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實現神舟十號的任務以後,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已然成熟,從發射第一個航天火箭開始到現在,已經有11名太空人送入太空,中國已經成為了新的世界航天工業大國。
雖然中國現在已然是一個航天工業大國,但是在中國航天事業剛開始的時候。進展的非常的艱難。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就因為用於航天飛船的這個發動機材料屢屢不能過關,導致我國火箭的發射頻頻失敗,這使得航天技術的研究陷入了一個困境。
就在這個時候,科研人員在國外的一個期刊上閱讀到了一篇論文,根據這個論文解決了發動機材料中存在的問題,也把中國的航天事業從困境中拉了出來。而這篇論文的作者就是姚桐斌。
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姚桐斌是誰,提起航天大家想到的都是楊利偉等人。雖然不為很多人所知,但姚桐斌卻是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在「嫦娥」工程當中,他的指導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位兩彈元勳姚桐斌,在為祖國航天事業做了巨大貢獻之後,卻在其46歲時被一記悶棍結束了生命,讓人扼腕嘆息。
姚桐斌是江蘇無錫人,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寒的農民家庭當中,但是他學習非常的努力,並考進了當時非常有名的無錫一中。然而由於家裡實在是無法再提供學費,姚桐斌上了一段時間的學之後便輟學離開了學校。
離開了學校之後,姚桐斌沒有忘記讀書,他在鎮上擺攤賣襪子、香菸等貨物,用了兩年的時間,終於為自己攢夠了學費,繼續回到了學校念書。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姚桐斌考上了國立十三中的高中部,之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交通大學,進入了唐山工學院的礦業系。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補貼自己生活費,他有空就去打掃實驗室或幫忙分發郵件,來勤工儉學。
在1946年,姚桐斌再次以出色的表現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並進入了伯明罕大學學習,並取得了博士學位。誰能想到當初那個初中學費還需要自己努力賺錢才能獲得的小男孩,一步一個腳印,走進了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呢?姚桐斌在獲得伯明罕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又取得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之後他便留在了倫敦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工作。
雖然姚桐斌身在國外,但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的消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姚桐斌便想著回國效力,但是卻遭到倫敦警察署的通知,要求他在期限內離開英國,但是不能夠回到中國。
萬般無奈之下,姚桐斌接受了伊·皮沃斯基教授的邀請,去了德國一所研究所工作。在德國工作幾年之後,姚桐斌心繫祖國,一心想要回國效力,但是又受到了德國政府的百般阻撓,後來還是周總理出面,與德國政府進行交涉,姚桐斌才得以回國。
姚桐斌回到中國之後便馬上被授予了重任,擔任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航天材料研究所的所長,並在那裡創辦703材料研究所,堅持在一線崗位做研究。受當時經濟的限制,姚桐斌回國之後的工資與在國外的薪資天差地別,但是姚桐斌卻不以為意,他說,他是為了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貢獻給國家,只想為中國的航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姚桐斌利用他所學到的知識帶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很快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的703研究所也很快成為了實力超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機構。在20年代50世紀的時候,中國的航天事業碰到了攔路虎:一種耐高溫的航天材料始終無法研製出來。
在這個時候,姚桐斌憑藉一己之力,確定了這種材料的成分比例,並很快生產出了這種材料。因此,國家授予了他全國科學大會的重大發明獎,並由此躋身「兩彈一星元勳」之列。
然而這樣一位英雄,為祖國的建設做出了如此多的貢獻,卻在文革的時候遭到了迫害,被幾位造反派,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名義圍毆,等妻子回到家,看到倒在血泊中的丈夫,立馬請求鄰居幫忙送到了醫院。然而可笑的是,竟然因為姚桐斌的「身份」,醫院竟然不敢接收,導致這樣一位為國貢獻良多的英雄就這樣不治身亡。
要知道這位英雄才年僅46歲啊,他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受到了如此的對待,被一悶棍結束了生命,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姚桐斌的死訊令周總理萬分震驚,批示一定要抓到兇手。然而,英雄已經離我們而去,逝去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在文革結束之後,姚桐斌的被毆打事件才得到回應,殺害英雄的兇手到1979年才被捕入獄,但也總算是能夠告慰姚桐斌的在天之靈了。
後來,1982年國家追封姚桐斌為革命烈士,1999年被頒布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然而這一切,姚桐斌已經看不到了,這件事是祖國的一個巨大的損失,也是姚桐斌妻兒心中永遠的傷疤。
在每個時代,我們的身邊其實都存在著千千萬萬個「姚桐斌」,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哪怕不夠優秀,我們仍要努力,哪怕一點點力量,匯聚起來也會成為一條河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堅守好自己的崗位,就能為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
同時我們也要反思,在對待身邊的這些祖國建設的「功臣」時,是否會因為一些不良輿論的導向,曾向他們發起過「迫害」。對待事情,我們不能盲目的隨大流,要調查清楚真相之後,採取正確的方法來表達自己。並且在法制社會我們要遵守法律,用法律的武器說話,而不能用含有惡意的語言或者武力來攻擊他人,這是需要我們時時刻刻銘記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