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11月27日報導 因為《火星救援》這部影片故事來源於NASA的火星計劃,得到NASA的支持與把關,並涉及航天科技、數學、植物學、動力學、化學、物理、醫學等眾多領域,被譽為「給科學的一封情書」,片中有一句臺詞特別適合形容這部影片目前的票房趨勢,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我要用科學幹出一條生路,相信接下來的口碑效應,會讓這部影片真正在11月這個低迷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受到觀眾關注的,還有片種的中國元素。中國元素拉近了與中國觀眾的距離。不得不說,中國又在一部好萊塢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NASA發射拯救物資失敗之後,中國給予了他們再次發送物資的幫助,捐出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了此次拯救行動的關鍵。相較於《地心引力》中僅僅帶到中國空間站這一中國元素,《火星救援》這種加入了無私奉獻顯神威的設定更讓觀眾激動。況且,這一設定並非為了圈錢生硬的加入,而是原著小說中就有的。
因為片中有中國航天元素,也吸引到我國航天人的關注。日前的首映上,片方還專門組織了中國航天人專場觀影,作為對中國航天人的致敬和感謝。當天,由中國宇航學會(CSA)協助,邀請到眾多中國航天嘉賓到場觀看這部電影。當天,我們還留意到中國航天業界的國寶級人物,中國空研院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也來到現場參加觀禮以及觀影。中國宇航學會副秘書長龔金玉女士還攜先生到現場參與了紅毯和首映式的環節。
當日的航天界嘉賓表示:「從《地心引力》對中國神州飛船的嘲諷,轉變為對中國救援隊的信任和依賴,後續火星戰神任務中出現一名中國航天員,表現了對中國展開國際合作的期待!」
雖然片子的科學性是最大亮點,但如果你認為《火星救援》是一部枯燥的科學電影,那你就錯了,影片中不乏搞笑的幽默元素。在火星極端困苦的條件下,觀眾看到的不是一位愁眉苦臉的太空人,而是一位保持樂觀、積極拯救自己的科學鬥士。馬特·達蒙全程開啟逗比傲嬌的話嘮本性,一個一個的抖笑點包袱,用土豆殖民火星,成為太空第一海盜,最後還開著敞篷飛船飛上太空,對了,裡面不乏《指環王》、《鋼鐵俠》等段子的植入,馬特·達蒙最後變身鋼鐵俠在宇宙飛的段落讓觀眾拍案叫絕。相信影院觀眾的笑聲能為這部影片帶來更接地氣的口碑效應。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