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電子產品在航天產品中所佔的比重不斷加大。21世紀初,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五院、九院、十院等的相關科研力量,匯聚到「航天電子」旗幟下,經歷了兩次變革重組,形成了今天的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被航天人稱為「新九院」。
2009年成立的「新九院」,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裡成為了中國航天電子更廣闊、更有利於發揮系統集成優勢的科技創新平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九院全面完成了企業資產改制上市,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科學管理、規範管理。
讓「航天芯」遨遊太空
九院有許多創業故事,「讓航天芯遨遊在太空」便是其中之一。
長久以來,缺「芯」一直是中國航天最深刻的痛。每年因為進口晶片,國家需要花費幾千億美元。為了讓中國的衛星用上自主研發的CPU晶片,實現衛星核心元器件的真正國產化,九院772所的航天人埋頭一幹就是十幾年——
2002年,772所開始投入研製宇航級CPU晶片。2006年,第一代CPU晶片研製成功。2011年11月20日,國產首枚32位空間用CPU隨試驗衛星四號升空,實現了「中國芯」遨遊在太空。2015年7月25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的兩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100%使用了國產宇航CPU晶片。
「參與這件事的是一代人。」提起「航天芯」的誕生和成長,副總工程師於立新說。
在「航天芯」的研製過程中,他們放棄了中國研製自主元器件最普遍的道路——仿製後再創新,選擇了完全自主研發的道路。十幾年過去了,如今,用戶對國產「航天芯」早已從不相信、不敢用,到主動找過來用,越來越青睞國產「航天芯」。
近期,772所更是研製出國內首個自主可控的第五代宇航用千萬門級高性能、高可靠FPGA及配套刷新晶片,標誌著九院成功攻克65納米千萬門級FPGA產品及配套產品研製的所有關鍵核心技術。
助「嫦娥」唱響天際
「這幾位可都是加班大王。」704所老專家宋宗炎指著身邊的幾位老夥伴笑著說。
年逾古稀的他們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航天的測控事業。這一生,他們親眼看著704所從由幾間簡陋的辦公室、十來名熱血青年組成的「國防第五研究院一分院8室」,成長為航天測控領域的「國家隊」成員,再到擁有2300名在職職工的中國航天電子信息系統領軍企業。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704所在測控通信導航、傳感器、雷達與對抗三大專業頭頂若干「最」的光環:國內最大的軍用傳感器研製生產配套單位;最大的軍用衛星導航設備供應商;研製了國內首個最先進的星載微波、雷射氣象雷達……
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號首次從月球傳來美麗的聲音。那一天,704所8室向來沉默寡言的航天「女兵」李強激動得難以自抑。
她負責的「嫦娥一號」語音存儲裝置在立項時,衛星已進入正樣研製階段,技術狀態已定型,星上設備已投產,因此語音存儲裝置的設計,必須立足於不影響衛星的正常研製,難度可想而知。在研製周期短、技術難度大、質量要求苛刻的情況下,李強和同事們在短短五個月內完成了從立題到鑑定件及正樣件產品的交付,在整個研製過程中和系統聯試以及整星聯試過程中未發生任何質量問題,這在星載產品的研製上可以算得上是個奇蹟。
將航天技術送到千家萬戶
在中國航天事業6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九院各單位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國家重點航天型號裝備等,提供了數以千萬計的高質量、高可靠電子信息系統設備與元器件產品,產品覆蓋航天領域所有重點型號。這些產品被廣泛地應用於火箭、衛星、飛船以及重點型號裝備的各個關鍵部位,一同構成了各類太空飛行器「耳聰目明的五官」「精確的大腦」「敏感的神經」「可靠靈活的關節和經脈」以及「遍布全身的血管」。
近年來,在完成國家航天工程賦予的使命之外,九院也在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領域大展拳腳——九院的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物聯網、移動衛星通信系統、太赫茲安檢系統、空氣淨化新風系統紛紛進入民用市場。
今年10月,九院與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國產化大型商業無人機飛鴻-98演示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作為業載能力居全球首位的國產化商業無人機,它創造了國內大型商業無人機研製周期最短的記錄。同時,無人機、精確制導炸彈和宇航電子元器件成功開拓國際市場,「航天電子」以其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迅速贏得了用戶的信賴。
航天人共同書寫的精彩
對很多人而言,九院771所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秘的名字:這個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的研究所,是國家實施航天工程和型號裝備建設所布局的唯一的集計算機、半導體集成電路和混合集成電路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大型綜合研究所。
改革開放40年來,九院771所先後創造了國家重大專項抗輻照高密度星載通用計算機SiP、半導體集成電路、混合集成電路發展史上的「39個第一」,用智慧創造著中國航天計算機與微電子技術發展的傳奇。
與這「39個第一」一起,羅健夫——這個窗前的燈光經常最後一個熄滅而又最先一個亮起的航天工作者,這個身患癌症還常常連續三天、五天、七天扎進工作室裡的微電子專家,這個一生只有短短47年的「中國式保爾」被寫進了九院的歷史,也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6年10月,九院13所特級技師李峰的事跡在央視新聞頻道專題片《大國工匠》中播出。李峰所負責加工的太空飛行器件,關鍵尺寸每1微米的變形,就能導致火箭在太空幾公裡的軌道誤差。近30年,經李峰加工後驗收的產品沒有任何質量問題,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標準、精確無誤。他打磨的不僅是零件,更是一種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航天人的心性。面對鏡頭,李峰始終強調,自己只是航天人中最平凡的一個角色,也是千萬工匠中最普通的一員。
九院的故事,由九院的航天人共同書寫。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精彩故事還在繼續。(趙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