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在學校如何真正落地

2021-01-15 中國教育新聞網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孕育期,科技創新對社會的引領作用愈加凸顯,經濟轉型對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已經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在這種大背景下,倡導多學科融合、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STEM教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江蘇、廣東、山東、河南等地陸續出臺政策文件,引導學校積極開展SETM教育,並結合數學、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內容,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價值的課程教學創新。這些一線實踐改善了原有的課堂面貌,推動了教師觀念與教學行為的轉變,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STEM教育的熱潮背後,存在著一些容易被忽視的誤區,影響著STEM教育的長期健康發展,亟待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高度重視。

誤區一:重技能培養輕知識學習

STEM教育注重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科學探究,採用實驗設計、創意發明、手工製作等方式進行學習。但是,它的直接目的不是培養「能工巧匠」,而是「全面發展的人」,絕不能把STEM教育等同於職業技能教育。中小學開設STEM主題課程,不管是搭建橋梁模型,還是組裝智慧機器人或操控無人機飛行,都要有知識原理的滲透,不能停留於技能操作。否則,必然會導致學生在系統知識方面的弱化,結果就得不償失了。

去年,我們曾去某所中學調研STEM教育。這所學校總共開設了20多門STEM課程,涵蓋機械工程、人工智慧、生物組培、航空航天、藝術創意等多個領域,並組織教師編制了一系列配套課程。但是,認真翻閱後發現:這些課程內容與學科之間缺乏實質聯繫,大部分篇幅講的是具體操作流程,對於實踐活動所涉及的科學原理沒有進行深入分析,幾乎就是一本又一本的「使用說明書」。隨後,我們又深入課堂聽課,感覺情況更是不容樂觀。比如,在一節無人機課上,教師只是在導入環節粗略介紹了無人機的背景知識,剩下的課堂時間都是操控無人機,老師帶著學生反覆試驗如何才能把無人機飛得更高,如何才能拍攝出更具視覺衝擊力的航拍視頻。學生們的興趣看似高漲,個個忙得不亦樂乎,但在一片火熱的教學景象背後,卻是膚淺的知識學習。實際上,無人機課完全可以成為多學科整合的紐帶,聯結物理、數學、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課程內容,包括:物理中的陀螺效應、電機功率等;數學中的數學建模、函數運算等;信息技術中的程序設計、智能系統等,甚至與歷史、英語、美術等人文學科也可以進行結合。

STEM教育本身就是跨學科的產物,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個領域的學科知識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其中,科學在於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實現對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數學則作為技術與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這幾年,STEM教育出現了一些新的拓展。有學者建議在原有基礎上加入Arts,把STEM教育拓展為STEAM教育;還有學者建議加入Reading,把它拓展為STREAM。不管STEM教育如何發展變化(STEAM、STREAM、STEM+等),其本質仍然不變——還是跨學科,只是進一步拓展了跨學科的內涵而已。所以,學校在開展STEM教育時一定要把握住「跨學科」這個核心,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知識學活、學透、學紮實,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以此應對未來社會的複雜挑戰。

誤區二:重活動形式輕科學精神

STEM教育打破了「坐著不動的課堂」,鼓勵學生做中學、玩中學,形成以主動、探索、體驗、創作為特徵的新型學習方式。但是,很多學校在開展STEM教育時,過於重視外在的活動形式,刻意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忽視了探究活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導致學習活動華而不實、流於形式。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孩子們在教室裡所為和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所為只有程度不同,沒有本質區別。」所以,STEM教育不能追求那種花裡胡哨的學習形式,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中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精神。

第一,發現真問題。STEM教育往往是由真實問題驅動的,問題能否經得起科學論證,是決定整個學習活動走向的關鍵。曾經聽過這樣一個STEM課:教師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都要在學校周邊開展實地調研,從中確定研究問題。有個小組在調研中發現,住宅樓上面都是光禿禿的,既不美觀也不環保。於是提出,在住宅樓上建造「空中花園」,種上各種各樣的花卉,以此來優化環境。當學生花費大量時間設計出建設方案後,卻被學校請來的城建專家直接否定。因為在住宅樓上建造「空中花園」,既不科學也不合理,很有可能還會變成違章建築。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研究問題的確立,從科學性、價值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四個維度進行判斷,真正把問題變成引發高質量探究的啟動器。

第二,開展真探究。科學探究一般包括五個要素: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這個過程不是固定的線性流程,而是循環往復、相互交叉的動態過程。遺憾的是,很多學校在開展STEM教育時過於強調固定流程,把實踐探究變成簡單模仿,把原本充滿活力的科學探究變成華而不實的「科學秀」,這不僅違背了STEM教育的初衷,還會對學生的科學精神造成消極影響。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流程是必要的,但要避免把它變為僵化的程序。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創造機會讓不同觀點發生碰撞,促使他們不斷修正和改進方案,實現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三,追求真結論。我們在實地聽課中就發現,有學生為了完成任務,隨意更改數據,不惜弄虛作假,想方設法都要得出一個「標準答案」。這種缺少科學精神的STEM教育,不僅對造就未來科學家沒有任何的幫助,反倒會成為阻礙創新人才培養的絆腳石。真結論不等於「標準答案」,科學探究不等於驗證實驗。STEM教學的關注點要從標準答案轉向基於證據和推理的科學理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為他們將來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誤區三: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

很多學校在開展STEM教育時往往表現出「追求成功、避免失敗」的傾向。我們在聽課時經常看到學生因成功完成任務而歡呼雀躍的場景,可一旦問到如何排除故障、為什麼要實現某項功能時,許多學生都回答不上來。還有一些學校出於擴大影響,把STEM教育等同於科技競賽,獲獎多少成為衡量其水平高低的標準。於是,學校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培養少數有特長的學生參加比賽,通過推出特長生為學校爭取榮譽,而大多數學生則淪為「沉默的觀眾」。一旦STEM教育變得功利化,它所肩負的培養創新人才的使命就難以落地。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人類歷史上輝煌的科技成就,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可惜的是我們停留於實用性的技術發明,沒有去深究它們背後的科學原理。於是,中國在電磁學、地球物理、自動化等現代科學上貽誤戰機,被西方國家所反超。今天,我們已經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製造能力,但卻在晶片、半導體設備、航空發動機等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缺乏重大原創性成果;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這些已經成為關係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STEM教育作為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一定要扭轉重結果輕過程的不良傾向,讓學生從小就形成正確的科學觀,不過分關注最後的結果產物,把眼光放長遠,更加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包括問題是否成立、方案是否合理、邏輯是否嚴密、結論是否可靠等,幫助學生建構和不斷改進自己的科學認識,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維方法。

所以,STEM教育不是追求精美的作品,而是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與其把精力都放在作品的精雕細琢上,反倒不如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對問題進行極致追問。這些在短期內看似「無用」的做法,很有可能會對學生的未來成長產生極其深刻的長遠影響。

(作者曹培傑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7日第3版 

相關焦點

  • 你一定想知道究竟國內stem教育現狀如何
    在中國stem教育是一個從國外引入的概念,中國stem教育興起有兩個重要因素,首先是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政策,第二個原因是信息技術發展。2016年stem和創客教育被寫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文件,此後stem教育在中國進入蓬勃發展階段。下面由格物斯坦小坦克帶您看看中國stem教育的發展現狀。
  • 覆蓋28國的STEM課程在中國落地,神奇科學堂的科學教育如何生長?
    覆蓋28國的STEM課程在中國落地,神奇科學堂的科學教育如何生長?,神奇科學堂的科學教育如何生長?由於自主研發本土化課程的難度太大,她開始思考,如何把海外的優質STEM課程帶到中國,並在國內落地。2013年,黃丹嬌選擇加盟加拿大科學教育品牌Madscience,在上海創立神奇科學堂。她看中了Madscience在STEM領域將近30年的積累,一套完整的標準化體系,以及遍布全球的優質合作方,比如NASA,樂高等均是其長期合作夥伴。
  • stem教育案例
    近幾年,stem教育教學已經被家長熟悉,學生接受。STEM課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一種重實踐、跨學科,區別於傳統注重書本知識的單一學科教學的教育概念。接下來,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
  • 如何讓智慧教育與學校治理的行動實踐「落地生花」?高新區為教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3日5時45分訊(馮一鳴)智慧教育是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抓手,也將成為學校治理現代化的突破口。然而,如何讓智慧教育與學校治理的行動實踐「落地生花」?
  •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_睿誠教育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睿誠教育,2018年獲得亞太機器人競賽全球總決賽總冠軍(雙冠軍)。上海未來研究院結合兒童自身性格特點和興趣點,對孩子進行個性化的綜合評估,因材施教從而進行真正的優培教育;注重於少年兒童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創新人格的教育。
  • 科普教育設計_學生該選steam教育還是STEM教育?
    近幾年「STEAM教育」、「STEM教育」很火爆,各個家長群、學校門口的傳單等地方都在宣傳著這個,然而還是有很多家長搞不懂「STEAM教育」是什麼、「STEM教育」又是什麼?簡單來說,steam教育與stem教育都是一種教育理念,都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steam教育多了一個「藝術」教育,屬於「文理」綜合,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而stem是「理科」,偏思維邏輯、知識應用及現實問題的解決!
  • 如何以STEM教育引領教育未來?
    如何以STEM教育引領教育未來?1 網絡化且參與度高的實踐社區STEM 教育的實踐社區(Communities of Practice)將是相互協作、網狀化關係的系統,STEM 教育將滲透到學習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領導者、優秀實踐者等各方力量,將與圖書館、博物館、學校、企業、社區組織、指導人員等各方面資源相整合,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社區。
  • 【解讀】小學科學課標:首次定義中國版STEM,落地難度大
    各中小學從教者是如何看待的?芥末堆在政策出臺的第一時間採訪了數位從業者,期望從政策變化,實際落地,對校外市場等幾個角度帶你認識這一套新的國家標準。新課標梳理此次課標較為詳盡地在方方面面概述了科學課的要求。在教學內容上,限定好了教學內容框架,並對小學六個年級分為三段(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做出了不同要求。
  • 解讀|小學科學課標:首次定義中國版 STEM,落地難度大
    芥末堆 東瓜 2月17日報導2月15日晚間,《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出臺,對科學教育的重視首次從教育部的文件中細化展現出來,此次的科學課程標準較以前究竟有哪些變化?各中小學從教者是如何看待的?芥末堆在政策出臺的第一時間採訪了數位從業者,期望從政策變化,實際落地,對校外市場等幾個角度帶你認識這一套新的國家標準。
  • stem學校教育
    在中國教育體系裡,科技教育做得不夠,根本問題在於升學考試制度的壓力。進入初中和高中的孩子沒有太多時間上動手課程,通用技術等課程雖然都已經進行了十年了,格物斯坦認為:通用技術課是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雖然每年對初高中的科技教育政府的採購挺多,但如果現有考試升學不發生變化,動手實操課程的發展還是有瓶頸的。中國家長對科技教育的態度也有所改觀,但現在還是矛盾心態。最早,家長們只有很少的比例願意讓孩子在科技教育方面花精力,但絕大多數還是熱衷於升學考試培訓。慢慢地,年輕一代的家長肯定了科技教育的價值,開始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科技素養,但等孩子小學畢業,科技教育就又幾乎被放棄掉了。
  • 科創的stem 教育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教育裝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發凸顯,裝備成為教書育人的必要條件.格物斯坦表示:為此學校要不斷加大教育裝備投入,為教育跨越式發展提供物質條件,為多媒體教學、在線學習、微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的實踐提供技術支撐。
  • 聯想RISE智能化戰略落地蘭州 舉辦智慧教育論壇打造西部教育高地
    如何用智慧助力教學模式創新?」等話題進行探討,希望找到一條通往智慧教育的光明大道。聯想智慧教育再添戰略夥伴 攜手西北師範大學助力教育創新發展聯想深耕教育領域30多年裡,聯想在國內服務了20多萬所學校,深入一線和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齊心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 【西區故事】空天創客:航天科技STEM教育的開拓者
    空天創客是中國首家「航天教育高科技企業,創始人兼CEO耿賽猛堪稱國內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的開拓者,他和他的團隊正在讓更多的青少年親密接觸玄妙的衛星、火箭,播灑一顆顆航天夢想的種子。事實上,這顆衛星載荷就是耿賽猛捐贈給情系遠山公益基金的,用於支持鄉村科技教育。耿賽猛介紹說,「情系遠山」號是一枚可編程衛星載荷,是空天創客自主研發,被外界視為航天科技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該載荷採用雙Linux冷備系統,支持C語言程序與Python程序的星上自動部署,發射成功後,學生們可通過自己編寫的程序使其在太空執行,比如了解衛星狀態、調整衛星姿態等等,真正將衛星「玩」起來。
  • 走進英美STEM學校,看學生如何熱愛學習STEM課程?
    在之前撰寫文章的過程中,江老師曾告訴小編,「像我在波士頓,走幾步路,看到小學和中學他上面就寫著是一個STEM的學校。」美國對於STEM教育非常重視,每個州都有很多STEM學校。
  • 小學stem教育課程開發和實施案例
    雖然大家已經知道了stem教育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也非常贊同讓孩子接受stem教育,但是據格物斯坦的數據調查,被問及stem教育課程具體學什麼,接觸哪些題材,怎麼開展的。大家是一頭霧水,完全不清楚的,今天這篇文章小坦克就以一節小學stem教育課程為例,給大家做一個初步了解。
  • HKDSE國際學校落地大灣區 香港與內地教育合作揭開新篇章
    從此,內地學生在惠州就能享受到等同香港主流中學的教學服務,並通過報考香港DSE考試直接申請香港乃至全球的知名高校,港譽教育以香港DSE考試為基礎打造的「百城百校百萬學生留學計劃」也正式揭開序幕。本次活動,港譽教育董事長謝立安與碧桂園十裡銀灘學校校長李來湘分別代表雙方籤署了合作協議。
  • 教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爸爸媽媽都希望能幫助孩子收穫一個成功、幸福、快樂的人生,但是很多父母,對於如何做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是一頭霧水,沒有明確的方法和途徑,處於茫然的階段!其實,我們在尋找各種方法之前,首先要搞明白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教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 西安航空基地第一小學被授予「陝西省STEM教育實驗學校」
    近日,陝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公布陝西省第四批STEM教育實驗學校名單,西安航空基地第一小學被授予「陝西省STEM教育實驗學校」,實驗期為一年。據了解,STEM教育是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多個學科的綜合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與創新能力。
  • 在STEM教育中,如何實現「做中學」?芬蘭的手工教育值得借鑑
    也正是在他所做的思想傳播、政策建議、實踐探索等一系列努力之下,手工教育作為學校必修課程才最終被寫入當時的國家法案。 在1847年,齊格紐斯(Uno Cygnaeus)公開發表了對當時學校教育政策和實踐的強烈批判,他的觀點受到政府高度重視。
  • 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發展趨勢
    行業應用的成功使人們期待人工智慧融入教育領域的美好應用前景。   (三)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學校教育改革帶來新機遇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處在對象群體多元化、社會需求多樣化、全民學習終身化的新形勢下,如何利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破解教育改革難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從歷史的角度看,學校教育經歷過三次轉型(見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