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2020-11-27 中國氣象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7-08-02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玫珏

  極端高溫天氣持續出現、強降雨不斷突破歷史極值、強對流天氣多發頻發……氣候變暖引起的極端天氣事件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拖住氣候變暖的腳步,需要把目光轉向「它」的源頭——溫室氣體。目前,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最直接的辦法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在新的能源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之前,將大氣溫室氣體轉移到地球其他圈層,也是緩解溫室效應不可忽視的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說。
  在總的溫室效應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約佔一半。潘德爐介紹,「發展固碳技術,是在推行節能減排政策的同時,應對氣候變化、承擔國家減排責任的一項有效舉措。」
  據統計,人類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除了有50%停留在大氣之外,其餘的都被海洋和陸地上的生態系統吸收。然而,相對於較為成熟的陸地生態系統觀測而言,潘德爐認為,由於海洋觀測資料的缺乏,其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的能力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全球海洋儲藏了約38萬億噸碳,是大氣圈的50倍、陸地生態系統的19倍,每年可從大氣中吸收三分之一左右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碳排放。
  「不僅僅是因為海洋能夠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人們逐漸意識到,海洋固碳技術的開發還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潘德爐說。
  目前有關陸地方面的觀測方法已相對成熟,陸地生態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也早已引起了廣泛關注。潘德爐指出,海洋作為佔全球70%面積的巨大生態系統,具有比陸地更複雜的生態環境,實現對它的科學觀測面臨更多的挑戰。他介紹,傳統的海洋數據獲取主要源於航次觀測,即用觀測區域內一定的站點數據來估算整個區域海-氣二氧化碳通量。雖然這種觀測方式獲得數據的可信度較高,但有限的航次並不能獲得整個區域的數據,只能是用典型站點的數據來表徵。此外,由於成本和人力的因素,航次測量很難獲取海區長時間序列的觀測數據,這成為研究海-氣二氧化碳通量長期演變的一大瓶頸。
  潘德爐認為,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將在海洋二氧化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監測上大有作為。遙感技術的出現為持續、大範圍海洋觀測提供了可行手段。相對於傳統的走航式觀測,衛星的持續觀測優勢明顯。利用衛星觀測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大範圍區域的觀測任務;同時,衛星具有持續運行、高時間解析度等特點,能夠在短周期內實現對同一區域的重複觀測,這樣就解決了傳統觀測獲取長時間序列數據的難題,為分析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動態變化提供了穩定的數據支持。
  「中國海洋國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裡,對中國海域海-氣二氧化碳通量、碳儲量及其變化的監測一直是近年來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工作。」潘德爐說。
  目前,我國建成了一套集現場觀測、遙感監測和信息服務為一體的「中國近海海-氣二氧化碳通量遙感監測評估系統」。該系統已在國內多家海洋業務中心運行應用,為海洋部門二氧化碳業務化監測提供了服務,也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有關碳排放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話語權。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8月2日一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大國重器,經略蔚藍。重器的拓荒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上世紀80年代他赴加拿大學習海洋遙感技術以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
  • 潘德爐院士:「擺平」衛星「聽、看」難題
    潘德爐在衛星發射現場上世紀80年代,他赴加拿大學習海洋遙感技術,以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學成歸國後他硬是用扁擔挑回了幾十公斤重的磁碟資料,開始在海洋遙感領域開展科研工作;從2002年海洋一號A衛星升空到2020年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他帶領團隊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從「零」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水色系列衛星體系的轉變……他就是我國海洋水色遙感科學和遙感模擬仿真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 潘德爐院士:3個標準概括建設海洋強國要點
    「建設海洋強國有3條標準:國民關心海洋的程度有多高,科學認知海洋的水平有多深,國家經略海洋的能力有多大。」  10月7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域研究員潘德爐走進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在航海數字天象館內為200餘名師生作學術報告。  潘德爐院士用3個標準概括出建設海洋強國的要點。
  • 再添一特聘院士,廣東海洋大學近一年內聘任三名特聘院士
    2020年7月24日下午,廣東海洋大學在霞山校區第一會議室舉行聘任儀式,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海洋遙感領域知名專家、國家海洋信息化技術專家組組長潘德爐院士為特聘院士。潘德爐院士表示,將以此次受聘為契機,繼續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廣東海洋大學海洋學科建設多做實事,為海洋工程技術、海洋遙感信息技術、物理海洋學等方向提供有力支撐,為廣東海洋大學與湛江灣實驗室聯合打造「海洋生物資源開發中心」、「南海資源信息中心」、「綜合海洋實驗與響應中心」,助力廣東海洋大學建設高水平海洋大學作出應有貢獻。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召開 聚焦遙感前沿技術在氣象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白維報導8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辦。聚焦跨界融合、賦能百業和遙感強國戰略,專家學者以及行業應用者交流了遙感在氣象、海洋、農業、國防、應急、導航等領域應用的前沿技術。
  • 第二屆「中國航天商業遙感衛星應用論壇」成功召開
    杭州灣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蔡世傑、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衛徵,以及聯科智慧城投資集團副總裁王蕾等領導出席了此次論壇。  此外,還有來自各省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與應用中心、衛星研製及生產廠商、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和增值服務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等學校、投資機構等方面的40多家單位及1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投資者共同參與本次大會。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發布人何賢強,是海洋二所的研究員,從事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研究近20年,已主持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擔任了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IOCCG)執行委員。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每年可以吸收近三分之一的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海洋具有很大的碳儲存潛力,人類開始向浩瀚的海洋「索取」固碳份額。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提出《讓海洋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從綠碳到藍碳,從陸地到海洋。了解海洋吸收、轉移碳的能力以及海洋碳循環機制,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衛星遙感就是海洋碳通量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 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蛟龍號發現深海動物將顛覆認知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發表主旨演講,認為深海的科學奧秘奧與資源寶庫吸引人類走向世界。他希望能引導海洋技術4.0的智慧海洋工程走向深海的引導工程,並建議打造四大工程走向深海,即智慧深海的信息工程、固體、強心、健腦的深海裝備工程,深海科技前沿的探索工程,和智慧海洋走向深海的統籌工程。
  • 潘德爐院士等多位院士、專家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海洋遙感重點實驗室(LORS)第一屆學術委員第三次會議召開
    2020年5月7日,廣東省海洋遙感重點實驗室(LORS)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廣州召開。學術委員會主任潘德爐院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郭華東院士、學術委員會委員彭平安院士、張偲院士、林琿教授、李忠平教授、施平研究員,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副所長杜巖,所長助理張長生,LORS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唐丹玲,相關部門負責人及LORS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0119位院士齊聚探討海洋科技前景秦大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為更好的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可持續利用海洋,海洋領域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深入認識海洋資源的自然賦存、形成條件和受控機制,釐清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因子和演變規律,建立「海—陸—天—空」四基綜合觀測網絡,發展新一代海洋觀測與監測技術,為國家海洋管理、開發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 中國遙感應用協會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 航天商業遙感衛星應用論壇」
    6月14日,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聯合寧波市杭州灣新區管委會、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浙江數據與應用中心、寧波市測繪設計研究院、聯科智慧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於在浙江省寧波市杭州灣新區成功組織舉辦了第二屆中國航天商業遙感衛星應用論壇。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中國發展網訊大批院士專家正在南沙集結,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12月16日至17日,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 張友權:數字海洋預報服務漁業發展 衛星遙感與通訊融合利民生
    衛星技術在海洋自然資源監測、海岸帶開發管理、漁業生產、海洋信息服務、漁船監控等領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我們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海岸線和海島調查統計,對海岸帶及近海自然資源進行遙感監測,並對各類海域使用項目開展監視監測,及時發現違規用海行為。
  • 蔣興偉院士: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4顆海洋衛星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8日訊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究員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按照計劃,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其中,今年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C)和1米C-SAR星(1mCSAR01);明年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D)和1米C-SAR星(1mCSAR02)。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參會院士專家、領導嘉賓合影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現場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參會嘉賓了解海洋科技成果   主辦方供圖
  •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集微網消息,當地時間 2020 年 2 月 6 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其中,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人工智慧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