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渝開展

2020-11-24 新華網重慶站

    1月18日,「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其中,朱光亞的大學作業、文件手稿、辦公用具等珍貴實物及眾多圖片首次與公眾見面,市民可親眼見證朱光亞從一介青年學生成長為功勳科學家的人生歷程。

    朱光亞是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曾在重慶求學、生活。展覽中,他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科學家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現場展出了20世紀40年代朱光亞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就讀期間的作業,內容用英語寫就,雖然是手寫,卻如印刷一般整齊。展品中的另一份文件手稿上,朱光亞用工整的字跡批註「第12頁上的最後兩段,應該有個小標題」。

    此外,朱光亞在家辦公的場景也在展覽現場重現。一張樸素的木製辦公桌上放著電話、稿紙和文具,桌邊的衣架上掛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舊外套。

    「這些物品都是親屬整理並提供的,這是首次和公眾見面。」展覽現場,朱光亞親屬朱明遠介紹,朱光亞在家辦公時,就會披上舊外套坐在桌前,專注地工作。

    朱明遠說,朱光亞1941年從重慶南開中學畢業。作為親屬,他很高興這些珍貴的物品和手稿能在重慶首次公開,也希望重慶市民能從展覽中獲益。

    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合清表示,重慶是朱光亞學習生活過的地方,希望能通過展覽,使朱光亞愛國奉獻、淡泊名利、治學嚴謹、艱苦奮鬥的科學家精神在重慶大地上廣泛傳播,開花結果。

    據悉,本次展覽由中國科協、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指導,中國科技館、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重慶市科協聯合主辦。展覽將免費開放至3月15日,市民可前往參觀。(記者 申曉佳)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2020-11-01 15:32:28(鄭瑩瑩 攝)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1日電(鄭瑩瑩)歷經一年多的巡展,「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1日在上海科技館開啟全國巡展的最後一站,將持續至12月30日,向公眾講述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核科技事業的重要開拓者、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攻關技術總負責人、國防科技領域的卓越組織領導者朱光亞的生平事跡。
  • 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綿陽開幕,工作手稿亮相
    陶玉祥 科技日報記者 盛利21日「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科學技術館開幕,展覽分為《前言》《成長之路》《傑出貢獻》《崇高精神》《結束語》五個部分。
  •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事跡陳列館迎來大批參觀者
    在山東省榮成市,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參觀「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事跡陳列館,了解郭永懷的人生軌跡和為祖國做出的巨大貢獻、體悟他的愛國情懷,紀念。郭永懷,出生於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林海珍/IC photo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按照學校來看,多個「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的清華大學,緊接著就是西南聯合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現在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學習「時代楷模」---朱光亞 心得體會
    ----許瑛琪 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朱光亞。學習朱光亞先生事跡我得到的啟示就是:在工作過程中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自己認為的最好。----許雲鵬 學習了「兩彈」功勳朱光亞的先進事跡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朱老的愛國精神。在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國家面對的是戰爭留下的千瘡百創,貧窮、落後,百廢待興。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彭桓武,物理學家。從事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吳自良,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程開甲不倦地對材料科學的理論和應用開展創新性研究,建立了程氏「TFD」電子理論,並在一系列的試驗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談起晚年的創新成就,程開甲感慨地說:「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   程開甲,是中科院院士。
  • 「兩彈一星」元勳少年時的生活場景
    在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曾為原子彈爆炸做過卓越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永懷教育學院同步舉行揭牌儀式。作為郭永懷的故鄉,榮成市近年來始終堅持以講好永懷故事、弘揚永懷精神為使命,不斷加強場館建設、事跡挖掘、教學宣講等工作,讓永懷精神成為感召激勵更多人的新旗幟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程開甲不倦地對材料科學的理論和應用開展創新性研究,建立了程氏「TFD」電子理論,並在一系列的試驗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談起晚年的創新成就,程開甲感慨地說:「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
  • 朱光亞:科學思維融入家庭教育
    朱光亞,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1924年,朱光亞出生於湖北宜昌,後隨父母遷回漢口。家裡共有兄弟姊妹5人,他排行第三。朱光亞的父親朱懋功畢業於法語學校,後在外資企業工作,受父親影響,朱光亞在少年時就接受了西式教育。由於天資聰穎又認真刻苦,朱光亞小學只讀了4年,跳了兩級升入中學。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兩彈一星」是指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時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侵害與核訛詐所採取的科研決策。這一決策旨在通過我國無數科研家的科研手段打造出屬於我國的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提升我國的國力。這些人就是為「兩彈一星」研製作出重要貢獻的23位科研專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直播重慶午新聞]「繪畫本體研究展」在渝開展
    [直播重慶午新聞]「繪畫本體研究展」在渝開展 「繪畫本體研究展」在渝開展。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核工業精神巡迴宣講報告會在太原舉辦
    4月10日,在中輻院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之際,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核工業科技館承辦的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核工業精神宣講團巡迴宣講(太原片區)報告會在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國際報告廳隆重舉行。報告會分英明決策、發展原子能事業,艱苦創業、「兩彈一艇」驚天地,兩彈元勳、以身許國,不忘初心、核鑄強國夢四個篇章。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少年于敏  「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青少年時代的他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