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興偉院士: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4顆海洋衛星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今明兩年再發4顆!我國海洋衛星家族更大更強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我國今明兩年將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明年將發射2顆;目前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
-
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郭超凱 楊成)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7日消息,中國將在2020、2021年分別發射2顆海洋衛星,合計4顆。中國海洋系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大國重器,經略蔚藍。重器的拓荒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唐立,出生於1965年12月,專業為核科學技術應用,曾獲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據悉,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於年初正式啟動,經院士和學術團體提名、兩輪會議評審和選舉,於27日公布結果,從533位有效候選人中產生了67位新當選院士。新當選的院士中,男性63人,佔94%;女性4人,佔6%。
-
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專家顧問團院士簡介
1964年4月出生,安徽宿州人,長期從事半導體存儲器和集成電路的微納加工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1年12月,山東臨沂人,長期從事艦艇作戰系統、火力兼容、艦炮武器系統和艦載多武器兼容發射的論證、技術研究和裝備研製,為我國新一代艦艇作戰系統建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開啟量子通信新時代 新華網 2016年08月17日 10:46隨著我國 發射的世界上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 衛星「墨子號」的順利升空, 中國將成為 全球第一個實現 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我國將實現「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
-
6位院士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2020年12月18日,來自國家氣象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10多位嘉賓匯聚青島,以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主辦、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儀器儀表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環境交叉監測技術研討會」為契機,分享新成果,碰撞新思路。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
我國發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成功發射! 「電子科技大學」微信公眾號11月6日消息:11月6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戳視頻,一起看震撼發射現場!
-
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發射成功
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2020年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D星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海洋業務衛星之一。
-
49秒丨《威海海洋科技館展陳大綱》通過評審 威海海洋科技館將儘快...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9日訊 9月29日,《威海海洋科技館展陳大綱》評審會議召開。規劃中的威海海洋科技館藍圖展開,將打造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海洋科普教育示範基地。環翠區政府、威海市海洋發展局等相關單位同志和大綱編制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據了解,本屆論壇聚焦「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這一主題,共邀請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19位兩院院士參會,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活動現場還有水聲通信機、遙感衛星、海洋漂流浮標等科技產品及模型亮相展示。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
海洋二號C衛星成功發射!將大幅提高我國海洋觀測能力
據國家航天局處獲悉,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03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據悉此次發射的海洋二號C衛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生產的中國第三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7-08-02 「但在新的能源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之前,將大氣溫室氣體轉移到地球其他圈層,也是緩解溫室效應不可忽視的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說。 在總的溫室效應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約佔一半。潘德爐介紹,「發展固碳技術,是在推行節能減排政策的同時,應對氣候變化、承擔國家減排責任的一項有效舉措。」
-
我國成功發射「6G衛星」,繼5G後再次領跑全球
(記者 杜峰)繼5G時代實現彎道超車後,中國6G有望再次全球領先。據相關媒體報導,近日全球第一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