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兩彈元勳,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肯定是鄧稼先。而本文要介紹的則是除了頗負盛名的鄧老以外的另一位也同樣在核彈、飛彈的研究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甚至是在冶金與航天材料、火箭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都大有作為,被譽為是「中國航天材料及工藝奠定者」的科研專家——姚桐斌。

貧寒的出身卻一心只為報效祖國

1922年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黃土塘鎮的姚桐斌雖從小品學兼優,但因家境貧寒,曾輟學兩年,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以維持生計,通過學校的助學貸款才得以完成高中學業,以自身優異的成績考上交大唐山工院並進行礦業專業的攻讀。直至1947年被英國伯明罕大學錄取為公費留學生四年後獲得了工學博士學位的他又前往倫敦帝國學院進行深造,直至1957年的他終於學成歸國,立刻投身到新中國發展建設當中,將冶金鑄造轉變為飛彈與航天工業的研究。

高超科研水平為國家航天事業打下深厚基礎
工作上的姚桐斌盡職盡責,細心打理每一個環節,在他的指導帶領下,我國航天材料的製造在緊鑼密鼓且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他帶領隊伍進行實地考察,經常舉行科研技術交流會,讓大家在探討中求真知,出實幹,使得大家互相進步,令我國航天事業得以大踏步發展。正因為有了姚桐斌的無私付出,才有了我國航天材料工藝上的進步,才有了我國「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就。

璀璨的人生 不幸的遭遇
很難想像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科研學家,竟然因為自己發布的一篇名為《研究工作方法》的論文發表後,在文革時期被冠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名義,使得姚桐斌遭到「革命群眾」的圍毆與棍棒毒打。遭受重擊的姚桐斌慘死於自己家中,臨死前的他面對「革命群眾」的毒打追問,也依舊堅定著認為自己的科研事業是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偉大信念。就在這般緊追猛打之下,這位對於祖國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力的科研巨匠的人生永遠的停留在了46歲,成為了文革時期無辜犧牲者們的一員。
身已死 但榮耀永存 精神不滅

1976年,長達十年之久的文革終於結束,在妻子彭潔清呼籲真理,為丈夫姚桐斌平反冤假錯案的努力義舉中,姚桐斌被追為革命烈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至此終於洗刷冤屈,讓這份遲來的正義得以伸張,讓這份遲來的榮耀,得以永存。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肉身固然會消亡,但可敬的精神永不磨滅。

通過姚桐斌的人生經歷,我們所能學習到的就是不論何等出身,不論自己身處何等困境,都應當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堅持奮鬥,秉承著一顆赤誠之心為祖國繁榮昌盛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