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空天創客在中關村大廈的辦公室,撲面而來的大大小小的太空梭、火箭、衛星模型與不明覺厲的衛星站教具,充分印證了這家公司的基因與氣質。空天創客是中國首家「航天教育高科技企業,創始人兼CEO耿賽猛堪稱國內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的開拓者,他和他的團隊正在讓更多的青少年親密接觸玄妙的衛星、火箭,播灑一顆顆航天夢想的種子。
一顆星星之火
2019年1月21日13時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四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均進入預定軌道。耿賽猛當時在發射現場,同時觀摩此盛舉的還有來自青海玉樹、新疆克州、甘肅慶陽偏遠地區的45位學生。據了解,此次發射的瀟湘一號衛星裡有一個特別的「情系遠山」衛星載荷。此前,這些學生們已經將自己的心願寫下,整理後裝進了衛星載荷中。這些學生還在現場動手做了「瀟湘一號」的模型,通過自製的衛星天線,成功地接收到了衛星的信號。
事實上,這顆衛星載荷就是耿賽猛捐贈給情系遠山公益基金的,用於支持鄉村科技教育。耿賽猛介紹說,「情系遠山」號是一枚可編程衛星載荷,是空天創客自主研發,被外界視為航天科技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該載荷採用雙Linux冷備系統,支持C語言程序與Python程序的星上自動部署,發射成功後,學生們可通過自己編寫的程序使其在太空執行,比如了解衛星狀態、調整衛星姿態等等,真正將衛星「玩」起來。
而這件事帶給耿賽猛的最大的震撼和觸動是,這些孩子對於航天科技的興趣以及動手能力並不遜色於大都市裡的同齡人。他相信,航天科技的種子已經深埋在這些孩子們的心中。這讓他堅定了自己創業的初心: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科技魅力。
一個吃螃蟹的人
帶著孩子們將衛星、火箭、月球車「玩起來」,耿賽猛是第一個「吃螃蟹者」。這位中年大叔程式設計師出身,一直有著深深的技術情節,2007年便開始創業,曾創辦了一家IT教育培訓公司,後被知名教育集團收購。2015年他決定再次創業,聚焦K12素質教育領域的科技方向。
最開始他和團隊選擇的方向是機器人科普。2019年少兒編程受到市場追捧,家長們對於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未來科技的接受度很高,但是在2015年時這些新技術剛剛興起,在教育培訓領域還是處女地。當時市面上只有韓國一家機器人教育培訓機構,而耿賽猛在試水半年之後,發現獲客成本太高,轉化率極低。
機會給有準備的人。偶然的契機,一個關於「月球車」的項目擺在了他們面前。在他看來機器人和月球車有異曲同工之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做了第一個月球車課件。「沒想到學生很喜歡,本來每次課程兩小時,但下課了學生們還不走,學習勁頭特別足。」
無獨有偶,2015年下半年,耿賽猛去以色列參觀考察,發現當地的中學生居然可以直接拆解戰鬥機,這令他無比震撼。「我當時就在考慮,能否將中國的高科技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當時STEM教育雖然在中國已經受到極大關注,但是航天科技教育領域還是空白。月球車項目與以色列之行的思想碰撞火花,讓他抓住了新的「藍海」:讓航天科技STEM教育走進校園,以課堂教學為渠道,培養青少年的科學實踐和創新能力,激發青少年的航天夢。
但現實很骨感。如何將高大上的航天知識落地,設計出有趣味又操作性強的課程,如何針對不同學段的課程設置難度梯度,如何根據真實的太空飛行器來開發教學工具,如何降低教具成本⋯⋯耿賽猛坦言,當時完全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他帶領團隊從零做起,從底層開始設計。比如教具完全按照1:1的比例模擬,唯一的區別是不能上天。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套衛星的教具銷售價格從最初的百萬元級別降至幾萬元。
而在更難的課程設計上,在教育培訓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耿賽猛有著自己的見解,採用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方法)的方式,設計出適合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的課程,目前已經有航天體驗與探究、衛星應用於實驗、遙感衛星應用、功能模擬衛星探究與製作、教學仿真衛星設計與應用、探空火箭設計、月球基地設計與搭建等內容。以前只能在科幻電影、科幻小說中看到的場景,現在可以親手體驗。
灑滿航天科普的種子
2019年6月23日,北京八一學校的同學們迎來了本學期最後一次衛星課程,內容是固定八木天線,實現雲臺替代人手自動接收衛星信號。衛星開始過境,八木天線小角度緩慢地旋轉著,接收記錄著衛星過境信號。這只是空天創客目前航天特色課程中的一角,學生們在動手與思考中將高大冰冷的航天知識化為指尖的遊戲。
依託航天院所與高校獨有產業教育資源,空天創客開闢了一方天地。據了解,目前該公司推出了航天科普、火箭衛星、宇航探測、創新思維、生涯規劃等系列近二十門航天科技教育STEM課程,在全國百餘所中小學校落地實施。除了特色課程,該公司還支持全國航天特色學校建設、航天科技教師培訓、科技探索遊學研學活動、高校合作研究性學習活動及航天與科創類賽事支撐。
耿賽猛坦言,創業之初最艱難的是如何提高社會的認知,打開學校的大門。引人關注的是,該公司幸運地參與了「中國首顆中學生科普衛星」工程,從而聲名鵲起。2016年12月28日,我國首顆中學生科普衛星「八一·少年行」發射升空,它由北京市八一學校學生參與研製。「這對我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意味著我們的課程實踐獲得了認可,對學生們的幫助是切實的。」耿賽猛說,團隊成員主要是做電子和通信的,通過這次實戰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衛星教學方面更加完善,在航天科技STEM教育方向上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
按照「中國青少年科普衛星星座工程」計劃,第二顆衛星「西柏坡號」由河北鹿泉市第一中學承擔,目前正在研發實施中。空天創客負責這顆星的可編程載荷其中的一部分。
2019年對於空天創客來說是高速成長的一年。除了「天上有星」,空天創客還在北極建了一個衛星地面站。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在向二三四線城市拓展。
令耿賽猛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2016年湖北某三線縣的教育局局長參觀完空天創空時感嘆說:「地理位置上我們已經比較落後了,但是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跟北京的孩子在科技視野上有這麼大差距。」這令耿賽猛堅定了將航天課程走向全國的信念,讓更多孩子享受到航天科技的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