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2015-11-11 15:37
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2015-11-11 15:37
上海STEM雲中心是藉助上海市科協專業協會、學會、研究會的支持,依託華東師範大學及國內外高校、科技企業的資源,通過社會化合作和運行模式共同打造而成的STEM教育平臺。負責人張逸中在介紹自己時說:「我們連接政府,企業和學界,結合他們的力量在做事。」9月份教育部出臺的推進教育信息化文件中提到的源於美國的STEAM以及創客教育概念,也有他作為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貢獻的力量。除卻教改外,這家由他負責的連接三方的機構還為中國的創新教育做了許多事。
也說校企合作 STEM雲中心能更好利用特有優勢
「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在教研上,當然,我們也會對接學校,將STEM教育引入學校。」說起上海STEM雲中心的主要工作,張逸中這樣解釋。但作為有官方與學界力量支持的機構,他們在校企合作方面更順暢。張逸中表示,在合作中,因為能藉助科協等的的力量,他們能讓流程走得更順暢。而在課程器材等部分,由於曾經的社會化運營資歷,聯絡優質的企業完成材料制定輸出並不困難。在課程內容上,他們依託學界的豐厚資源,有老師專門負責編制STEM教材,也能更好地依據合作學校的辦學特色設定最適合該學校的課程內容。而在出口和效果評價方面,除企業慣用的競賽外,他們會結合學界專家的力量對合作學校學生進行綜合能力評價,從而更科學鑑定出該學校接受STEM後的效果。此外,上海STEM雲中心還與德國哥廷根大學X-LAB進行了合作。該實驗室由199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內爾教授創辦,每年都會有不少學生能通過上海STEM雲中心去該實驗室以STEM課的方式交流學習 。
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 合理調配各類社會資源
雲中心與學校合作的做法也與其他企業有著很大的區別,相比而言,他們的合作會更深度。最開始,雲中心會全面了解該學校,為學校制定符合該學校的特色方案,並為該學校做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會全面了解該學校的情況,有很多學校其實有自己的實驗室,但一直蒙著灰,我們會再去告訴他要怎麼利用起來,而沒有這類設施的學校我們也會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創客空間,或者使用我們預約的公共實驗室,這樣也能利用起高校的剩餘資源。」除此之外,雲中心會為該學校教師進行更貼合的教師培訓,同時也會派駐雲中心的教師進入該學校為學生上課。教具則由雲中心依據該學校特色製作採買,算是給予學校一系列解決方案的模式。雲中心的STEM課程內容算得上是超級齊全,從機器人教育,3D列印到編程,再到各類創客科技內容應有盡有,甚至會增加更加專業的生物學知識。例如,在曾經舉辦的活動中,雲中心的老師引導學生自行製作出了自己的DNA螢光項鍊。
(學生製作的DNA項鍊與教課中的張逸中)
機構自負盈虧 已與60多所中小學合作
「從最開始說,其實為何我們叫STEM不叫STEAM,是因為『A』的定義其實是人文,而STEM在美國指的就是理工科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加上A了之後便成為全學科,我們上課時其實不一定是加上了A,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STEM+X 。」張逸中解釋道。這位有多重身份的負責人,對STEM類創新教育有著頗深的研究。在創立最初,也就是3年以前,他只是作為華東師大博士的身份與其他幾位同學組織起一個小團隊在上海科協進行周期式講課教學,到了後面,辦學的規模才慢慢大了起來。隨後,上海科協與華東師範大學都給予了雲中心一定的權限支持,慢慢變成現在這樣。當然,這整個過程都是機構自負盈虧。如今,雲中心已進入全國60多所中小學,甚至開啟了在其他省份建立分部的歷程。問及投融資相關事宜,張逸中認真地說,「暫時不想融資,我們目前能自給自足,依舊想踏踏實實把教學做好。」
上海STEM雲中心 支教活動
除卻校企合作 他們還做公益
作為受上海市科協支持的機構,他們也承擔起把STEM教育帶入鄉村的任務,日前,STEM雲中心就與上海市科協青少年科學社舉辦過STEM雲進山區系列活動,將STEM教育帶進了貴州遵義。對於這種行動,張逸中也有自己的想法,「個人感覺我們在做的事也能看到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化,對於偏遠地區的學校,他們會覺得我們的理念很棒,很新,可有時候我們也會感覺他們還很需要『白米飯』,我們的『紅燒肉』對他們的幫助會有些限制。」所以在支教時,他們不僅為當地學生授課,也對當地老師進行STEM培訓,讓老師們接觸到更新的教育理念,隨行時也會免費贈送給當地學校一系列教具以及服務課程。
未來:想研發出能與目前K12課程完全接軌的STEM課程 提高教師工資
作為一家半官方機構,盈利與擴張本不是最重要的,在芥末堆問及他對於未來的期望時,這個年輕的負責人說的話顯得特別有情懷,也更加貼合一家教育機構該做的。他說:「我們目前在做的教改致力於研發能與目前K12全學科教育完全融合的STEM課程,能讓這些STEM綜合學科課程完全與K12所要教的單科知識接軌。讓教學更體現出綜合學科知識運用的特性。」說到這他特別興奮地比了一個雙手交叉的姿勢。「從未來的規劃來看,我們希望教育能培養出更適應這個社會的創新人才,他們能有更好地綜合學科知識運用能力。」他表示。
除此之外,他也希望能溫柔地改變這個國家的形勢。張逸中補充說:「或許通過一次次參與教改研討,或許通過機構的力量,我們希望能提高教師的收入,這樣老師的產出能更好地被尊重。」目前,上海STEM雲中心的教研老師一部分來自上海各知名高校,如華東師大,復旦,上海交大等,一部分來自各初高中。他們都因為對這個國家教育的一腔熱誠投入創新教育的教研工作中,也都擁有很強的教研能力,對教育的理解與研究也都很深。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