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中國航天人專場 看中國航天人評價電影

2021-01-08 網易娛樂

網易娛樂11月27日報導 因為《火星救援》這部影片故事來源於NASA的火星計劃,得到NASA的支持與把關,並涉及航天科技、數學、植物學、動力學、化學、物理、醫學等眾多領域,被譽為「給科學的一封情書」,片中有一句臺詞特別適合形容這部影片目前的票房趨勢,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我要用科學幹出一條生路,相信接下來的口碑效應,會讓這部影片真正在11月這個低迷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受到觀眾關注的,還有片種的中國元素。中國元素拉近了與中國觀眾的距離。不得不說,中國又在一部好萊塢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NASA發射拯救物資失敗之後,中國給予了他們再次發送物資的幫助,捐出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了此次拯救行動的關鍵。相較於《地心引力》中僅僅帶到中國空間站這一中國元素,《火星救援》這種加入了無私奉獻顯神威的設定更讓觀眾激動。況且,這一設定並非為了圈錢生硬的加入,而是原著小說中就有的。

因為片中有中國航天元素,也吸引到我國航天人的關注。日前的首映上,片方還專門組織了中國航天人專場觀影,作為對中國航天人的致敬和感謝。當天,由中國宇航學會(CSA)協助,邀請到眾多中國航天嘉賓到場觀看這部電影。當天,我們還留意到中國航天業界的國寶級人物,中國空研院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也來到現場參加觀禮以及觀影。中國宇航學會副秘書長龔金玉女士還攜先生到現場參與了紅毯和首映式的環節。

當日的航天界嘉賓表示:「從《地心引力》對中國神州飛船的嘲諷,轉變為對中國救援隊的信任和依賴,後續火星戰神任務中出現一名中國航天員,表現了對中國展開國際合作的期待!」

雖然片子的科學性是最大亮點,但如果你認為《火星救援》是一部枯燥的科學電影,那你就錯了,影片中不乏搞笑的幽默元素。在火星極端困苦的條件下,觀眾看到的不是一位愁眉苦臉的太空人,而是一位保持樂觀、積極拯救自己的科學鬥士。馬特·達蒙全程開啟逗比傲嬌的話嘮本性,一個一個的抖笑點包袱,用土豆殖民火星,成為太空第一海盜,最後還開著敞篷飛船飛上太空,對了,裡面不乏《指環王》、《鋼鐵俠》等段子的植入,馬特·達蒙最後變身鋼鐵俠在宇宙飛的段落讓觀眾拍案叫絕。相信影院觀眾的笑聲能為這部影片帶來更接地氣的口碑效應。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中國航天人專場 看航天人如何評價
    《火星救援》中國航天人專場 看航天人如何評價 共37張     1905電影網訊 因為《火星救援》這部影片故事來源於NASA的火星計劃,得到NASA的支持與把關,並涉及航天科技、數學、植物學、動力學、化學、物理、醫學等眾多領域,被譽為「給科學的一封情書」,片中有一句臺詞特別適合形容這部影片目前的票房趨勢,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我要用科學幹出一條生路,相信接下來的口碑效應
  • 《火星救援》中國元素引關注 辦航天人專場觀影
    >電影舉辦了中國航天人專場觀影  受到觀眾關注的,還有片中的中國元素。中國元素拉近了與中國觀眾的距離。在NASA發射拯救物資失敗之後,中國給予了他們再次發送物資的幫助,捐出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了此次拯救行動的關鍵。相較於《地心引力》中僅僅帶到中國空間站這一中國元素,《火星救援》這種加入了無私奉獻顯神威的設定更讓觀眾激動。這一設定也並非為了圈錢生硬的加入,而是原著小說中就有的。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馬克·沃特尼獨自在火星,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獲救。這部電影打動人,不僅僅只是因為好萊塢大片的視覺效果,以及這部電影備受好評的幽默感,更在開始,是以其涉及了航天科技、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等眾多科學領域而走紅,被譽為是給科學的一封情書。
  • 《火星救援》好不好看 看中國航天人員怎麼說
    馬特·達蒙主演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在中國上映兩天票房已達到9280萬,全球票房更是已經達到3.89億美元。「零差評」的口碑加上融入中國元素,使得這部電影在中國備受歡迎。馬特·達蒙逗比式的搞笑表演更是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因為片中包含中國航天元素,上映當天片方還邀請了中國的眾多的航天人員觀看此片。   電影改編自安迪?
  • 助力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任務 航天文創直播強勢破圈
    兩天三場直播助力航天文化傳播   為更好地傳播航天文化,服務百姓生活,賦能企業發展,7月21日至23日期間,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和所屬航天文創品牌「太空創想」品牌,聯合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在文昌開展了面向全國的「登陸火星、文昌始發」航天科教文化系列活動,其中,中國諮詢行業領軍品牌北京美思美譽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中國首家赴美上市的時尚品牌共創平臺如涵控股以及洪人文化
  • 中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西工大航天人
    天問一號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負責測速測距敏感器的研發機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繼宏,作為火星探測器的技術審查專家組成員,協助任務團隊對探測器系統的氣動、防熱和結構進行審核……在祖國各地,在各個領域,西工大人都在為火星探測任務、為祖國的航天事業,默默奉獻著……
  • 中國航天人的飛天夢
    運河當然是智慧生命才能開掘的,從此,人類便把解開火星生命之謎作為觀測火星的一項重要任務。當然,「運河」後來被更高解析度的圖像確定為純屬臆想。進入航天時代以來,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火星能否被改造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綠色星球,為人類提供第二個棲息地,也成為探測和研究火星的重點。
  • 科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湖南人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世界將再一次聚焦中國酒泉。但你們知道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竟是咱們湖南長沙人。 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後,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自己計算好時間,看著飛船從北京的上空飛過。 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矚目。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成功發射10艘飛船,實現12人次的航天員前往太空並安全返回,而周建平逐漸成為一名深度參與者和後來的把關人。
  • 中國航天人的飛天夢 評《火星科學概論》
    運河當然是智慧生命才能開掘的,從此,人類便把解開火星生命之謎作為觀測火星的一項重要任務。當然,「運河」後來被更高解析度的圖像確定為純屬臆想。進入航天時代以來,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火星能否被改造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綠色星球,為人類提供第二個棲息地,也成為探測和研究火星的重點。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專場招聘會
    如有插隊,附近同學可以禮貌提醒,如提醒仍無效,可以在入場經過保安審核時提前說明,有2人以上證明情況並提供未插隊時背影照片經核實後,插隊者和提供插隊條件者均需到隊尾重新排隊入場。4.入場就座候場要求:西門不晚於8:50開始入場就座候場,東門不晚於10:50開始入場就座候場。
  • 從月球軌道旅遊到載人登月 中國航天人怎麼看?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從「月球軌道旅遊」到「載人登月」 中國航天人怎麼看?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近期「月球軌道旅遊」和「載人登月」成為熱議話題,正在北京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代表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委員就此表達了看法。
  • 火星探測、航班化航天運輸! 西電人聚焦航天科技前沿研究
    9月18日至21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西電航天人面向航天科技前沿研究做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共同聚焦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發展。首日5場主旨報告 西電校友2場引轟動9月18日,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暨開幕式舉辦,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匯聚一堂,深入探討航天未來願景,廣泛推動航天領域合作。大會首日主論壇共5場主旨報告,其中2場均是來自西電航天人的聲音,得到了央廣網、澎湃新聞等媒體和大眾廣泛關注。
  • 中國航天遠落後印度?鄰國號稱「一箭104星」,真相讓人打臉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完成了「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還向火星發射了我們自主的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以及前段時間成功完成月球「挖土」任務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就連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多次對中國航天成就做出評價,但是我們的鄰國印度顯然不認同如今的中國航天。中國航天計劃遠落後於印度?近日在國外問答網站Quaro上出現一條引發爭議的提問,一名印度網友稱:為何中國航天計劃遠落後於印度?而提問者給出的依據就是,印度是亞洲第一個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並且印度完成了「一箭104星」壯舉。
  • 飛向火星,中國航天人與「天問」還要面對好幾道坎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奔向火星!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目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被送入預定軌道。「天問」意義重大,但本次發射對於長徵五號的意義尤為重要天問一號任務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進程中的重大標誌性工程,是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工程。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 文昌VR航天體驗館助力航天事業
    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據悉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批准立項,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
  • 致敬中國航天人,楊利偉成功返航背後,是女兒的離世和妻子的離職
    、北鬥導航、嫦娥工程、空間站研製以及未來火星深空探測等重大工程的發展歷程為背景,描繪了近三十年、兩代航天人的青春奮鬥群像。,想來很多人和小編一樣有一種中國航天人實在是太默默無聞的感覺了。而中國的航天事業,就算從楊利偉上太空開始算起也已經有17年之久了,但是很多人都卻忽略了中國航天人的航天精神。
  • ​不要小瞧印度,在航天領域火星探測領先於中國,還破了紀錄
    Siva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詳細的介紹了印度載人航天計劃,代號為「加甘揚」。該計劃預估耗資約等同為97億人民幣,將在2021年12月首次實行。印度將會把本國最優秀的4名太空人送到俄羅斯接受為期11個月各方面的訓練,在最後選出一人執行2021年首次載人航天。但事實上,在火星探測方面,我國要落後印度近7年。
  • 創新與中國航天
    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的航天,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是創新成就了中國的航天夢想,是創新成就了崛起的中國。探索浩瀚宇宙,勇攀科技高峰。 隨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七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中華民族向著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 見證中國航天史
    「東方紅一號」50年後,中國「探火」正式起航,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並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個任務,此次探測任務意義重大,中國主流媒體全部跟蹤報導,外媒更是高度評價:中國已經成為太空探索領域領導者,中國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使太陽系探索不再是屬於歐美世界的特權,天問一號任務是中國和全球火星探索的裡程碑!
  • 世界航天與中國航天新看點系列之「競逐火星」
    4月24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圖形標識正式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Tianwen-1),後續行星探測任務依次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