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48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然而在榮光背後,卻很少有人了解這條探索之路的艱辛曲折。
1958年5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要搞就搞得大一點。」
也是這一年,中國科學院派出趙九章、楊嘉墀、錢驥等科學家組成的「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到前蘇聯考察衛星工作。專家們在「老大哥」那裡住了70天,連衛星的影子也沒見到。他們深切體悟:「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人造衛星,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
就這樣,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中艱難起步。一根粗木頭加一個白鐵皮箭頭就成了火箭模型,馬糞紙塗上墨汁開始探索空間光學濾波器的研製,貓的鬍鬚也能作為紅外地平儀探測器的裝配工具……如此簡陋的起點,在世界航天史上絕無僅有。
首當其衝的研製困難,就是各種材料。其中,就包括一種用在火箭發動機液氧主閥門上的密封墊。根據蘇聯的標準,這個密封墊要用牛皮做,而且還必須用3歲以下的小牛「屁股蛋子」那塊皮,皮上不能有鞭傷。當時,我國基本上是家庭養牛,但是當科研人員尋找這種「3歲小牛皮」時,養牛的人誰也回答不出,哪頭牛沒有挨過鞭打。
面對「材料危機」,科研人員對標準材料直接展開攻關,同時也在積極尋找「代料」,以性能相同的材料代替蘇聯規定的材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用30多種膠料試製出了能夠滿足各種要求的176種密封件,而那種以「3歲小牛皮」為材料的密封件也得到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