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師從「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
1980年,他與鄧稼先等一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曾參與了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製;
——他就是中國「太赫茲之父」。
在離開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的梓潼基地30餘年後,
他再一次踏上了「兩彈城」
——這片曾經輝煌神秘的土地……
2020年5月2日,劉盛綱院士與夫人一起重訪梓潼基地
他就是劉盛綱。
1933年12月26日,他出生於安徽肥東,是我國著名的電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4年擔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1986年至2001年4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1999年獲得第八屆陳嘉庚獎;2001年獲得國家高科技863突出個人貢獻獎;2016年獲得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特別貢獻獎。
劉盛綱與王淦昌、程開甲等科學家在梓潼基地
劉盛綱院士在浙江大學學生時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程開甲是他的老師。1983年他曾隨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陳能寬、程開甲等科學家一同在位於梓潼縣瑪瑙鄉的原九院十所進行「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研製。
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許多人也稱其為「閃光一號」,主要是為進行核爆模擬和核武器的抗核加固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也就是「給核武器電子元器件做『體檢』的機器」。
「閃光一號」的建設得益於「兩彈元勳」王淦昌的堅持,「因為核武器的結構壞不壞完全要X光來診斷。王淦昌對X光非常重視,一定要造出大X光機來,要用加速器作X光源,當時在北京就做了一臺1兆伏加速器。」王淦昌看得更遠,他提出要搞大閃光,能夠模擬百萬噸當量氫彈,搞抗核加固。提出初步指標後,經討論,確定要建設兆伏加速器。
在王淦昌的《無盡的追問》一書中記載,「從1976年開始設計,到以後的加工、安裝、調試,我一直關心著這項工作,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他們艱苦奮鬥了六七年,在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協作與支持下,終於在1981年建成了強流脈衝電子加速器,1983年順利通過了國家鑑定。」
1983年,「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研製成功,通過鑑定
後來,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1983年3月15日,「閃光一號」6兆伏鑑定會後,各級領導、專家和科研人員一起拍了合影照,其中第一排坐有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陳能寬等一批「兩彈元勳」,劉盛綱院士坐在第一排右起第七位。
1985年,這臺設備又被成功改造為輻照效應和閃光X射線照相一器兩用裝置,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張愛萍將軍為此題詞:「閃光、閃光,再放新光」。雖然在核武器研製過程中大放「光芒」,但「閃光一號」在外界卻非常低調,其舊址為公眾所了解已經是2007年。
從1993年開始,十所從瑪瑙鄉遷出,到1997年基本遷出。但在十所舊址的深處,依然保留一處由武警部隊駐守的基地,直到2007年才正式撤出。這時,外界才知道,十所最後撤出的就是當年大名鼎鼎的「閃光一號」。
劉盛綱院士與兒子劉磊教授在王淦昌舊居前留影
劉盛綱院士與夫人在兩彈城王淦昌舊居合影
劉盛綱院士留言
2020年5月2日,劉盛綱院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闊別30餘年的原九院院部(兩彈城),在王淦昌舊居內劉盛綱院士看著牆上的一幅幅老照片,回想起曾經與恩師的點點滴滴,他提筆寫到:「回憶起我與王淦昌老師的師生友誼及對他為祖國的重大貢獻,真是感激不盡,我們將永遠記住王淦昌教授對祖國對民族的重大貢獻及與王教授的師生友情!」
1983年劉盛綱院士和王淦昌等科學家當年在」閃光一號「研製車間合影
2020年劉盛綱院士回到當年的研製車間
如今車間裡早已不見了過去熱火朝天的奮戰場面,劉院士站在熟悉的地方,仿佛一下又將自己帶回到了那個戰天鬥地的火熱歲月……
時間的長河中,很多事情已隨波逐流,飄散在老去的歲月裡消失不見。唯獨關於兩彈城的點滴,依然留存在劉院士的光影裡……
曾經的過往,飛揚的青春,揮手之間,已成永恆!902基地、501信箱這些特殊數字代號,已根植於劉老的心裡。如今的兩彈城像蓬勃而起的新生之子給」老兵「留下了更美好的回憶……
來源:兩彈城官方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0b8a-Pc-iZVuBKmJkq0ahw
備註:原標題為《重走兩彈故地 追憶師生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