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善與愛:看燃臂引路、殺生濟眾等故事

2020-12-06 澎湃新聞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曾對包括敦煌在內中國內地石窟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東聯西引的傳播交流過程中,又向西輻射極大地豐富了中亞佛教文化發展,創造了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歷史經典。

薩縛燃臂引路

「薩縛燃臂引路」 壁畫故事題材出現在克孜爾第8、17、38、58、114、178窟,克孜爾尕哈第16窟。故事內容選自《賢愚經》卷六。

薩縛燃臂引路 克孜爾第17窟

薩縛燃臂引路:

古時候,閻浮提有五百商人外出經商。有一天,他們路經一個大峽谷,溝谷幽深,天昏地暗。傳說,這個峽谷常有盜賊出沒。眾商人驚恐不已,擔心遭到盜賊搶劫。於是,他們哀求天神保佑。有個叫薩縛的商人安慰眾商人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會設法為大家照明引路的。」說完,薩縛即以白布纏臂,然後澆上酥油,點燃雙臂,作為火炬,為眾商人照明引路。就這樣,薩縛帶領五百商人,經過七天的行程,終於走出了黑暗的峽谷。

薩縛燃燒了自己的雙臂,卻照亮了眾人前行的道路。(選自《賢愚經》卷六)

薩縛燃臂引路 克孜爾第38窟

薩縛燃臂引路 克孜爾第178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象、獼猴、鵽鳥自分長幼

「象、獼猴、鵽鳥自分長幼」 壁畫故事題材出現在克孜爾第58、80、99、114、224窟,庫木吐喇窟群區第63窟,克孜爾尕哈第16窟。故事內容選自《四分律》卷五十一。

象、獼猴、鵽鳥自分長幼  克孜爾第80窟

象、獼猴、鵽鳥自分長幼:

過去有象、獼猴、鵽鳥一同住在尼拘律樹下,友好共處。一日,獼猴與鵽鳥問象:「你能回憶過去多遠的事?」象說:「我小時候走過這棵樹時,此樹與我腹齊。」象與鵽鳥又去問獼猴,獼猴回答說:「小時候經過這顆樹時,我可尿在樹上。」象與獼猴最後去問鵽鳥,鵽鳥回答:「雪山後面有大尼拘律樹,我將它的種子銜來此地,才生出這株樹。」經過這番對話,他們確定鵽鳥最長,獼猴次之,象最年輕,於是自分長幼。從今往後,象馱著獼猴,獼猴頂著鵽鳥,走街串巷,演繹著尊老愛幼、團結友善的大愛精神。(選自《四分律》卷五十一)

象、獼猴、鵽鳥自分長幼   克孜爾第114窟

象、獼猴、鵽鳥自分長幼   庫木吐喇第63窟

鴿焚身施迷路人

「鴿焚身施迷路人」壁畫故事題材出現在克孜爾第8、13、17、80、91、100、104、114、163、179、186、188、206、224窟,庫木吐喇第63窟,森姆塞姆第1、11、44窟。故事內容選自《雜寶藏經》卷三。

鴿焚身施迷路人 克孜爾第17窟

鴿焚身施迷路人:

從前,有隻鴿子常年生活在雪山上。一天,突然狂風大雪襲來。有一個行人在風雪中前行,迷失了方向。由於旅途勞累,再加上饑寒交迫,生命危在旦夕。

鴿子發現行人後,頓時就產生了憐憫之心。於是,鴿子銜來柴草,為迷路人點燃,供其取暖。接著,鴿子又毅然投身到熊熊烈火之中,把自己烤熟後,讓迷路人充飢。

迷路人接受了鴿子的施捨後,很快便恢復了體力。這時,風雪也逐漸停息下來,迷路人辯清了前進的方向,順利地走出了大山。(選自《雜寶藏經》卷三)

鴿焚身施迷路人 克孜爾第80窟 

鴿焚身施迷路人 森木塞姆第1窟 

兔焚身施仙人

「兔焚身施仙人」 壁畫故事題材出現在克孜爾第7、8、14、34、38、58、80、98、104、157、163、184、186、206窟,庫木吐喇窟群區第2、63窟,森姆塞姆第1、35、48窟,克孜爾尕哈第11、16、23窟,託乎拉克艾肯第15窟。故事內容選自《雜寶藏經》卷二。

兔焚身施仙人 克孜爾第14窟

兔焚身施仙人:

很久以前,山中有一仙人修習佛法。他與一隻野兔友好相處,親密無間。有一年,遇上大旱天氣,山裡的瓜果、樹木、野草全都乾枯了。山林裡的動物沒有食物可吃。仙人對野兔說:「我想下山去找食物。」野兔心生慈悲,想捨身施仙人,便勸說仙人:「你不必去尋找食物,我會想辦法解決。」於是,野兔找來柴薪,並對仙人說:「你一定要接受我給你的食物。」野兔說畢,點燃了柴薪,縱身投入熊熊烈火之中,以待烤熟之後,好讓仙人食用。仙人對野兔這種捨己為人的高尚行為無限感激。

這時,帝釋天宮大震,天降甘露。山林間的瓜果樹木也都恢復了生機,仙人遂安穩地住了下來,堅持修行,最後得到了五神通。(選自《雜寶藏經》卷二)

兔焚身施仙人  克孜爾第38窟,現藏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兔焚身施仙人 庫木吐喇第63窟

勒那闍耶殺身濟眾

「勒那闍耶殺身濟眾」 壁畫故事題材出現在克孜爾第13、114窟。故事內容選自《賢愚經》卷十。 

勒那闍耶殺身濟眾 克孜爾第114窟

勒那闍耶殺生濟眾:

從前,有個叫勒那闍耶的人,為了生計,帶領五百商人入海採寶。途中,遭遇狂風惡浪,船破漏水。商人們驚恐萬分,高聲呼救,抓住船板以求活命。但大部分商人還是落入水中,被活活淹死。最後,剩下的五個商人向勒那闍耶求救。勒那闍耶便對他們說:「我聽說大海不收死屍。你們都來抓住我,我願捨身相救。待我將來成佛之時,一定以無上正法超度你們於生死大海。」說完,勒那闍耶便舉刀自刎。五個商人緊緊抓住勒那闍耶的死屍,被大風吹到了岸邊,度過了海難,平安歸來。(選自《賢愚經》卷十)


設頭羅健寧王捨身為魚施饑民

「設頭羅健寧王捨身為魚施饑民」 壁畫故事題材出現在克孜爾第13、17、38、91、104、114、178窟,庫木吐喇窟群區第63窟,森姆塞姆第30窟。故事內容選自《賢愚經》卷七。

設頭羅健寧王捨身為魚施饑民 克孜爾第17窟

設頭羅健寧王捨身為魚施饑民:

有一年,天降大旱。設頭羅健寧王將國庫的糧食全部拿出來,供百姓食用,但仍無法滿足需要,死亡人數與日俱增。國王向四方施禮,並發誓:現在百姓都飢餓不堪,我願化作大魚,救濟眾生。說完,國王便投河而死,屍體在河中果然化生成一條大魚。

當時,河邊有五個木匠,正拿著斧頭和鋸子準備砍伐樹木。突然聽到河中有條大魚對他們說:「如果你們飢餓,請來吃我的肉吧。」木匠們來到魚的身邊,各自砍食魚肉,飽食而歸。於是,人們輾轉相告,紛紛來到河邊,砍食魚肉。魚的一邊被吃光了,便自動翻身,等整個魚身都被吃盡了,轉眼間,又變換出一條大魚。如此反覆變換,滿足了國中所有人民的需要,度過了糧荒。(選自《賢愚經》卷七)

設頭羅健寧王捨身為魚施饑民    克孜爾第114窟

設頭羅健寧王捨身為魚施饑民 克孜爾第178窟 

設頭羅健寧王捨身為魚施饑民 庫木吐喇第63窟 

(本文轉載自新疆龜茲研究院公眾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疆阿艾石窟中發現難以破解的神秘文字
    烏魯木齊十二月十日消息:在中國西北新疆庫車縣(古龜茲地區)新發現的阿艾石窟中,有十行無法解讀的神秘文字。它們是什麼文字、什麼人所寫、什麼內容,現難以破解。  據新華社報導,神秘文字的位置在石窟內西側壁上,橫排,彎彎曲曲,形如「天書」。文字是用銳器直接刻劃於壁面用以繪製壁畫的白泥灰上,而非如壁畫一樣用筆描繪。
  • 敦煌石窟壁畫密碼:慈悲獨到的畫筆如何繪出捨身飼虎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被譽為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這裡保存了從北涼到元代綿延一千餘年的石窟藝術。每一年數百萬遊客在此參觀遊覽,在幽暗洞窟中,人們為鋪天蓋地的壁畫環繞,然而除了飛天等少數幾幅名作,大部分壁畫都沉默地模糊於藝術和歷史的層層面紗背後。它們為何人所作?描繪了怎樣的故事?想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如一道道古老的謎題,聲響遙遠,引人好奇。
  • 天山神秘大峽谷,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龜茲古國的神秘傳奇
    專家評委,四川省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蹟調查評價中心總工程師範曉評天山神秘大峽谷「在塔裡木盆地北緣,奔流而下的天山冰雪融水,在新生代的紅色砂巖層中,切割雕塑出了詭異神秘的紅色大峽谷。展現了大西北另類自然景觀的獨特吸引力。」此行,沿著「中國最美公路」獨庫公路,從北疆到南疆,看過了一路風景,在即將抵達終點時,邂逅天山神秘大峽谷。
  • 釋迦牟尼降魔成道壁畫故事:「異時同圖」 心弦相扣、言意相通
    莫高窟描繪釋迦牟尼降魔成道的壁畫故事,是位於莫高窟第254窟(北魏)的《降魔變》,也是莫高窟最早、最精美的一幅佛傳故事畫。從時間發展來看,是公元前的印度到中國的隋代、唐代、宋、元時期,從空間來看,是印度、犍陀羅、龜茲到敦煌、再到內地,佛教的傳播之路上,都有降魔成道的藝術遺留。降魔成道的題材演變是佛教文學藝術演變發展的一個縮影。 降魔成道是佛傳的一個重要主題,主要內容:釋迦牟尼即將得道成佛時,魔王波旬十分驚慌害怕,擔心釋迦成佛後,將會給人間帶來幸福太平。因此帶領魔軍眷屬前來作亂,阻撓釋迦成佛。
  • 《鹿王本生圖》無時間順序對比構圖,懲惡揚善,是敦煌壁畫的代表
    在萬眾期待中,《國家寶藏》終於迎來了敦煌研究院,相信很多人對於敦煌莫高窟都充滿了嚮往,不僅僅是規模宏大的石窟,還有精美的壁畫,以及其傳奇的經歷,都讓眾人充滿了期冀,雖然本次的三件國寶不能代表敦煌的全部,但也能讓人大飽眼福,尤其是這幅《鹿王本生圖》。
  • 敦煌石窟千年壁畫 文殊菩薩三次現身五臺之謎
    《五臺山圖》所揭示的《文殊化現》,每一個化現靈跡都隱含著一段重要佛教故事或歷史。是我們巡禮、朝聖五臺山必須了解和前往朝拜的聖地。《五臺山文殊聖跡圖》也名《五臺山文殊化現圖》,簡稱《五臺山圖》是歷代祖師大德、海外僧侶朝拜五臺山必備的導引圖。也是世界佛教信徒信眾心中的聖物。
  • 【地理】天梯山,隱藏在歷史塵煙中的石窟密碼
    但是,隨著經濟地緣的演變,涼州這段輝煌的春秋大夢已然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暗淡,曾經的過往也被人們漸漸遺忘,其中的故事卻依舊鮮明,仍然值得我們去追溯回味。一 文化承襲與營國模板河西的輝煌,毫無疑問是從屯田開始的。這裡的石羊河,在西漢時是一條大河,其流域發展出了當時河西最大的農兼牧綠洲。
  • 來到了巴音布魯克草原,天鵝湖畔看雲煙,美如幻境……
    庫車二日遊龜茲古城一庫車大寺—龜茲王府一蘇巴什佛寺一克孜爾尕哈烽火臺一轉入217國道一天山奇景—天山石林一天山神秘大峽谷一庫車河谷一大小龍池一克孜爾幹佛洞。墓地周圍為戈壁荒丘,園中綠草如茵,灌木叢叢,在綠茵與灌木的環護中,諸多千年以上的古樹,傲立其中,綠蔭如蓋,顯岀種種神韻,被人稱為「神木」。(阿克蘇溫宿縣城西北60千米處,託木爾峰南側前山區,海拔1700米。
  • 甘肅鎮原玉山寺石窟病害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
    石窟坐北面南,在距河床高12米的崖體上開鑿洞窟,現存洞窟5個,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保存完好藻井20平方米,壁畫15平方米,酥鹼脫落嚴重。石窟形制主要是窟和龕,窟多以平面長方形為主,內均有平面呈倒凹形高壇基。正壁上有各自獨立的束腰疊澀須彌座,龕以淺圓拱形、長方形、正方形為主。窟頂以平棋式、人字坡為主,藻井以穹窿形浮雕為主。
  • 浙江龍遊石窟,被當地人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罕見的地下奇觀
    浙江龍遊石窟,被當地人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罕見的地下奇觀去過浙江衢州的人們可能知道,這裡的《龍遊石窟》是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和專家。《龍遊石窟》位於鳳凰山麓,距衢江北岸3公裡的龍遊縣。
  • 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在以十倍速度風化
    100年,目前對石窟環境影響最大的是距其不足千米的大同煤業集團晉華宮礦兩座大型煤矸石山。 以上結論是雲岡石窟研究所所長、文物地質學博士黃繼忠經過多年試驗和研究觀察得出的。4月初記者在雲岡石窟採訪時,黃繼忠指著一處已被風蝕的雕像說,一張上世紀30年代在此處拍攝的照片,還能看到精美的雕刻花紋。
  • 昨夜,龍遊石窟星光燦爛!!
  • 三大石窟被風化如"酥餅" 大佛瀕臨毀滅
    「龍門石窟的雕像有80%受到風化的侵害,許多洞窟上方及周圍的裂縫縱橫交錯。其中潛溪寺有25條,賓陽北、中、南三洞有36條,古陽洞有29條,奉先寺的藥方洞也有7條。裂縫造成石窟圍巖立壁及雕刻品出現滑動、剝落。」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中心陳建平向記者描述了龍門石窟的現狀。
  • 敦煌壁畫到底有多美?(高清圖集)
    領略敦煌壁畫獨到的藝術之美,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體驗敦煌石窟藝術創作者高超的技藝與匠心,傳播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藏。是為敦煌石窟藝術中的傑作。上二手合掌下垂,中二手持念珠結印,下左手持淨瓶,右手結印,全跏趺坐姿。背倚谷紋寶石背屏,身光多紋樣三重,頭光輻射狀火焰紋。
  •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開幕式在上海交大舉行
    9月12日上午,「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開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程及美術館舉行。在本次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的過程中,高校博物館要積極學習敦煌研究院先進的博物館管理理念,不斷提高高校博物館的專業性;要開拓視角、啟發思維,擴展敦煌藝術所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輻射面和影響力;要探索未來高校博物館與社會博物館的共建共享機制,通過博物館教育讓文物成為「無言之師」,引領廣大青年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