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編者按:2012年12月15日05時05分,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著名飛彈和火箭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屠守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5歲。12月18日,《科技日報》發表了《「神劍」鑄造師——追記「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屠守鍔》的文章,追憶了屠老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與飛彈工業無私奉獻的點滴往事,讓我們在他的故事裡深切地懷念並寄以無限的哀思,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屠老千古!

12月15日,嫦娥二號再拓展試驗取得成功的消息令全國航天人倍感振奮。然而,當嫦娥衛星飛越700萬公裡深空時,我國航天領域另一顆「星」卻悄然隕落。這一天凌晨5點05分,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溘然長逝,享年95歲。

屠守鍔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飛彈和火箭專家。自從上世紀50年代投身航天事業後,他長期從事飛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對飛彈研製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創了我國液體彈道式飛彈先河。

多年來,屠守鍔先後擔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飛彈、中程飛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飛彈和長徵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作為「共和國神劍」的鑄造者,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一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造飛機」變為「造飛彈」

1957年2月,屠守鍔應聶榮臻元帥之邀,跨進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門。此時的他百感交集,激動得難以自已。

青年時,屠守鍔曾在上海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轟炸機橫行肆虐的情景。雨點般落下的炸彈,讓繁華喧鬧的大上海瞬時間房倒屋塌、血肉橫飛。面對劫難後的滿目瘡痍,他立下志願:一定要親手造出我們自己的飛機,趕走侵略者,為死難的同胞報仇。

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為了躲避戰火,他和同學們從長沙遷到了昆明。動蕩的歲月裡,他忍辱負重、奮發學習,堅定的報國信念成為他的不竭動力。當學校設立航空系後,原本在機械系的他毫不猶豫地改變了專業。

1940年,屠守鍔從清華大學航空系畢業,次年以優異成績取得公費留美資格。經過兩年學習,他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知道,要想造出中國自己的飛機,光有理論知識並不夠,於是他應聘成為布法羅寇蒂斯飛機製造廠的一名工程師,負責飛機強度分析。對這個寶貴的實踐機會他十分珍惜,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觸到的技術。

1945年,抗戰勝利,歷經浩劫的祖國百廢待興,這使屠守鍔歸心似箭。他辭去工作,歷盡艱辛回到祖國。然而國民黨政府根本無意興辦民族航空工業,失望之餘,他只好寄希望於培養下一代航空人才。他在西南聯大開設了航空專業課程,隨後又調到清華大學航空系任教。

這段時期,屠守鍔開始與進步人士接觸。親身的經歷和眼前的現實使他認識到,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自己的強國夢才能實現。1948年末,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無論是在清華航空系任教,還是在北京航空學院任副教務長、系主任和院長助理,他都對共和國的航空事業傾注了極大熱情。

1957年,屠守鍔被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雖然搞飛彈就不能再搞飛機了,不過兩者很多構造機理是相似的,我還能發揮自己在清華和在國外學習時的一些優勢。」他後來回憶說。從此,他將自己的命運與中國航天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洲際飛彈試飛成功,他激動得像個孩子

走上了新崗位的屠守鍔,成為錢學森領導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負責飛彈的結構強度和環境條件的研究。沒有資料,沒有圖紙,他和眾多專家一起,既當研究人員又當學生,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摸索實踐。

1957年9月,聶榮臻元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訪蘇。屠守鍔作為顧問,參加了與蘇聯的談判,促成了我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飛彈技術的引進,而後,他便和戰友們開始了中國第一枚飛彈的仿製工作。

從仿製到獨立研製,屠守鍔逐漸成了飛彈設計研製的行家裡手。1961年蘇聯撤走專家,他在困境下走馬上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全面主持技術工作。「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他說。他和同事們潛心研究,制定了「地地飛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並參與制定出其技術發展方向,主持選定了中國中程、中遠程及遠程飛彈等重大技術方案和技術途徑。該規劃批准實施後,對中國飛彈與火箭技術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飛彈連續8次飛行試驗均獲成功。更重要的是,經過一系列摸索、攻關,我國第一代飛彈技術專家成長了起來。他們掌握了飛彈研製的重要技術和基本規律,為以後各種型號飛彈的研製成功奠定了基礎,並直接為中國1966年10月進行的飛彈、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的圓滿成功作出了貢獻。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決定:儘快造出中國首枚遠程飛彈,屠守鍔被任命為該工程總設計師。然而不久後,文革浩劫席捲全國,他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困難。

面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一個接一個的批鬥會,屠守鍔我行我素,埋頭於資料、圖紙和各種數據。曾有人看到,在氣氛熱烈群眾大會上,別人在慷慨陳詞,他卻凝神屏氣,筆走遊龍,旁若無人地演算公式。屠守鍔的工作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展著,1968年,他拿出了遠程飛彈的初步設計方案。

1971年9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首枚遠程飛彈半程飛行試驗獲得成功。但屠守鍔明白,遠程飛彈要投入使用,必須經過全程飛行的考驗。然而在政治風波的幹擾下,這次試驗被擱置了整整9年,這讓他背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980年5月18日,屠守鍔迎來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作為中國第一枚遠程飛彈的總設計師,他在「可以發射」的鑑定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籤字時,他顯得非常平靜,然而當飛彈準確命中萬裡之外目標的消息傳來,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雙手捂著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繼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一生依舊心繫祖國航天事業

在對我國遠程飛彈攻關的同時,屠守鍔還擔任了長徵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1975年11月,由遠程飛彈改進而成的長徵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使我國的運載火箭開始進入實用階段。

根據發射不同衛星的需要,屠守鍔領導了長徵二號運載火箭技術狀態的適應性修改,研製成功了長徵二號C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等技術性能有了明顯的提高。該火箭投入使用後,創下赫赫功勳,並對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後來我國研製的長徵二號E火箭,是以長徵二號C為基礎,經過捆綁助推器等技術改進而成;長徵三號、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的一、二級也是以長徵二號C為雛型。

20世紀80年代後,屠守鍔還領導解決了若干重要型號研製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並參與了我國火箭技術發展重大戰略問題的決策。

他積極倡導將我國自行研製的火箭打入國際市場,並多次提出發展捆綁技術。在擔任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技術總顧問期間,親自指揮攻克了由於捆綁帶來的結構動力學難關,與廣大科技人員一道,在18個月內完成了火箭研製並實現首次飛行成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蹟,為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長期從事結構強度與振動研究工作的實踐,他深感飛彈與運載火箭全彈(箭)振動試驗耗資大,而且費時費力。於是他一直致力于振動模態的分析計算工作,企求通過工程計算簡化振動試驗。1983年,他提出了工程計算方法,並被長徵二號C飛行試驗所獲得的振動遙測數據所驗證,計算值與遙測值相吻合。1985年,他撰寫了專題科技報告《火箭橫向振動的振型與頻率》,其中提出的思路與方法可以大大簡化運載火箭的振動試驗,既能避開建立大型振動試驗設施的困難,還能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將縮短研製周期。

1984年,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80年代前期三項重點任務完成後,面臨今後如何發展的重要選擇。屠守鍔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分析研究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發展的歷史、現狀、差距,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進步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了關於飛彈與航天科技發展戰略的建議。他的建議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對制定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新的發展藍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退居二線後,屠守鍔擔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直到90多歲高齡,依然為航天事業奉獻著自己的餘熱。「對我們來說,國家事業重於一切。」他常說。(記者 付毅飛)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
    央廣網6月15日消息(記者王銳濤 黃翔)「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名家談軍事》系列節目《「兩彈一星」元勳》第十四篇——《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屠守鍔,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飛彈與火箭技術專家,長期從事飛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在解決飛彈研製過程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制定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屠守鍔院士曾說:「當初我最早學的並不是飛彈,而是飛機製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屠守鍔在上海一所中學讀書。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彭桓武,物理學家。從事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和中國綠色貢獻終身成就獎。屠守鍔,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兩彈一星」是指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時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侵害與核訛詐所採取的科研決策。這一決策旨在通過我國無數科研家的科研手段打造出屬於我國的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提升我國的國力。這些人就是為「兩彈一星」研製作出重要貢獻的23位科研專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在世「兩彈一星」元勳(4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   於 敏(1926.8.16-)氫彈   孫家棟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在世「兩彈一星」元勳(4位)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於 敏(1926.8.16-)氫彈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少年于敏  「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青少年時代的他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任新民同志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領導和參與了我國最早的液體飛彈的研製工作,並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此後,他先後擔任我國首顆試驗衛星通信、首顆實用衛星通、首顆氣象衛星等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製和發射工作,因其對中國航天的卓越貢獻,他和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並稱為 「中國航天四老」。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按照學校來看,多個「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的清華大學,緊接著就是西南聯合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現在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2月16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各界人士送別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圖/視覺中國  任新民  性別:男  籍貫:安徽  終年:102歲  去世原因:病逝  人物介紹:飛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資深院士,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衛星,後來由於中子彈等研究成功,所以「兩彈一星」又變成了核彈、飛彈以及衛星。泛指為我國成立幾十年間在軍事及航天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為我國國防建設打下深厚的基礎。兩彈一星值得銘記的時間:中國第一枚飛彈成功時間為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間為1964年10月16日15時,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時間為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時間為1970年4月24日。「兩彈一星」的歷史背景是處於我國一窮二白的時候,國內無論經濟還是技術的基礎都極為薄弱,並且國際形式嚴峻。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兩彈一星」元勳少年時的生活場景
    在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曾為原子彈爆炸做過卓越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永懷教育學院同步舉行揭牌儀式。1999年,郭永懷被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拍攝的郭永懷故居。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6月2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事跡陳列館迎來大批參觀者
    在山東省榮成市,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參觀「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事跡陳列館,了解郭永懷的人生軌跡和為祖國做出的巨大貢獻、體悟他的愛國情懷,紀念。郭永懷,出生於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林海珍/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