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姚桐斌:寒門出身到科研專家,輝煌人生卻慘絕於悶棍之下

2020-12-05 華夏史普

一提起兩彈元勳,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肯定是鄧稼先。而本文要介紹的則是除了頗負盛名的鄧老以外的另一位也同樣在核彈、飛彈的研究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甚至是在冶金與航天材料、火箭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都大有作為,被譽為是「中國航天材料及工藝奠定者」的科研專家——姚桐斌

姚桐斌本人

貧寒的出身卻一心只為報效祖國

姚桐斌的畢業證書

1922年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黃土塘鎮的姚桐斌雖從小品學兼優,但因家境貧寒,曾輟學兩年,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以維持生計,通過學校的助學貸款才得以完成高中學業,以自身優異的成績考上交大唐山工院並進行礦業專業的攻讀。直至1947年被英國伯明罕大學錄取為公費留學生四年後獲得了工學博士學位的他又前往倫敦帝國學院進行深造,直至1957年的他終於學成歸國,立刻投身到新中國發展建設當中,將冶金鑄造轉變為飛彈與航天工業的研究

留學時期的姚桐斌

高超科研水平為國家航天事業打下深厚基礎

工作上的姚桐斌盡職盡責,細心打理每一個環節,在他的指導帶領下,我國航天材料的製造在緊鑼密鼓且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他帶領隊伍進行實地考察,經常舉行科研技術交流會,讓大家在探討中求真知,出實幹,使得大家互相進步,令我國航天事業得以大踏步發展。正因為有了姚桐斌的無私付出,才有了我國航天材料工藝上的進步,才有了我國「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就。

歸國後投入工作的姚桐斌

璀璨的人生 不幸的遭遇

很難想像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科研學家,竟然因為自己發布的一篇名為《研究工作方法》的論文發表後,在文革時期被冠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名義,使得姚桐斌遭到「革命群眾」的圍毆與棍棒毒打。遭受重擊的姚桐斌慘死於自己家中,臨死前的他面對「革命群眾」的毒打追問,也依舊堅定著認為自己的科研事業是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偉大信念。就在這般緊追猛打之下,這位對於祖國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力的科研巨匠的人生永遠的停留在了46歲,成為了文革時期無辜犧牲者們的一員。

身已死 但榮耀永存 精神不滅

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的科學家們

1976年,長達十年之久的文革終於結束,在妻子彭潔清呼籲真理,為丈夫姚桐斌平反冤假錯案的努力義舉中,姚桐斌被追為革命烈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至此終於洗刷冤屈,讓這份遲來的正義得以伸張,讓這份遲來的榮耀,得以永存。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肉身固然會消亡,但可敬的精神永不磨滅。

功勳獎章

通過姚桐斌的人生經歷,我們所能學習到的就是不論何等出身,不論自己身處何等困境,都應當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堅持奮鬥,秉承著一顆赤誠之心為祖國繁榮昌盛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做巨大貢獻,卻被一悶棍終結生命
    就在這個時候,科研人員在國外的一個期刊上閱讀到了一篇論文,根據這個論文解決了發動機材料中存在的問題,也把中國的航天事業從困境中拉了出來。而這篇論文的作者就是姚桐斌。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姚桐斌是誰,提起航天大家想到的都是楊利偉等人。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航天事業奠基,46歲時卻被悶棍結束生命
    也正是此時,在祖國最需要人才之際,一大批留學國外的優秀科學家不惜捨棄在國外的優渥條件,毅然決然的選擇返回祖國,以赤子之心擔綱了我國許多重大科研項目,在我國的科研發展上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我國打破當時嚴峻的國際環境,促進國內經濟、科研發展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 23位兩彈元勳中的一位,發誓為航天事業做出犧牲,卻因毆打致死
    姚桐斌,說起他來,總是甚為惋惜。因為在他事業最輝煌的時候,航天事業最需要他的時候,卻因遭受別有用心者的毆打而致死。當周總理聽說此事後,都不禁詫異得摔掉了手中的杯子,痛心而流涕。從古至今,好人有很多,壞人也有很多。但是一些別有用心者,才是讓人最可怕的。
  • 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中國航天材料奠基人,46歲時被暴徒殘忍殺害
    進步快指的是中國航天事業在短短幾十年裡便躋身世界航空至少前三的地位,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這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刻苦鑽研,特別是老一輩航天人,他們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將中國航天事業完成從無到有的轉變,後來者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才有了現在的輝煌成。本文介紹的便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的一位——姚桐斌,他是中國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的奠基者。
  • 兩彈元勳郭永懷:我國科學家堅守核武數據,堅持到生命最後
    大概我們都知道兩彈元勳錢學森院士,但是,和他同稱為兩彈元勳的郭永懷。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說實話,對這位科學家,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聽了他的事跡過後,令我肅然起敬。因為他為祖國科研事業的發展,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富饒的魚米之鄉兩彈元勳,多數來自江浙1999年的9月18日,是許許多多科研人員為之感到振奮的一天。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還有一些人的名字跟隨著歷史永遠的被無數的華夏兒女所深深銘記。這些人就是為「兩彈一星」研製作出重要貢獻的23位科研專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今年3月我們到北京去看望他並祝賀他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和他的交談讓我難以忘懷,他的成功之道就在於他一生奉獻……」昨天上午10點,南京大學2014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在仙林校區舉行。現場,南大校長陳駿以「崇德修身 奉獻求真」為主題,與3000多名新生分享了科學家程開甲的故事。
  • 兩彈元勳姚桐斌:46歲被活活打死,妻子追兇11年,兇手刑期僅15年
    建國後,湧現出了許多為國家軍事戰力提升而做出努力的科研人員,今天要講的這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姚桐斌,就是這樣一位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不惜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的偉大人物。姚桐斌從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學習成績非常好,學校的老師都非常喜歡他。由於家庭實在是貧困,讀完小學已經是家庭能夠負擔起的最大限度了,父母便想讓姚桐斌直接休學,但是姚桐斌非常喜歡上學,父母還是心軟讓他繼續上到了初中。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如今,仍健在的「兩彈元勳」有:程開甲、黃緯祿、屠守鍔、王希季、于敏、孫家棟、任新民、陳能寬和周光召等9人。
  • 51年了,有誰還記得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他的功勳至今影響中國
    姚桐斌於1922年出生在江蘇,童年時家中做小本生意略有積蓄,保證生活之餘有入學堂的機會,在小學裡成績優異,獲得校長青睞,在其極力支持之下又步入中學繼續學業。1941年,他考入交通大學工學院,後以總評成績全校第一大學畢業。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兩彈元勳燒成焦屍仍緊抱核武數據,總理痛哭,一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出身農民的「聰明娃」1909年,郭永懷出生於山東榮成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郭家雖以務農為主業,但靠著幾代人的經營,也攢下殷實的家業,相比於鄉鄰,郭家的生活還是不錯的,這也為郭永懷的學業奠定了經濟基礎。郭文吉有四個兒子,屬郭永懷最為聰慧,17歲順利考入青島大學附中,成為當地第一個公費中學生。
  • 他是兩彈功勳,在家中被歹徒毒打致死,妻子喊冤追兇11年終報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完美詮釋了科技的重要性,大到航天事業,小到日常生活,科技無所不在。 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才能立於世界強國之列。所以,各個領域的尖端科學家們,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今天的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我國的一位偉大科學家的人生故事吧!
  • 王中林:從貧苦農村到頂級科學家,為祖國爭光,實現真正寒門逆襲
    從貧苦農村到頂級科學家,王中林為祖國爭光,實現了真正的寒門逆襲。「寒門難出貴子」的魔咒,在他的身上並沒有應驗,這段貧苦的經歷反倒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回首王中林的人生經歷,不難發現他的成功早就有跡可循。他的人生軌跡,能夠為更多的寒門學子提供可靠的參考。誠然,每個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是通過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也能夠登上令人難以想像的巔峰,收穫更加精彩的人生,實現生命的價值。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還有許多當時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許身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隨著中國發展的日益強大,國家在1999年9月18日對為「兩彈一星」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予以表彰,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也就是媒體所稱的兩彈一星元勳。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都是指氫彈。從理論到技術,氫彈都要比原子彈複雜得多。為了加快氫彈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國家選派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心繫祖國安危,永登科技高峰:姚桐斌的逆襲之路與開掛人生
    漫步其間,似乎還能想像到從前的熱鬧與喧譁。老街盡頭,就是我們要尋找的這位科學家的故居。上面的履歷,似乎書寫著姚桐斌何其彪悍的開掛人生;然而,貧寒子弟的逆襲之路卻非就是一馬平川,而是充滿著太多的坎坷與挫折。若沒有堅強的心智與毅力,實在難以做到。
  •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
    "兩彈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去世,肇事者至今在逃現在我們國家能夠快速的復興,能夠取得如今這樣的成就,離不開無數前輩們的艱苦奮鬥,在新中國的國防建設當中,核武器的研發一直都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核武器能夠研發成功,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