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那麼,這23個科學家自身都有些什麼特點呢?我們喜歡說北方人、南方人,那麼這23個元勳中,是北方人多還是南方人多呢?
若是南北方來區分的話,兩者數據相差還是比較大的,23位元勳之中來自於南方的有16人,來自於北方的只有7人,南方的數量是北方兩倍還要多2個。若是以東西部來看的話,則來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來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僅有來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慶的周光召2人。其比例為14∶7∶2。
再作進一步分析,可見23位元勳中僅出自蘇南浙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長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區的鄧稼先等3人,則為13人。這充分說明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科技人員眾多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