中國航天的這個超燃故事,為何讓人銘刻在心?

2021-01-09 花辰月夕102211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jzpgzs)

4月24日,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48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然而在榮光背後,卻很少有人了解這條探索之路的艱辛曲折。

1958年5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要搞就搞得大一點。」

也是這一年,中國科學院派出趙九章、楊嘉墀、錢驥等科學家組成的「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到前蘇聯考察衛星工作。專家們在「老大哥」那裡住了70天,連衛星的影子也沒見到。他們深切體悟:「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人造衛星,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

就這樣,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中艱難起步。一根粗木頭加一個白鐵皮箭頭就成了火箭模型,馬糞紙塗上墨汁開始探索空間光學濾波器的研製,貓的鬍鬚也能作為紅外地平儀探測器的裝配工具……如此簡陋的起點,在世界航天史上絕無僅有。

首當其衝的研製困難,就是各種材料。其中,就包括一種用在火箭發動機液氧主閥門上的密封墊。根據蘇聯的標準,這個密封墊要用牛皮做,而且還必須用3歲以下的小牛「屁股蛋子」那塊皮,皮上不能有鞭傷。當時,我國基本上是家庭養牛,但是當科研人員尋找這種「3歲小牛皮」時,養牛的人誰也回答不出,哪頭牛沒有挨過鞭打。

面對「材料危機」,科研人員對標準材料直接展開攻關,同時也在積極尋找「代料」,以性能相同的材料代替蘇聯規定的材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用30多種膠料試製出了能夠滿足各種要求的176種密封件,而那種以「3歲小牛皮」為材料的密封件也得到了替代。

故事揭示道理,歷史昭示未來。正是憑著這種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精神,我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從東方紅一號到天舟一號,一顆顆衛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飛船,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邁向世界航天強國的歷程。「天宮」「慧眼」「墨子」「悟空」等一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湧現,在一些重要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路跨越,一路輝煌。我國航天人堅持自主創新,敢於挑戰任何難題,為我國航天事業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增加了一次又一次的信心和經驗。在中國航天人身上,顯現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創新力量,這種力量引領著中華民族朝著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

中國航天史充分說明,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惟有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軍事競爭中掌握主動。如果總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結果只能受制於人。正如習主席所指出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最大的隱患」。

經歷過切膚之痛,才懂得痛點所在。1949年,美國秘密糾集了17個國家,搞了所謂「巴統組織」,對社會主義陣營實施高技術封鎖,其中更單獨給中國增加了500項禁止項目。

1996年,還是為了對付中國,美國又搞了一個「瓦森納協定」。這一次更狠,居然糾集了33個國家,對中國進行高技術封鎖以及武器禁運。效果也確實不錯,我們想買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沒買成,想買歐洲的「颱風」「陣風」戰機,還是沒能如願。

日前,美國商務部宣布,今後7年內,將禁止該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這一事件在輿論場上引發深入討論,一個企業「缺芯少魂」的結果,就是「命門」被別人抓住……

對此,習主席曾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激發敢於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每一個航天日,都是航天夢想的又一次啟航;每一個航天日,都是創新引擎的又一次點燃。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逐夢徵程任重道遠。眼下,紀念第三個「中國航天日」,全國各地廣泛舉行合作論壇、科普宣傳、知識競賽、報告交流等活動。這些活動得到了科技愛好者的熱烈響應,融入創新驅動發展大潮的青年一代正在崛起。

今天,科技興軍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廣大軍隊科研工作者應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的時代洪流,努力為科技興軍作出新的貢獻。我們的徵程是星辰大海,我們的腳步從不停歇。

再次,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回望一些人,他們的身上有光芒璀璨的標籤,「中國航天之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火箭之王」……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航天人!

或許,我們無法像他們一樣,為祖國、為航天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記住他們。

錢學森

「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

錢學森(1911-2009)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漫漫歸國路,為回國,他被拒,被軟禁,一封求助信輾轉了大半個地球到達北京,中國政府提前釋放11名被俘美軍戰俘,美國總統艾森豪才同意錢學森回國。周恩來後來評價,換回來一個錢學森,也值!

梁守槃

胸懷科技救國志

梁守槃(1916-2009)

中國海防飛彈之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僅23歲的梁守槃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本可以在美繼續深造或工作,但他選擇放棄了舒適、優裕的學習、工作環境,回到了祖國懷抱。

黃緯祿

「假如還有來生,我還要搞飛彈……」

黃緯祿(1916-2011)

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晚年的黃緯祿在家養病時,依然牽掛著中國飛彈事業的發展,他對探訪者說:「假如還有來生,我還要搞飛彈……」

屠守鍔

「為啥改行,國家需要啊!」

屠守鍔(1917-2012)

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火箭總體設計專家。屠守鍔早年從事飛機結構力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1957年2月,正當壯年的屠守鍔應聶榮臻元帥之邀,跨進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門。從此,他的命運便與中國航天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從回國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鍔的專業都是飛機。「為啥改行搞飛彈?國家需要啊!」

任新民

「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任新民(1915-2017)

中國「航天四老」之一、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7年,任新民病逝,至此,「航天四老」全部辭世。

他和錢學森一起從零起步「幹航天」,把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一生嘔心瀝血帶中國航天「上臺階」,晚年推動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有人說,任新民的一生波瀾壯闊,但他自己卻說:「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梁思禮

赤子鑄箭不辱家門。

梁思禮(1924-2016)

梁啓超之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飛彈控制系統創始人之一。

雖然在他還不到5歲時,父親便離世,但梁啓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方可以用大事」對他影響頗深。梁思禮曾說:「父親對我的直接影響較少,但愛國這一課,我不曾落下半節。」

1956年,梁思禮被任命為飛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成為錢學森院長手下的十個室主任之一。以此為起點,他將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國飛彈與火箭事業的發展之中。

謝光選

閱讀謝光選的人生經歷,就如同閱讀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謝光選(1922-2016)

中國戰略飛彈與運載火箭主要開創者之一。 謝光選,一生致力於我國戰略飛彈和運載火箭的開拓和發展,為中國火箭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趙九章

趙九章(中)

中國航天事業的先行者。

趙九章(1907-1968)

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他沒能親眼看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但這並不妨礙其對航天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

郭永懷

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郭永懷(1909-1968)

在面對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與祖國需要何去何從的時候,郭永懷攜妻挈女義無反顧路上歸途。為了避免美國政府製造麻煩,他毅然將自己沒有公開發表過的所有書稿統統付之一炬。

1965年9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懷犧牲一年多後,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錢驥

錢驥(1917-1983)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是中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東方紅衛星和返回型衛星總體負責人 。錢驥對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

楊嘉墀

悠悠歲月獻航天。

楊嘉墀(1919-2006)

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 。他領導和參加了包括第一顆衛星在內的多種衛星的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的研製,返回式衛星和東方紅一號衛星。

孫家棟

錢學森當年十分欣賞的年輕人,如今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

孫家棟(1929-)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孫家棟親歷、見證、參加、領導了中國航天從起步到目前為止的全部過程。

王希季

「航天技術也是一種威懾力量,這跟我們國家的和平非常有關係!」

王希季(1921-)

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49年10月,當王希季正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時,傳來了新中國成立的喜訊。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要求立即回國。王希季是中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是中國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帶頭人。

致敬,中國航天人!

軍工圈—軍工行業第一公共平臺

相關焦點

  • 鈞正平:中國航天的這個超燃故事,為何讓人銘刻在心?
    今天,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48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然而在榮光背後,卻很少有人了解這條探索之路的艱辛曲折。
  • 長城潤滑油帶你見證:奇幻的2020,超燃的中國航天
    10月1日,在舉國歡慶之刻,於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順利升空的中國第一枚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傳來自己在太空中華麗舞資的自拍照,向祖國報告平安並表達生日祝福。 去火星上尋找生命是人類一直心之嚮往的徵程,但火星探測並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輕鬆之旅。
  • 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領先美俄
    我國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可喜可賀!注意關鍵的關鍵詞:組合動力!重要的話說三遍我國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 首飛成功(如圖)近日,中國航天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發出喜報,這個消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航空航天界,不錯,這種超前先進的技術美俄還沒有,別的國家更是望塵莫及。
  • 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美俄還沒有
    我國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可喜可賀!注意關鍵的關鍵詞:組合動力!重要的話說三遍我國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 首飛成功(如圖)近日,中國航天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發出喜報,這個消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航空航天界,不錯,這種超前先進的技術美俄還沒有,別的國家更是望塵莫及。
  • 又打造一個世界第一,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領先美俄
    近日,中國航天又發來好消息,這個消息足以讓國人感到振奮和驕傲,也讓世界其他國家望塵莫及,因為這項技術,不但一些歐美國家沒有,就連強國美俄都沒有。它就是超燃衝壓發動機,其實這次的亮點不是這臺發動機,而是我國的超燃衝壓技術與發動機的組合實現了質的飛躍。那麼這款發動機將會給我國帶來什麼突破呢?超燃衝壓發動機最終將用在帶有動力的水漂彈上,而這種水漂彈其實就是高超音速飛行器。
  • 國產新發動機首飛,含渦噴、超燃、火箭三種動力
    特別是能夠研發生產航空航天發動機的國家,更是屈指可數。不過,值得驕傲的是,我們的祖國正是這"屈指可數"的幾個國家之一,而最近一條有關發動機的消息,讓中國的航空航天發動機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目前全球只有美國造出了組合發動機的樣機並正在進行測試,而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布的這條消息,標誌著中國的組合發動機技術已經走在美國之前,或者說至少是並駕齊驅。
  • 中國航天日|Vlog《光陰的故事》致敬默默付出的航天人
    帶著對神秘事業的嚮往我成為一名航天工作者心中那些高大上的夢想照進現實卻充滿了失落平凡的崗位 簡單的工作單調、機械、重複好像是進入了單曲循環模式單一的壓抑未知的迷茫疫情的緊張擊破了我如薄紙般的堅強這真是我想要的嗎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如何選擇奇怪的是,周圍的人樂觀而堅定他們冒著疫情風險,依舊在崗位上衝鋒就是這些平凡的崗位就是這些重複的操作他們一幹就是十幾年、幾十年是什麼讓他們甘願在平凡中堅守李榮斌,已經堅守了23年他略顯滄桑的臉上
  • 再見,抑或再也不見,你都是我銘刻在心的英雄
    【2018新春走軍營】再見,抑或再也不見,你都是我銘刻在心的英雄■中國軍網記者 李小琳從北京到拉薩,3000多公裡,我們坐飛機飛了5個小時。雖然我對即將面臨的高寒山路也有些心裡打鼓,但「見見邊防戰士」這個單純的願望,覆蓋了一切憂心忡忡。這一夜,無眠。因為高原反應,也因為對未來一天的種種期待。來到西藏的第四天,終於要向無名湖哨所進發。冬天的西藏真美,山峰高聳入雲,落雪染白了頭;霧氣蕩漾,車子一轉彎,剛剛看到的山就悄悄隱匿。
  • 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今天(11月6日)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超燃的畫面,我國的整個流程需要的時間很短,自動化程度特別高,部署快速,用在航天發射上非常吸引人。發展航班化航天運輸 ,迎接太空新時代,讓火箭和衛星更加智能化,超燃!今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們提出了中國航天未來願景:"運載火箭會學習,航天運輸航班化"。
  • 超燃!嶽冬峰主演《變異狂蟒2》
    超燃!「昌哥」嶽冬峰主演的災難驚悚電影《變異狂蟒2》已火爆螢屏,截止4月6日電影飆升榜第5名,影片參評人過8萬。可喜可賀!人性永無止境的貪婪,最終迎來的只會毀滅自己……這是電影《變異狂蟒2》中的劇情,折射出了人類應該要多和萬物和諧相處,少些殺戮和傷害,才能永保世態安康,幸福長存。
  • 《流浪地球》搭載火箭飛向太空 同中國航天迎向未來
    《流浪地球》搭載快舟火箭上太空與中國航天一同迎向未來一個國家的航天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當一個國家真正有科技實力時,才能拍出好的科幻電影。現在,我們國家的科技飛速發展,在航空航天領域的腳步更是越走越遠:載人航天能力、天宮一號空間站、落月的「嫦娥」探測器等都為世界矚目!正是因為中國航空航天實力的增強,才讓電影《流浪地球》有了誕生的土壤。
  • 祝賀,中國航天再攀新高峰,空天飛機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
    9月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太空飛行器在軌運行兩天後,成功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當時,這一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曾引起媒體熱議,有人認為它是太空梭,有人認為它是空天飛機。
  • 淺談國產10倍音速超燃衝壓發動機專用風洞
    國產10倍音速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試驗獲得重大突破,在短短5毫秒,即百分之一的眨眼時間以內,氫燃料在每秒3千米的超高速度之下瞬間點火併穩定燃燒,這一過程的實現,不亞於在龍捲風當中點燃一根火柴的難度。眾所周知,人類目前對於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探索已經登峰造極了,那麼為什麼還要另闢蹊徑搞什麼超燃衝壓發動機呢?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此,2到3倍音速已經是當前的技術瓶頸。
  • 生物學巨擘:利他主義銘刻在我們基因中
    生物學巨擘重新審視人性的本源:利他主義銘刻在我們基因中出版方供圖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已經眾所周知,但為何椋鳥的密集鳥群和螞蟻的社會分工都體現了高度的群體合作?為何我們體內的正常細胞不會像細菌那樣無限繁殖?如何理解英勇戰死沙場的烈士?
  • 中國航天領域取得新成就!國產新發動機首飛,含三種不同的動力
    並且航天領域所使用的發動機更難研發,高門檻的要求讓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沒有能力進行獨立研發,而我們中國則通過自己去的努力成為了少數可以自主研發航天發動機的國家之一。據觀察者網報導,我國首款組合動力發動機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問世。該發動機的問世代表著中國的航天領域取得了新成就,並且在工業技術上超越了美國,畢竟美國的組合發動機還處於樣機測試階段。所謂的組合發動機其實就是,發動機內採取了2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工作模式,多種的工作模式可以讓其適應多種的工作,在各個方面都可以發揮出發動機最大的功能性。
  • "火星"中國航天人專場 看中國航天人評價電影
    網易娛樂11月27日報導 因為《火星救援》這部影片故事來源於NASA的火星計劃,得到NASA的支持與把關,並涉及航天科技、數學、植物學、動力學、化學、物理、醫學等眾多領域,被譽為「給科學的一封情書」,片中有一句臺詞特別適合形容這部影片目前的票房趨勢,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 我國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
    我國超燃衝壓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可喜可賀!注意關鍵的關鍵詞:組合動力!重要的話說三遍。 近日,中國航天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發出喜報,這個消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航空航天界,不錯,這種超前先進的技術美俄還沒有,別的國家更是望塵莫及。先看喜報吧!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善與愛:看燃臂引路、殺生濟眾等故事
    曾對包括敦煌在內中國內地石窟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東聯西引的傳播交流過程中,又向西輻射極大地豐富了中亞佛教文化發展,創造了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歷史經典。薩縛燃臂引路「薩縛燃臂引路」 壁畫故事題材出現在克孜爾第8、17、38、58、114、178窟,克孜爾尕哈第16窟。故事內容選自《賢愚經》卷六。
  •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另外,人是有意識的,與動物不同,而意識的研究至今沒有解決,這說明大腦本身的研究,還與其他因素有關,這就是人的心,這是不是靈魂需要證實?另外大腦與血液的關係,是分離的,又是並存的,這是人的大腦與機器腦根本區別所在,機器腦「吃」電,它沒有細胞,沒有蛋白質,不需要光合作用,不需要食物。
  • 航天科技九院:「航天電子」的創業故事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電子產品在航天產品中所佔的比重不斷加大。21世紀初,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五院、九院、十院等的相關科研力量,匯聚到「航天電子」旗幟下,經歷了兩次變革重組,形成了今天的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被航天人稱為「新九院」。2009年成立的「新九院」,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裡成為了中國航天電子更廣闊、更有利於發揮系統集成優勢的科技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