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2020-11-23 騰訊網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採訪路人的,問「兩彈一星」是什麼,回答出來的人不到一半;問鄧稼先是做什麼的,竟然沒有人回答正確,還有人以為是種莊稼的!確實令人心痛不已,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強大,為了我們的和平昌榮,隱姓埋名、嘔心瀝血、奉獻青春,甚至還有人獻上了健康、獻出了生命。而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只懂得明星網紅。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衛星,後來由於中子彈等研究成功,所以「兩彈一星」又變成了核彈、飛彈以及衛星。泛指為我國成立幾十年間在軍事及航天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為我國國防建設打下深厚的基礎。

兩彈一星值得銘記的時間:中國第一枚飛彈成功時間為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間為1964年10月16日15時,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時間為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時間為1970年4月24日。

「兩彈一星」的歷史背景是處於我國一窮二白的時候,國內無論經濟還是技術的基礎都極為薄弱,並且國際形式嚴峻。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還有許多當時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許身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隨著中國發展的日益強大,國家在1999年9月18日對為「兩彈一星」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予以表彰,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也就是媒體所稱的兩彈一星元勳。其中這23位科學家按名字姓氏筆畫順序排名分別是:于敏、王淦昌、王大珩、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姚桐斌、錢學森、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其中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為追授)。這23位科學家基本基本情況及貢獻如下:

1、于敏:1926.08.16~2019.01.16,出生於河北寧河縣,核物理學家,中國氫彈之父,為中國氫彈理論及關鍵技術突破做出巨大貢獻。

2、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獨立地提出了用雷射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曾留學德國。

3、王大珩:1915.02.26~2011.7.21,生於江蘇吳縣,光學專家。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領導研究成功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曾留學英國。

4、王希季:1921出生於雲南昆明,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火箭及太空飛行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曾留學美國。

5、鄧稼先:1924.06.25~1986.07.29,出生於安徽懷寧,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的兩彈之父。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曾留學美國。

6、朱光亞:1924.12.25~ 2011.02.26,出生於湖北武漢,核物理學家,50年代末,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設計、研究工作。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曾留學美國。

7、孫家棟:1929出生於遼寧復縣,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技術負責人,長期領導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第一第二代北鬥系統總設計師,曾到蘇聯學習。

8、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出生於安徽寧國,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有卓著貢獻,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是中國「航天四老」之一,曾留學美國。

9、吳自良:1917.12.25~2008.05.24,生於浙江浦江縣,材料學家。領導並完成了鈾同位素分離用「甲種分離膜」的研製任務,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曾留學美國。

10、陳芳允:1916.04.03~2000.04.29,浙江黃巖人,無線電電子學家。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並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是中國「863」高科技計劃主要促進者,曾到英國工作。

11、陳能寬:1923~2016.05.27 ,生於湖南慈利縣,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1960年以後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其領導進行的「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獲得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留學美國。

12、楊嘉墀:1919.07~2006.06.11,江蘇省吳江縣人,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領導和參加了包括第一顆衛星在內的衛星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研製,在我國三軸穩定的返回式衛星和科學探測衛星的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曾留學美國。

13、周光召:於1929.05.15出生於湖南長沙,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前中國科學院院長,在高能物理、核武器方面有突出貢獻,在第一顆原子彈研製中以一己之力證明蘇聯數據有誤,曾留學蘇聯。

14、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出生於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倡導和開拓中國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化和新技術化的先驅、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曾留學德國。

15、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蘇省無錫人,飛彈和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領導者,為中國飛彈與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曾留學英國。

16、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出生於上海,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建立「卡門-錢學森」公式。被美國稱為「抵得上五個師」的人,被譽為「中國飛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飛彈之王」,推動中國飛彈事業20年,曾留學美國。

17、錢驥:1917.12.27~1983.08.28,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總負責人,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18、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出生於浙江紹興,原子核物理學家,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並在原子核三分裂機制研究有突破性貢獻,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曾留學法國。

19、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生於山東省榮成縣,空氣動力學家。他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PLK方法),倡導了中國高速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學科的研究,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曾留學美國。

20、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出生於浙江湖州,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從事飛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是遠程洲際飛彈和長徵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四老」之一,曾留學美國。

21、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飛彈技術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飛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被譽為「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老總」,中國「航天四老」之一,曾留學英國。

22、程開甲:1918.08.03~ 2018.11.17,出生於江蘇吳江,核武器技術專家。在中國開創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定向能高功率微波新領域研究開創者,提出並發展了超導電雙帶理論和凝聚態TFDC電子理論。是中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曾留學英國。

23、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生於吉林長春,理論物理學家,在原子彈和氫彈理論上有重要貢獻,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曾留學英國。

對於「兩彈一星」的評價,鄧小平同志曾經這樣說過:「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由此可見「兩彈一星」對我國發展和地位的有多麼的重要。

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來者,銘記前輩,放眼世界,奮勇向前,是我們義無反顧、理所當然的使命。

相關焦點

  • 此人為兩彈一星做出巨大貢獻,身價比錢學森還高,卻一直鮮為人知
    像錢學森,兩彈一星鄧稼先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無不對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年錢學森回家的時候,美國方面試圖阻攔,而且還宣稱他可以抵美國軍隊的五個師,足以見得美國對錢學森有多麼的重視了。但是有一個人,很少提到,但是他的身價更是讓美國都琢磨不透。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大家或許都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絕對是轟動全球值得紀念,也會後世的強軍夢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學成歸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錢三強說,他默默做了許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周光召說,中國所有的有關核理論、中子物理理論的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間接的學生。他的名字不如鄧稼先、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勳那樣響亮,但他為新中國原子能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永遠不該被忘記。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在這樣的條件影響下,江南地區的才子與文人越來越多,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環境,即使是在今天,仍舊可以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影子。富饒的魚米之鄉兩彈元勳,多數來自江浙1999年的9月18日,是許許多多科研人員為之感到振奮的一天。
  • 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對重大科技項目攻關
    不少家在搞,中國人有不服輸的精神,誓為晶片成功生產爭口氣。據我所知造晶片理論和工藝和生產過程,很複雜,涉及機械設備、物理,化學,材材料科學,作業系統,工藝,人才,科學管理,大量資金等。目前更有不少成功案例湧現。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兩彈元勳鄧稼先研製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得了多少錢呢
    鄧稼先不可能不知道髒彈的輻射性,以及髒彈對人體的傷害。他毅然衝上前去,由於他離放射源太近,不久他就患上癌症。鄧稼先和楊振寧當年為原子彈爆炸成功,國家獎勵了1萬元,1萬元在當時的確是個不小的數字了,鄧稼先作為兩彈的主要負責人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現場,南大校長陳駿以「崇德修身 奉獻求真」為主題,與3000多名新生分享了科學家程開甲的故事。   通訊員 齊琦  現代快報記者 俞月花  談奉獻  為保密,他20多年沒公開發表論文  程開甲先生1918年出生於江蘇吳江盛澤鎮,1937年進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學習。昨天,南大校長陳駿向新生們介紹了程先生默默奉獻的故事。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程開甲(資料圖片)   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對於這些崇高的榮譽,程開甲有他自己的詮釋:「功勳獎章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肯定,我們的成就是所有參加者,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們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的。」請歷史記住他們!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清華大學老校歌這麼唱:「東西文化,薈萃一堂」,這既是清華的辦學特色,又是清華的文化底蘊。這樣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兩彈一星」元勳奠定了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和西方科學精神的根基。名師傳承和文化浸染,名校不但成了「兩彈一星」元勳當年嚮往的聖地,而且也成了培養和造就他們的搖籃。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做巨大貢獻,卻被一悶棍終結生命
    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姚桐斌是誰,提起航天大家想到的都是楊利偉等人。雖然不為很多人所知,但姚桐斌卻是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在「嫦娥」工程當中,他的指導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位兩彈元勳姚桐斌,在為祖國航天事業做了巨大貢獻之後,卻在其46歲時被一記悶棍結束了生命,讓人扼腕嘆息。
  •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劉盛綱與王淦昌、程開甲等科學家在梓潼基地劉盛綱院士在浙江大學學生時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程開甲是他的老師。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許多人也稱其為「閃光一號」,主要是為進行核爆模擬和核武器的抗核加固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也就是「給核武器電子元器件做『體檢』的機器」。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奠基,46歲時卻被悶棍結束生命
    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十幾位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都曾經留學歐洲、美國等地,但在祖國需要之際,他們欣然回國。正應了那句: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有。而在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之中,姚桐斌卻可以稱之為另類。作為我國航天材料、工藝的奠基人,他成就卓著,他有著赤子之心,有著豪情壯志,但如今卻鮮有人知。46歲時,更是慘遭歹徒毒打致死。
  •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現代快報消息,一生仰望星空的人,化身為天上星。1月4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舉行,人們正式送別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
  • 兩彈元勳郭永懷:我國科學家堅守核武數據,堅持到生命最後
    大概我們都知道兩彈元勳錢學森院士,但是,和他同稱為兩彈元勳的郭永懷。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說實話,對這位科學家,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聽了他的事跡過後,令我肅然起敬。因為他為祖國科研事業的發展,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