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重陽,秋高氣爽,在這個登高敬老的傳統節日,我們驅車來到無錫東港鎮的千年古村黃土塘,探訪一位獻身祖國國防科技與航天事業的科學家。
黃土塘老街,並不算太長,是一條五百餘米長的青石板路,兩邊連排林立著前店後宅的江南民居。漫步其間,似乎還能想像到從前的熱鬧與喧譁。老街盡頭,就是我們要尋找的這位科學家的故居。
他是我國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的奠基者,他曾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還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他是姚桐斌。
1922年,姚桐斌出生於無錫縣黃土塘,童年靠父兄的微薄收入讀完小學。
1934年,考取無錫縣立初級中學,因家境貧寒,曾輟學兩年,靠擺攤賣日用雜貨維持生計。
1937年,自食其力攢夠學費,孤身一人去上海讀高中;又因繳不起學雜費,輾轉來到江西繼續求學。
1941年,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為江西全省第一,又在他人資助下考取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1945年畢業,並被分配到經濟部礦冶研究所。
1946年考取公費留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罕大學學習,1951年獲工業冶金學博士學位。
砥礪青春,奮勇前行,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上面的履歷,似乎書寫著姚桐斌何其彪悍的開掛人生;然而,貧寒子弟的逆襲之路卻非就是一馬平川,而是充滿著太多的坎坷與挫折。若沒有堅強的心智與毅力,實在難以做到。
1952年,姚桐斌繼續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深造。他時刻關注國內局勢,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住最差的地方,吃最差的食物,多省下一個便士,多宣傳一次祖國。
他的愛國情懷很快引來政界留意,以至接到倫敦警察的通知,要他限期離英;1954年,他轉赴聯邦德國開展研究工作。在馬克思的故鄉,他終於完成了從愛國者到共產主義戰士的轉變。
深思熟慮,心急如焚,堅定決絕,衝破藩籬。
1957年,姚桐斌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德國優越的科研環境與優渥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參加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
甫一回國,姚桐斌就來到剛成立不久的飛彈研究院工作,負責籌建當時中國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
當時,我國工業材料發展非常落後,一切需要從零開始。姚桐斌心裡非常清楚,如果沒有航天材料,一切關於尖端武器的構想,都是紙上談兵;而這些,恰恰是新中國最迫切需要的。
一窮二白,白手起家,不畏艱難,頂天立地。
科技發展,材料先行。作為中國航天材料及工藝的奠基者,從1960年至1965年,姚桐斌帶領703所開展了500多個研究課題,80%都應用在了如今的航天事業上。幾乎每一個課題,都填補了我國的空白!
姚桐斌曾經說,「只要把我國的航天事業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同志們,我們大家努力吧。」
心繫祖國安危,永登科技高峰。
殷殷家國情懷,拳拳赤子之心。
在姚桐斌身上,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沒有不忘初心的砥礪前行,怎會有激動心魄的熱血青春;沒有對祖國的不舍與牽掛,怎會有返程的決絕與興奮;沒有對國防科技的熱情與奉獻,怎會有披肝瀝膽的忠誠與決心。
姚桐斌烈士雖然已經離去多年,但他留下的研究成果一直推動著中國材料領域的發展,現代許多的研究成果都是踩在姚桐斌肩膀上得來。我們要記住的不僅僅是姚桐斌的人生經歷,更要記住的是姚桐斌經受誘惑,毅然回國建設祖國的精神,以及不畏艱苦的決心。
我們將永遠銘記:中華民族曾經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姚桐斌!
敬請關注頭條無錫冷知識,發現不一樣的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