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2020-05-11 電子科技大學

他曾師從「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

1980年,他與鄧稼先等一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曾參與了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製;

——他就是中國「太赫茲之父」。

在離開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的梓潼基地30餘年後,

他再一次踏上了「兩彈城」

——這片曾經輝煌神秘的土地……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2020年5月2日,劉盛綱院士與夫人一起重訪梓潼基地

他就是劉盛綱

1933年12月26日,他出生於安徽肥東,是我國著名的電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4年擔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1986年至2001年4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1999年獲得第八屆陳嘉庚獎;2001年獲得國家高科技863突出個人貢獻獎;2016年獲得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特別貢獻獎。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劉盛綱與王淦昌、程開甲等科學家在梓潼基地

劉盛綱院士在浙江大學學生時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程開甲是他的老師。1983年他曾隨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陳能寬、程開甲等科學家一同在位於梓潼縣瑪瑙鄉的原九院十所進行「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研製。

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許多人也稱其為「閃光一號」,主要是為進行核爆模擬和核武器的抗核加固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也就是「給核武器電子元器件做『體檢』的機器」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閃光一號」的建設得益於「兩彈元勳」王淦昌的堅持,「因為核武器的結構壞不壞完全要X光來診斷。王淦昌對X光非常重視,一定要造出大X光機來,要用加速器作X光源,當時在北京就做了一臺1兆伏加速器。」王淦昌看得更遠,他提出要搞大閃光,能夠模擬百萬噸當量氫彈,搞抗核加固。提出初步指標後,經討論,確定要建設兆伏加速器。

在王淦昌的《無盡的追問》一書中記載,「從1976年開始設計,到以後的加工、安裝、調試,我一直關心著這項工作,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他們艱苦奮鬥了六七年,在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協作與支持下,終於在1981年建成了強流脈衝電子加速器,1983年順利通過了國家鑑定。」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1983年,「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研製成功,通過鑑定

後來,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1983年3月15日,「閃光一號」6兆伏鑑定會後,各級領導、專家和科研人員一起拍了合影照,其中第一排坐有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陳能寬等一批「兩彈元勳」,劉盛綱院士坐在第一排右起第七位

1985年,這臺設備又被成功改造為輻照效應和閃光X射線照相一器兩用裝置,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張愛萍將軍為此題詞:「閃光、閃光,再放新光」。雖然在核武器研製過程中大放「光芒」,但「閃光一號」在外界卻非常低調,其舊址為公眾所了解已經是2007年。

從1993年開始,十所從瑪瑙鄉遷出,到1997年基本遷出。但在十所舊址的深處,依然保留一處由武警部隊駐守的基地,直到2007年才正式撤出。這時,外界才知道,十所最後撤出的就是當年大名鼎鼎的「閃光一號」。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劉盛綱院士與兒子劉磊教授在王淦昌舊居前留影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劉盛綱院士與夫人在兩彈城王淦昌舊居合影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劉盛綱院士留言

2020年5月2日,劉盛綱院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闊別30餘年的原九院院部(兩彈城),在王淦昌舊居內劉盛綱院士看著牆上的一幅幅老照片,回想起曾經與恩師的點點滴滴,他提筆寫到:「回憶起我與王淦昌老師的師生友誼及對他為祖國的重大貢獻,真是感激不盡,我們將永遠記住王淦昌教授對祖國對民族的重大貢獻及與王教授的師生友情!」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1983年劉盛綱院士和王淦昌等科學家當年在」閃光一號「研製車間合影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2020年劉盛綱院士回到當年的研製車間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如今車間裡早已不見了過去熱火朝天的奮戰場面,劉院士站在熟悉的地方,仿佛一下又將自己帶回到了那個戰天鬥地的火熱歲月……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時間的長河中,很多事情已隨波逐流,飄散在老去的歲月裡消失不見。唯獨關於兩彈城的點滴,依然留存在劉院士的光影裡……

曾經的過往,飛揚的青春,揮手之間,已成永恆!902基地、501信箱這些特殊數字代號,已根植於劉老的心裡。如今的兩彈城像蓬勃而起的新生之子給」老兵「留下了更美好的回憶……


來源:兩彈城官方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0b8a-Pc-iZVuBKmJkq0ahw

備註:原標題為《重走兩彈故地 追憶師生友情》。

相關焦點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如今這裡被命名為「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院部舊址,是我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程開甲(資料圖片)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在四川綿陽梓潼縣,有一個叫「兩彈城」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我國最神秘的核武器研製基地之一。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位先後在這裡工作生活。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這裡就是中國兩彈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繼青海金銀灘原子城後,兩彈城成為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總部。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8位獲獎者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 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原標題:裘法祖院士去世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圖) 通訊員彭漢明 攝 87歲院士吳孟超雨中悼恩師 記者鄒嬋娟 通訊員同濟宣 從門口到裘老遺像前不足7米,老人卻用了足足兩分鐘。 昨日下午4時16分,雨罩江城。同濟醫學院裘法祖院士靈堂前。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這讓葉企孫這位「天才少年」埋下科學的「種子」,對他後來的人生奠定了基礎。在1907年,9歲的葉企孫被父親送到上海敬業學堂讀書,開始他的「學霸」之路。在1911年,天資聰慧、不滿13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學堂(今天的清華大學),他是第一批學生。不過這時的他,在清華學堂沒讀多久,就爆發了辛亥革命,學校被迫停課,他也輟學回家。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程開甲(資料圖片)   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
  •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現代快報消息,一生仰望星空的人,化身為天上星。1月4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舉行,人們正式送別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
  • 畫筆抒懷致敬科學家 他用百人百像感百年黨恩!
    在眾多科學家中,「兩彈一星」科學家的精神最令吳廣敬仰。他翻看了大量史實資料,對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元勳做了細緻了解,並於去年開始為他們繪製肖像。這個冬天,他專程來到位於梓潼的中國兩彈城採風。「我想通過滋養他們的環境,更深入地了解他們,我必須要把科學家的這種精神狀態表現得更深入、更生動一些。」 吳廣說。
  • 錢三強沒入選「兩彈一星」初期名單,幸好張勁夫說了句公道話
    這個建議很快被採納,決定對當年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授勳。兩個多月後,一份21人的「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在大會上首次披露。85歲高齡的張老亦應邀到會,他發現名單上沒有錢三強……看到此處,相信大家心中產生了不少疑問。比如錢三強這位「中國原子彈之父」為何沒有出現在名單中?錢三強曾為兩彈事業做出過哪些貢獻?張老看到名單後反應如何並起到了什麼作用?
  •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 新華網--江蘇頻道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5月14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分別被授予或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南大校長鼓勵新生奉獻求真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追憶紅色經典,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感悟「兩彈精神」
    中國網11月4日訊(宋得恩)進一步增強黨員凝聚力,豐富黨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重溫「兩彈」發展歷史,學習兩彈功勳們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10月31日,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黨總支部書記楊佐明帶領全校黨員教師赴綿陽市梓潼縣「中國兩彈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 教師節研學:兩彈結合實驗現場,感受兩彈一星精神
    首先到了50號兩彈結合實驗現場,在這兒從教近35年的老教師也是首次來過,更不用說我們20多年的教師了。只是從歷史展覽館裡看過圖片,今天許多教師都是首次來過。這在基地被稱為50號,是兩彈結合實驗現場。所謂的「兩彈結合實驗」也就是核彈和飛彈結合實驗。當年中國原子彈實驗成功後,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嘲笑,說是有彈無槍。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奠基,46歲時卻被悶棍結束生命
    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十幾位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都曾經留學歐洲、美國等地,但在祖國需要之際,他們欣然回國。正應了那句: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有。而在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之中,姚桐斌卻可以稱之為另類。作為我國航天材料、工藝的奠基人,他成就卓著,他有著赤子之心,有著豪情壯志,但如今卻鮮有人知。46歲時,更是慘遭歹徒毒打致死。
  • 第二炮兵官兵關於「兩彈一星」精神的四問四答
    王 秦攝 時間:2015年9月30日(國家烈士紀念日)地點:第二炮兵軍史館目的:緬懷「兩彈一星」英烈,堅定對黨忠誠信念,結合科研工作實際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忠誠於黨、科研報國永遠是軍事科研人的精神坐標都說科研幹部是冷靜理性的,可是在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這樣感性的場面卻並不鮮見:當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深情朗誦的時候,臺下觀眾淚水漣漣;當年輕科研幹部慷慨演講的時候,全場聽眾掌聲雷鳴;當新老科研幹部促膝交流的時候,討論氛圍異常熱烈……該院政委卓凌告訴記者
  • 百歲稀土院士李東英逝世,成果用於「兩彈一星」及農業增產等
    南都記者從中國工程院證實,9月22日,該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院士李東英逝世,享年100歲。今年以來,我國已送別26位院士。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稀土農用研究的首倡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中國成立71年來,我國稀有金屬生產從「白手起家」到產量穩居世界前列,成果應用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事業、農業增產、醫療器械製造等領域,李東英功不可沒。李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