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2020-11-07 電動工具迷


今天(11月6日)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超燃的畫面,我國的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此次發射亮點很多,除了一次火箭發射搭載的衛星越來越多以外,還有一個亮點值得關注,那就是使用了移動運輸車發射,不再是龐大的發射平臺,而這個裝備的研發充滿了艱辛,如今成功使用在商業衛星發射上。也許未來15年內,我們就將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


那麼為何要採用這樣的發射模式?要知道我國並不缺發射基地,不管是高軌道中軌道低軌道我們都有發射場,甚至海上發射我們也多次實驗成功。採用陸地機動運輸發射這種模式,背後有幾個深層的原因,同時也是世界航天發射的一個方向。

採用移動運輸車,在看似簡單的發射,一個火箭發射多顆衛星,到底是為啥?

第一個主要原因是省錢。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為三級火箭,有700km高度太陽同步軌道500kg的運載能力。同時該火箭具有成本低、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等特性。隨著商業衛星輕量化的趨勢,利用低成本的火箭,低成本發射方式,成為商業衛星發射的角逐領域。


本次發射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1次飛行,搭載了阿根廷的10顆僅僅31公斤的遙感小衛星,還有我國3顆小型商業衛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顆是我國研發的全球第一顆6G實驗衛星,為探索下一代通信做前期實驗。而這個系列火箭設計之處就本著低成本、高可靠、適應性強、周期短的原則。

降低成本是提高運載火箭在國內外衛星發射市場上競爭能力的重要條件,據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僅僅是採用煤油/液氧發動機這一項,燃料費比以前節省數百萬元;首飛時發射準備時間只需要一周,可靠性提升到98%,還曾經完成了一箭20星創造了中國衛星發射新紀錄。這樣出色的省錢方案,使其天生為商業發射而生。


為了省錢,我們設計師還改進了現成的超級運輸發射車,為運載火箭做了一些特殊適配,比如全新的簡易防護整流罩,這種運輸發射車最大的好處是自主機動性強悍,可以在中國密布高速路網上行駛,極大降低了運輸難度。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靈活。為了滿足小型衛星商業化發射,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從火箭製造廠,可以直接開到發射車,無須汽車,或者船運。同時還具備簡單高效的特點,無論是在海裡,還是在陸地上,接到發射指令後,就可以儘快完成整個發射流程。

發射車上裝備了先進的定位和導航系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火箭的定位、定向和各種設備檢查工作。整個流程需要的時間很短,自動化程度特別高,部署快速,用在航天發射上非常吸引人。


因為這樣就可以完成應急性的發射任務,比如天上的某顆衛星損壞,也許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重新射一次上去。同時由於發射準備時間特別短,需要人工特別少,對發射場要求非常低,幾乎就只需要一塊鋼筋混凝土澆築的平地發射場,開上去,對準位置,就可以開始發射流程。

第三個原因是為航班化準備。我國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每年總飛行次數達千次量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

隨著我國的快舟一號火箭、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等低成本火箭多次成功發射,一個火箭搭載多顆衛星,在海上,在陸地,還是在需要的地方高效、穩定發射,意味著我國的商業衛星發上已經進入了快車道,正在逐步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


發展航班化航天運輸 ,迎接太空新時代,讓火箭和衛星更加智能化,超燃!

今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們提出了中國航天未來願景:"運載火箭會學習,航天運輸航班化"。

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如果航天飛行器可以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具有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就可以在複雜的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同時也可以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保護自己,避免太空垃圾等傷害,也可以自動調節能源需求……

據悉,目前我國科學家已在相關飛行器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開展研究,還將在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領域進行更多探索。

而所謂"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其主要由"1小時全球抵達運輸"、"天地往返運輸"、"空間轉移運輸"三大類運輸系統組成,這將成為革命性提升航天運輸系統能力的重要途徑,滿足世界航天快速增長的空間運載需求。

"運輸系統是發展地月空間經濟的基礎,中國航天要敢為人先、有所作為,爭取在未來10-15年內,使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在中國落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姜傑曾指出:基於當前運載火箭和飛機的研製能力,理論上可以實現航班化運輸的設想,下一步還要在高可靠、低成本、安全性三方面實現再突破。

其實航天技術及其產品的應用,已經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派上了大用場:從氣象衛星、導航系統,到國土資源監測、生態環境保護,再到應急救援、生物科技,航天科技創造美好生活,助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已從夢想走進現實。


總結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衛星將發射上天,而我國的火箭、發射系統、成熟經驗將會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也意味這我國的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具有充分的市場需求。

經過多年的航空航天人的不懈努力,我們在低成本、高可靠、靈活適應發射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在大推力、回收系統上大力研發,相信通過蓬勃發展的航空航天科研和實踐,我們的夢都會一一實現。


相關焦點

  • 馬斯克到底有多瘋狂?星際飛船一次可發射400顆衛星
    9月4日,一枚二級「獵鷹9號」火箭搭載60顆星鏈衛星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臺發射升空。這是SpaceX自2019年以來第12次執行星鏈衛星發射任務,12次的任務先後成功發射入軌衛星總數達到713顆,這不得不說是航天史上的一個壯舉。
  • @三亞市民,「海南一號」探路商業航天 4顆光學衛星預計年底發射
    所謂「一箭多星」,是指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送入軌道的技術。與傳統的單星發射相比,這一技術能更充分利用火箭運載能力,提高發射效率和降低發射成本。隨著衛星網際網路星座的蓬勃發展,「一箭多星」技術有了更廣泛的市場應用。
  • 第一次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三顆衛星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多彈頭洲際彈道飛彈然而,就在80年代初期,中國也完成了多彈頭火箭的研製工作。1981年9月成功發射"一箭三星"、是中國衛星發射歷史上一次可圈可點的紀錄。   1981年9月20日,"風雲"一號運載火箭攜帶著"實踐"二號、"實踐"三號甲和"實踐"二號乙3顆衛星從發射臺上直插天空。此時的西北火箭發射場還在黎明前的黑暗籠罩之下,從十幾千米外的瞭望哨所只能看見一道長長的火焰在夜空中緩緩上升。
  • 一箭雙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月震撼人心,多枚衛星成功升空
    自從進入9月份之後,中國航天便展開了一系列的發射活動,將大量衛星送入了太空之中。據國內媒體9月28日消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再次使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2顆光學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 35載護航衛星發射,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
    來源:環球網7月25日,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的託舉下,由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以下簡稱:中國人保)旗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人保財險)首席承保的資源三號03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35載護航衛星發射 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航天事業發展
    國際在線消息:7月25日,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的託舉下,由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以下簡稱:中國人保)旗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人保財險)首席承保的資源三號03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商業衛星時代來臨 中國企業是否已做好準備?
    毫無疑問,商業衛星時代已經來臨。面對商業航天投入周期長、市場基礎弱、技術門檻高、回報周期長等難題,身為中國商業航天拓荒者的他,已摸索出一條降本增效的快車道,發揮了民營航天企業 「小」 「快」「輕」的優勢。
  • 夢耀九天創奇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功中國航天五十年全景掃描...
    因為轉播電視信號的衛星是租用外國的,租用的時間到了。要是有自己的實用通信衛星,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長徵三號」運載火箭,載著中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飛向太空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蹟!1986年2月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矗立起一枚新的「長徵三號」運載火箭,載著中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飛向太空。
  • 三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發射升空 發射一顆民用衛星分幾步走?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1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吉林長光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其中包括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
  • 夢耀九天創奇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功中國航天五十年全景掃描之一
    1986年2月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矗立起一枚新的「長徵三號」運載火箭,載著中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飛向太空。迄今為止,中心共為澳大利亞、白俄羅斯、玻利維亞、阿爾及利亞等16個國家和地區成功發射30多顆衛星,圓了他們的「航天夢」。從太空遙看,一顆顆衛星架設出一條「太空絲路」,與蜿蜒的「一帶一路」遙相輝映,共同把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緊密相連,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25日16點50分,一枚火箭在酒泉首飛成功,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歷史
    在12月25日16點50分,也就是西方傳統的聖誕節當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枚火箭升空,與其他火箭不同的是,它是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研發製造的一枚亞軌道火箭,也是商業亞軌道運載火箭首次飛行。 這枚亞軌道火箭是由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被命名為「探索一號·中國科技城之星」。
  • 一枚固體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吉林一號高分衛星損毀
    9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噩耗,由中國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主力—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任務失敗。火箭在發射升空之空之後飛行姿態出現異常,最後連帶衛星一同墜毀,目前正在排查失利原因。
  • ...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 5月份將發射最後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網友紛紛評論「驕傲,我是中國人」「中國太棒啦」「恭喜中國航空航天」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 5月將完成全球星座部署目前北鬥一號4顆試驗衛星已全部退役,從北鬥二號首顆星起算,我國已發射54顆北鬥導航衛星,距離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僅一步之遙。北鬥三號系統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3顆地球靜止軌道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據了解,今年5月將按計劃發射最後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屆時北鬥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將全面完成。
  • 中國航天突破,長徵11號運載火箭發射,西方稱已被中國「擊敗」
    自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已經發展了六十多年,六十年裡中國突破了層層難關,成功發射了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建立了空間站等,一項項輝煌的成就印刻在中國歷史上。今天,中國航天再次取得新突破,被稱為「中國的快響利箭」的中國航天自主研製的四級固體運載火箭「長徵11號」發射成功。
  • 境外媒體關注首顆量子衛星發射 中國邁向航天大國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15日援引新華社報導,中國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號」。報導稱,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 美國航天史上罕見敗筆,火箭發射前2秒被叫停,或與北鬥系統有關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一枚由美國著名航空科技公司SpaceX公司製造的火箭,發射前2秒被突然叫停,使得發射任務宣告失敗。這無疑是美國航天史上罕見的敗筆,畢竟該國可是航空航天領域的領頭羊,技術積澱最為雄厚,失敗的發射不常見。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中國日報4月2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50年後,2020年4月21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專題座談會,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 今年小衛星發射數量已創新高,「星鏈」佔多半
    一位行業分析師11月10日稱,儘管冠狀病毒疫情給航天業帶來了嚴重挑戰,但2020年全球發射入軌的衛星數量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僅前10個月就已有將近1100顆衛星發射入軌。歐洲諮詢公司高級分析師納賈爾在虛擬版世界衛星業務周會議上說,從1月1日到11月1日,世界各國已發射衛星約1079顆,其中1029顆為小衛星。
  • SpaceX 搭載58顆星鏈衛星和3顆對地衛星的火箭發射升空
    SpaceX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成功發射了一枚新的「星鏈」共乘服務,一組「星鏈」網際網路衛星和三顆小型地球觀測衛星,隨後火箭在海上著陸。兩級獵鷹9號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40號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搭載58顆SpaceX星鏈衛星和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影像公司Planet的三顆小型天星衛星。
  • 織女星火箭發射失敗 兩顆衛星丟失
    中國日報網11月17日電(妮思娜) 據法新社報導,17日,歐洲織女星運載火箭在發射幾分鐘後發生故障,攜帶的兩顆衛星丟失。火箭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大約8分鐘後發生故障,該火箭原計劃要將西班牙的第一顆衛星送入軌道。負責火箭升空的阿麗亞娜太空公司(Arianespace)表示,火箭在當地時間晚上11點起飛後才遇到未知「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