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次空間科學主動實驗成功 國產光纖陀螺儀表現優秀
承擔光纖陀螺測量儀研製的是以徐金濤為帶頭人的一支年輕充滿創新活力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2012年6月,該團隊以技術路線新穎、環境適應能力強、滿足大發射角和高轉速運動狀態下對測量範圍和精度要求高等優勢,從競爭中勝出。7月籤訂任務書,當年8月30日必須交付鑑定件,10月30日交付飛行件。
-
手控光纖慣組助力天宮神九成功交會對接
6月24日11時許,中國航天員駕駛神舟九號踏上與「天宮」的相約之旅,我國即將迎來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進行了1500多次模擬訓練的43歲航天員劉旺實施的。12時38分,他開始手動控制飛船的姿態、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號從140米外向天宮一號緩緩接近。12時48分,對接機構成功接觸。
-
航天員"太空打靶"如何保證精準性:手控光纖慣組
茫茫太空中,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距140米處,神九中航天員根據屏幕上的十字刻度來對準目標,通過操作控制手柄來及時調整飛船位置。可是一旦出現偏差,怎麼辦?這就要用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13所研製生產的手控光纖慣組。這個裝置是安裝在航天員座椅下的一個既小巧玲瓏又十分精緻的黑盒子,它可以穩定飛船位置和姿態,幫助航天員完成手控交會對接。
-
北航研製的光子晶體光纖陀螺首飛成功
7/7/2017,2017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的高精度光子晶體光纖陀螺實現了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首次搭載飛行,獲圓滿成功,這是國際上光子晶體光纖陀螺的首次空間應用,驗證了光子晶體光纖陀螺作為新一代光學陀螺的技術可行性。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結束長達7年太空之旅
原標題: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結束長達七年的太空之旅 天宮一號 天外歸來(厲害了,中國科技) 4月2日,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流星般從天外回歸,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墜落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再見,天宮一號,但屬於你的精彩瞬間永遠難忘。
-
天宮一號天外歸來 七大精彩瞬間難忘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墜落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再見,天宮一號,但屬於你的精彩瞬間永遠難忘。 亮相:名字自帶「中國風」 1992年,作為中國載人航天戰略的一部分,研製目標飛行器的方案,在早期規劃的時候就已經確定。 10年後,任務方案通過。
-
航天科技九院:「航天電子」的創業故事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電子產品在航天產品中所佔的比重不斷加大。21世紀初,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五院、九院、十院等的相關科研力量,匯聚到「航天電子」旗幟下,經歷了兩次變革重組,形成了今天的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被航天人稱為「新九院」。2009年成立的「新九院」,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裡成為了中國航天電子更廣闊、更有利於發揮系統集成優勢的科技創新平臺。
-
天宮一號,難說再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2日發布的消息稱,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這將是天宮一號最後的謝幕。 天宮一號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也是中國在浩瀚宇宙中的「第一個家」。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平臺「天宮一號」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的跨世紀重點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至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系列報導《新中國的第一》今天帶您走近我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平臺「天宮一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 楊宏:「天宮一號」要一次飛行,首發就必須成功,而且要長期在軌運行,還要接納三次飛船訪問,多個航天乘組的進入,還要完成多個任務目標,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技術難點。 「天宮一號」升空32天後,迎來第一個來訪者「神舟八號」,兩個七八噸重的太空飛行器,從相距上萬公裡的不同軌道,以每秒7.8公裡的速度趕赴約會。
-
光纖陀螺技術應用廣泛:讓生活更加智能
加裝一個光纖陀螺,就能與GDS形成組合導航,實現自動駕駛。這一國內領先的光纖陀螺技術已為光谷企業所掌握。 記者從上月底在光谷召開的中國慣性技術學會獲悉,光纖陀螺技術是在機械陀螺、微機電陀螺、雷射陀螺的基礎上升級發展而來,具有自主糾偏、靈敏度高、壽命長、耐低溫耐高溫、不受電磁幹擾等諸多優點,是迄今綜合性能最好的慣性傳感器。
-
「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將扮演引導者指揮管理者
這時,天宮一號就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指揮員」的職責,不僅要控制好自己,還要照顧並控制好神舟八號的狀態,突破組合體控制技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師張柏楠解釋道,對接完成後,天宮一號要為神舟八號飛船供電,起碼滿足500瓦的供電能力,以補充飛船能源不足的問題。
-
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首次新增撓性慣性測量組合、首次使用迭代制導技術、首次採用馮•卡門曲線整流罩……面對這些全新的技術和設備,7000餘名參研參試人員,夜以繼日,「雙想雙查」,8次火箭總檢查,234種故障預案處置演練,不到20天,全部一次性順利通過。 近乎完美的發射,又一個中國效率! 21時36分,「天宮一號準確入軌!」
-
追憶天宮一號:歸去來兮
中國航天人最早制定的方案是將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改造後留軌飛行,作為目標飛行器與後續神舟「兄弟」進行無人空間交會對接、有人空間交會對接。這個方案已比航天大國早期交會對接的試驗方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並且技術風險較小,比較穩妥。 2008年9月,神舟七號乘組完成太空行走任務後,中國載人航天的工程能力和技術儲備站到了新的起點。 最為關鍵的技術是交會對接。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平臺「天宮一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 楊宏:「天宮一號」要一次飛行,首發就必須成功,而且要長期在軌運行,還要接納三次飛船訪問,多個航天乘組的進入,還要完成多個任務目標,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技術難點。
-
天宮一號vs天宮二號
天宮一號vs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被稱為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基礎上研製的太空飛行器,兩者外形完全相同,但卻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天宮一號主要是和載人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實驗任務,而天宮二號則是我國第一個具備太空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實驗室,要第一次實現航天員中期駐留、第一次試驗推進劑太空補加技術等重要的科學實驗。
-
科技短評:天宮一號的「謝幕」,是中國航天的騰飛
新聞 據新華社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就此正式謝幕。 短評 天宮一號的完美「謝幕」,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航天員短期駐留等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建設積累了重要技術基礎,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極大鼓舞了航天人不斷前行、勇攀航天高峰、建設航天強國的信心與決心。
-
「天宮」全信息:「天宮一號」上天幹啥去?
「天宮一號」試驗目的很明確,突破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這是空間站最基本最關鍵的基礎。 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實際上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
-
中國新型戰機普遍應用光纖陀螺導航系統
當前陀螺儀發展的形勢可概括為:應用成熟的機械陀螺(撓性陀螺和液浮陀螺)、不斷改進的雷射陀螺、迅速發展的光纖陀螺和方興未艾的微機械陀螺。 國外光纖陀螺儀發展動態 國外光纖陀螺技術已經臻於成熟,精度範圍涵蓋了從戰術級、慣性級到戰略級的各種應用,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航海等軍事及民用工業領域。
-
航天專家詳解天宮一號 飛行速度可達音速22倍
新華社發 天宮一號能飛多遠?發射這麼大的太空飛行器會不會影響地球?普通人何時能在太空行走?即將在下周「一飛沖天」的天宮一號引發了人們對遙遠太空的熱情和無限猜想。昨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航天任務與控制高級工程師徐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紅通過科學網,就人們關心的太空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天宮飛得多快多遠?
-
...運載火箭,安震,入軌,調諧,上海,光纖,航天,八表,載荷,陀螺...
原標題:「上海造」動力調諧陀螺平臺退役 看看Knews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控制所研製的功勳產品,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動力調諧陀螺平臺(簡稱「小平臺」)正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宣布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