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12月15日05時05分,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著名飛彈和火箭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屠守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5歲。12月18日,《科技日報》發表了《「神劍」鑄造師——追記「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屠守鍔》的文章,追憶了屠老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與飛彈工業無私奉獻的點滴往事,讓我們在他的故事裡深切地懷念並寄以無限的哀思,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屠老千古!
12月15日,嫦娥二號再拓展試驗取得成功的消息令全國航天人倍感振奮。然而,當嫦娥衛星飛越700萬公裡深空時,我國航天領域另一顆「星」卻悄然隕落。這一天凌晨5點05分,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溘然長逝,享年95歲。
屠守鍔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飛彈和火箭專家。自從上世紀50年代投身航天事業後,他長期從事飛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對飛彈研製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創了我國液體彈道式飛彈先河。
多年來,屠守鍔先後擔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飛彈、中程飛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飛彈和長徵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作為「共和國神劍」的鑄造者,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一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造飛機」變為「造飛彈」
1957年2月,屠守鍔應聶榮臻元帥之邀,跨進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門。此時的他百感交集,激動得難以自已。
青年時,屠守鍔曾在上海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轟炸機橫行肆虐的情景。雨點般落下的炸彈,讓繁華喧鬧的大上海瞬時間房倒屋塌、血肉橫飛。面對劫難後的滿目瘡痍,他立下志願:一定要親手造出我們自己的飛機,趕走侵略者,為死難的同胞報仇。
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為了躲避戰火,他和同學們從長沙遷到了昆明。動蕩的歲月裡,他忍辱負重、奮發學習,堅定的報國信念成為他的不竭動力。當學校設立航空系後,原本在機械系的他毫不猶豫地改變了專業。
1940年,屠守鍔從清華大學航空系畢業,次年以優異成績取得公費留美資格。經過兩年學習,他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知道,要想造出中國自己的飛機,光有理論知識並不夠,於是他應聘成為布法羅寇蒂斯飛機製造廠的一名工程師,負責飛機強度分析。對這個寶貴的實踐機會他十分珍惜,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觸到的技術。
1945年,抗戰勝利,歷經浩劫的祖國百廢待興,這使屠守鍔歸心似箭。他辭去工作,歷盡艱辛回到祖國。然而國民黨政府根本無意興辦民族航空工業,失望之餘,他只好寄希望於培養下一代航空人才。他在西南聯大開設了航空專業課程,隨後又調到清華大學航空系任教。
這段時期,屠守鍔開始與進步人士接觸。親身的經歷和眼前的現實使他認識到,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自己的強國夢才能實現。1948年末,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無論是在清華航空系任教,還是在北京航空學院任副教務長、系主任和院長助理,他都對共和國的航空事業傾注了極大熱情。
1957年,屠守鍔被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雖然搞飛彈就不能再搞飛機了,不過兩者很多構造機理是相似的,我還能發揮自己在清華和在國外學習時的一些優勢。」他後來回憶說。從此,他將自己的命運與中國航天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洲際飛彈試飛成功,他激動得像個孩子
走上了新崗位的屠守鍔,成為錢學森領導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負責飛彈的結構強度和環境條件的研究。沒有資料,沒有圖紙,他和眾多專家一起,既當研究人員又當學生,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摸索實踐。
1957年9月,聶榮臻元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訪蘇。屠守鍔作為顧問,參加了與蘇聯的談判,促成了我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飛彈技術的引進,而後,他便和戰友們開始了中國第一枚飛彈的仿製工作。
從仿製到獨立研製,屠守鍔逐漸成了飛彈設計研製的行家裡手。1961年蘇聯撤走專家,他在困境下走馬上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全面主持技術工作。「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他說。他和同事們潛心研究,制定了「地地飛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並參與制定出其技術發展方向,主持選定了中國中程、中遠程及遠程飛彈等重大技術方案和技術途徑。該規劃批准實施後,對中國飛彈與火箭技術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飛彈連續8次飛行試驗均獲成功。更重要的是,經過一系列摸索、攻關,我國第一代飛彈技術專家成長了起來。他們掌握了飛彈研製的重要技術和基本規律,為以後各種型號飛彈的研製成功奠定了基礎,並直接為中國1966年10月進行的飛彈、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的圓滿成功作出了貢獻。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決定:儘快造出中國首枚遠程飛彈,屠守鍔被任命為該工程總設計師。然而不久後,文革浩劫席捲全國,他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困難。
面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一個接一個的批鬥會,屠守鍔我行我素,埋頭於資料、圖紙和各種數據。曾有人看到,在氣氛熱烈群眾大會上,別人在慷慨陳詞,他卻凝神屏氣,筆走遊龍,旁若無人地演算公式。屠守鍔的工作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展著,1968年,他拿出了遠程飛彈的初步設計方案。
1971年9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首枚遠程飛彈半程飛行試驗獲得成功。但屠守鍔明白,遠程飛彈要投入使用,必須經過全程飛行的考驗。然而在政治風波的幹擾下,這次試驗被擱置了整整9年,這讓他背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980年5月18日,屠守鍔迎來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作為中國第一枚遠程飛彈的總設計師,他在「可以發射」的鑑定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籤字時,他顯得非常平靜,然而當飛彈準確命中萬裡之外目標的消息傳來,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雙手捂著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繼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一生依舊心繫祖國航天事業
在對我國遠程飛彈攻關的同時,屠守鍔還擔任了長徵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1975年11月,由遠程飛彈改進而成的長徵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使我國的運載火箭開始進入實用階段。
根據發射不同衛星的需要,屠守鍔領導了長徵二號運載火箭技術狀態的適應性修改,研製成功了長徵二號C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等技術性能有了明顯的提高。該火箭投入使用後,創下赫赫功勳,並對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後來我國研製的長徵二號E火箭,是以長徵二號C為基礎,經過捆綁助推器等技術改進而成;長徵三號、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的一、二級也是以長徵二號C為雛型。
20世紀80年代後,屠守鍔還領導解決了若干重要型號研製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並參與了我國火箭技術發展重大戰略問題的決策。
他積極倡導將我國自行研製的火箭打入國際市場,並多次提出發展捆綁技術。在擔任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技術總顧問期間,親自指揮攻克了由於捆綁帶來的結構動力學難關,與廣大科技人員一道,在18個月內完成了火箭研製並實現首次飛行成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蹟,為我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長期從事結構強度與振動研究工作的實踐,他深感飛彈與運載火箭全彈(箭)振動試驗耗資大,而且費時費力。於是他一直致力于振動模態的分析計算工作,企求通過工程計算簡化振動試驗。1983年,他提出了工程計算方法,並被長徵二號C飛行試驗所獲得的振動遙測數據所驗證,計算值與遙測值相吻合。1985年,他撰寫了專題科技報告《火箭橫向振動的振型與頻率》,其中提出的思路與方法可以大大簡化運載火箭的振動試驗,既能避開建立大型振動試驗設施的困難,還能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將縮短研製周期。
1984年,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80年代前期三項重點任務完成後,面臨今後如何發展的重要選擇。屠守鍔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分析研究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發展的歷史、現狀、差距,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進步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了關於飛彈與航天科技發展戰略的建議。他的建議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對制定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新的發展藍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退居二線後,屠守鍔擔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直到90多歲高齡,依然為航天事業奉獻著自己的餘熱。「對我們來說,國家事業重於一切。」他常說。(記者 付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