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九院:「航天電子」的創業故事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電子產品在航天產品中所佔的比重不斷加大。21世紀初,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五院、九院、十院等的相關科研力量,匯聚到「航天電子」旗幟下,經歷了兩次變革重組,形成了今天的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被航天人稱為「新九院」。

2009年成立的「新九院」,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裡成為了中國航天電子更廣闊、更有利於發揮系統集成優勢的科技創新平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九院全面完成了企業資產改制上市,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科學管理、規範管理。

讓「航天芯」遨遊太空

九院有許多創業故事,「讓航天芯遨遊在太空」便是其中之一。

長久以來,缺「芯」一直是中國航天最深刻的痛。每年因為進口晶片,國家需要花費幾千億美元。為了讓中國的衛星用上自主研發的CPU晶片,實現衛星核心元器件的真正國產化,九院772所的航天人埋頭一幹就是十幾年——

2002年,772所開始投入研製宇航級CPU晶片。2006年,第一代CPU晶片研製成功。2011年11月20日,國產首枚32位空間用CPU隨試驗衛星四號升空,實現了「中國芯」遨遊在太空。2015年7月25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的兩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100%使用了國產宇航CPU晶片。

「參與這件事的是一代人。」提起「航天芯」的誕生和成長,副總工程師於立新說。

在「航天芯」的研製過程中,他們放棄了中國研製自主元器件最普遍的道路——仿製後再創新,選擇了完全自主研發的道路。十幾年過去了,如今,用戶對國產「航天芯」早已從不相信、不敢用,到主動找過來用,越來越青睞國產「航天芯」。

近期,772所更是研製出國內首個自主可控的第五代宇航用千萬門級高性能、高可靠FPGA及配套刷新晶片,標誌著九院成功攻克65納米千萬門級FPGA產品及配套產品研製的所有關鍵核心技術。

助「嫦娥」唱響天際

「這幾位可都是加班大王。」704所老專家宋宗炎指著身邊的幾位老夥伴笑著說。

年逾古稀的他們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航天的測控事業。這一生,他們親眼看著704所從由幾間簡陋的辦公室、十來名熱血青年組成的「國防第五研究院一分院8室」,成長為航天測控領域的「國家隊」成員,再到擁有2300名在職職工的中國航天電子信息系統領軍企業。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704所在測控通信導航、傳感器、雷達與對抗三大專業頭頂若干「最」的光環:國內最大的軍用傳感器研製生產配套單位;最大的軍用衛星導航設備供應商;研製了國內首個最先進的星載微波、雷射氣象雷達……

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號首次從月球傳來美麗的聲音。那一天,704所8室向來沉默寡言的航天「女兵」李強激動得難以自抑。

她負責的「嫦娥一號」語音存儲裝置在立項時,衛星已進入正樣研製階段,技術狀態已定型,星上設備已投產,因此語音存儲裝置的設計,必須立足於不影響衛星的正常研製,難度可想而知。在研製周期短、技術難度大、質量要求苛刻的情況下,李強和同事們在短短五個月內完成了從立題到鑑定件及正樣件產品的交付,在整個研製過程中和系統聯試以及整星聯試過程中未發生任何質量問題,這在星載產品的研製上可以算得上是個奇蹟。

將航天技術送到千家萬戶

在中國航天事業6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九院各單位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國家重點航天型號裝備等,提供了數以千萬計的高質量、高可靠電子信息系統設備與元器件產品,產品覆蓋航天領域所有重點型號。這些產品被廣泛地應用於火箭、衛星、飛船以及重點型號裝備的各個關鍵部位,一同構成了各類太空飛行器「耳聰目明的五官」「精確的大腦」「敏感的神經」「可靠靈活的關節和經脈」以及「遍布全身的血管」。

近年來,在完成國家航天工程賦予的使命之外,九院也在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領域大展拳腳——九院的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物聯網、移動衛星通信系統、太赫茲安檢系統、空氣淨化新風系統紛紛進入民用市場。

今年10月,九院與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國產化大型商業無人機飛鴻-98演示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作為業載能力居全球首位的國產化商業無人機,它創造了國內大型商業無人機研製周期最短的記錄。同時,無人機、精確制導炸彈和宇航電子元器件成功開拓國際市場,「航天電子」以其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迅速贏得了用戶的信賴。

航天人共同書寫的精彩

對很多人而言,九院771所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秘的名字:這個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的研究所,是國家實施航天工程和型號裝備建設所布局的唯一的集計算機、半導體集成電路和混合集成電路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大型綜合研究所。

改革開放40年來,九院771所先後創造了國家重大專項抗輻照高密度星載通用計算機SiP、半導體集成電路、混合集成電路發展史上的「39個第一」,用智慧創造著中國航天計算機與微電子技術發展的傳奇。

與這「39個第一」一起,羅健夫——這個窗前的燈光經常最後一個熄滅而又最先一個亮起的航天工作者,這個身患癌症還常常連續三天、五天、七天扎進工作室裡的微電子專家,這個一生只有短短47年的「中國式保爾」被寫進了九院的歷史,也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6年10月,九院13所特級技師李峰的事跡在央視新聞頻道專題片《大國工匠》中播出。李峰所負責加工的太空飛行器件,關鍵尺寸每1微米的變形,就能導致火箭在太空幾公裡的軌道誤差。近30年,經李峰加工後驗收的產品沒有任何質量問題,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標準、精確無誤。他打磨的不僅是零件,更是一種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航天人的心性。面對鏡頭,李峰始終強調,自己只是航天人中最平凡的一個角色,也是千萬工匠中最普通的一員。

九院的故事,由九院的航天人共同書寫。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精彩故事還在繼續。(趙竹青)

相關焦點

  • 航天科技集團九院: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奮力前行
    回首「十三五」,航天科技集團九院堅持「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道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發展戰略,實現了整體能力提升和持續健康發展,為加速建成世界一流航天電子企業集團奠定了堅實基礎。 型號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型號任務圓滿完成。
  • 航天電子讓「北鬥」星光閃耀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隨著北鬥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完成,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名片」。
  • 天宮一號採用航天九院光纖陀螺技術
    10/9/2011,據報導,9月29日21時25分45秒,作為中國航天高技術水平、高可靠性能最新「代言」的「天宮一號」 發射成功,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此後,它將分別與隨後發射的「神八」、「神九」、「神十」飛船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的雛形。
  • 北京理工大學與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10月20日,北京理工大學與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九院)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共北京市委JMRH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學軍,航天九院院長任德民、副院長李豔華、副院長姜梁,北理工黨委書記趙長祿、副校長魏一鳴、校長助理閻豔出席籤約儀式。籤約儀式由閻豔主持。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專場招聘會
    C3五院529廠C4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C5航天神舟智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C6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C7五院航天恆星C8六院十一所(京)C9六院7103廠C10六院101所D14九院16所D15九院539廠D16九院7107廠D17九院771所E1九院空間中心E2九院無人機所E3九院衛導中心E4九院772所E5九院773
  • 航天電子讓「胖五」更強更壯
    在長徵火箭家族中,長五火箭無疑是真正能扛起大梁的「大哥」,未來它也將扛起中國航天深空探測的重擔。「長五」立項之初,就被賦予了將「嫦五」發射到月球上去的使命。在這份使命的背後,九院各單位發揮著重要作用。
  • 高精度航天電子系統:確保嫦五「經絡通暢」
    本次任務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九院全方位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研製,為工程提供了大量高質量高可靠的電子設備和元器件產品。「嫦五」飛天史冊中,「航天電子」將再立新功。 「嫦五」飛天航天電子立新功 作為我國目前研製的最為複雜的探測器,「嫦五」的月球採樣、起飛上升、交會對接等任務環節是此次任務最主要的挑戰。在整個任務持續的20多天裡,為了協助探測器高質量完成月面採樣、月表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這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九院各單位迎難而上。
  • 一批航天科技成果精彩亮相
    ……前不久,在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舉辦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屆創新創意大賽上,一批前沿航天技術及其民用創新成果精彩亮相。大賽共有60項科技成果進入半決賽,涵蓋電子信息、物聯網、新材料、無人系統等領域。最終,新型鋰電池熱失控預警及自動滅火裝置等3個項目獲得金獎,基於無人機邊緣計算平臺的有限像素目標識別算法與模型量化技術研究等6個項目獲得銀獎。雙手懸空,不需藉助任何裝備,屏幕上的無人機隨手勢起伏而變化,手部皮膚還有著明顯的觸感。
  • 西莫羅攜手中國航天科技,以「組合閘機」護人行出入口安全
    2019年5月,西莫羅閘機開始用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廠區與辦公樓,這意味著西莫羅跨入航天行業了。西莫羅一直致力於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的需求來研發差異化的產品。
  • 航天科技集團九院助力嫦娥五號「九天攬月」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航天科技集團九院771所、13所、704所、772所、7107廠、539廠、165廠、825廠、693廠、289廠、200廠、773所等單位全方位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和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的研製,助力嫦娥五號「九天攬月」。
  • 【西區故事】空天創客:航天科技STEM教育的開拓者
    空天創客是中國首家「航天教育高科技企業,創始人兼CEO耿賽猛堪稱國內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的開拓者,他和他的團隊正在讓更多的青少年親密接觸玄妙的衛星、火箭,播灑一顆顆航天夢想的種子。而這件事帶給耿賽猛的最大的震撼和觸動是,這些孩子對於航天科技的興趣以及動手能力並不遜色於大都市裡的同齡人。他相信,航天科技的種子已經深埋在這些孩子們的心中。這讓他堅定了自己創業的初心: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科技魅力。一個吃螃蟹的人帶著孩子們將衛星、火箭、月球車「玩起來」,耿賽猛是第一個「吃螃蟹者」。
  • 華高萊斯:航天科技民用化——接地氣的航天科技(上篇)
    作者丨管婷婷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航天科技高端、神秘,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一種科技。,航天科技已經越來越接地氣了,它正在從不同的方面來改善、提升我們的生活。與杭錦旗政府合作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772所和上海盈方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航天科技集團這兩個單位復工動力強勁
    復工復產以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各單位統籌採用多種手段,緊跟市場需求,準確把握時機,取得了一系列經營發展成績。其中,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航天工程公司中標5.9億元總承包項目;九院物聯網公司今年已累計籤訂中標近1.2億元項目合同。
  • 電子信息學院黨委書記李春林、副院長(主持工作)王伶赴航天772所...
    西工大新聞網6月7日電(張兆林)為加強校所合作,拓展辦學思路,6月2日,電子信息學院黨委書記李春林、副院長(主持工作)王伶、副院長周巍、院長助理許進等一行6人赴航天772所調研交流,電子信息學院傑出校友、772所所長陳雷,黨委書記王勇,科技委主任權海洋及相關人員參加了會議。
  • 「傳頌分享」這8個航天精神小故事,帶你感受四院老航天的艱辛創業史
    >自力更生 自主創新之路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弘揚航天精神,傳承創業奮鬥優良傳統,院組織開展了「航天精神小故事」徵文活動,活動得到了院屬各單位的大力支持,共收到徵文100餘篇,經過整理和對老一代航天人的深入採訪,形成了一個個深沉、激昂、感人肺腑的故事。
  • 西安航天基地:錨定科技創新 跑出「科創航天」加速度!
    2020年,航天基地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創新「基因」和創業「土壤」,以「科創航天」為引領,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航天基地被納入西安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核心區域;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率先出臺國內首個系統性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專項政策和陝西省首個聚焦「新基建」的專項政策。
  • 看宇宙星辰裡的航天「硬」科技
    12月22日,長徵八號成功首飛,為我國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這一個個飛天壯舉之下,都印著「西安製造」的烙印,都離不開航天基地硬科技的支撐。西安「金牌動力」託舉航天夢發展航天,動力先行。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有著「航天液體動力之鄉」的美譽。
  • 看宇宙星辰裡的航天「硬」科技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有著「航天液體動力之鄉」的美譽。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是我國唯一集運載火箭主動力系統、姿軌控動力系統及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研究、設計、生產、試驗為一體的航天液體動力技術研究院,陝西也因此有著「航天液體動力之鄉」的美譽。從創建以來,參加了我國幾乎全部的火箭發射,被稱為中國的「金牌動力」。
  • 走進太空科技研究院,探究航天事業發展!「創業之星」大賽創賽服務...
    8月7日,由中國科技開發院組織的「創賽先行 賦能雙區」創新南山2020「創業之星」大賽創賽服務之產學研對接會在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舉行。中國科技開發院投資總監邱昱翔、中國科技開發院孵化部部長尹凱 、太空科技研究院院長許楫、太空科技研究院院長助理黃河靜、太空科技研究院戰略市場部部長高科林、太空科技研究院全資子公司運行總監雷佳等領導嘉賓蒞臨現場,同時有20多家企業參與活動。首先,太空科技研究院的工作者帶領與會人員參觀了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技術展廳、航天醫學展廳、並觀看了太空科技研究院的介紹短片。
  • ...全球周報第9期:航天科技六院801所我國首款牛級推力霍爾推力器...
    與此同時,1月19日,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順利通過了集團公司在北京組織的出廠評審。航天科技五院航天恆星兩項目順利通過驗收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恆星公司河北省第三次土地調查省級基礎支撐環境建設項目和河北省國土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建設項目通過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