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年再發4顆!我國海洋衛星家族更大更強

2020-08-25 中國軍工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海洋一號衛星示意圖

我國海洋系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海洋二號衛星示意圖

論壇上,專家介紹了我國海洋衛星發揮的作用。比如,海洋二號A衛星是我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探測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集主、被動微波遙感器於一體的遙感衛星,其在軌運行已滿8年,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要求。現仍在軌運行,為各方用戶提供數據。

中法海洋衛星示意圖

與海洋二號A星相比,在2018年成功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在觀測精度、數據產品種類和應用效能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利用海洋二號A/B衛星進行西北太平洋區域的颱風監測,可捕捉到全年的歷次颱風過程,提取的颱風中心點位置、大風半徑和極大風速等定量化信息,為汛期保障颱風預報會商提供了近實時的颱風實況信息。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8日訊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究員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按照計劃,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其中,今年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C)和1米C-SAR星(1mCSAR01);明年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D)和1米C-SAR星(1mCSAR02)。
  • 我國今明兩年將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明年將發射2顆;目前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
  • 蔣興偉院士: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4顆海洋衛星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發射成功
    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郭超凱 楊成)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7日消息,中國將在2020、2021年分別發射2顆海洋衛星,合計4顆。中國海洋系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 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九天瞰海 再添慧眼———要聞——中央紀委...
    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第4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也是我國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第3顆海洋業務衛星。它與此前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共同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不僅填補了我國海洋水色衛星無下午觀測數據的空白,還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建設海洋強國等具有重要意義。
  • 研製速度更快 第23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原標題:第二十三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6月12日23時3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二十三顆北鬥導航衛星。完成在軌測試後,這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將接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為用戶提供服務。
  • 我國首顆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解開黑洞謎團
    根據這顆衛星的科學目標,研製人員為它制定了巡天觀測(sky survey)、小天區掃描(small field scanning)和定點觀測(fixed-point observation)等多種工作模式。
  • 衛星民企天儀研究院成功發射3顆衛星,迄今已發18顆衛星
    衛星民企天儀研究院成功發射3顆衛星,迄今已發18顆衛星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2-07 19:24 來源:澎湃新聞
  • Space X將再發60顆星鏈衛星,今年有望成為衛星網際網路元年?丨牛熊眼
    據媒體報導,馬斯克旗下的私人航空公司Space X本周將會有非常密集的火箭發射任務
  •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2020年前再發射12顆衛星
    今年11月19日,我國發射了第42顆、43顆北鬥衛星,也是北鬥三號的第18顆、19顆衛星,發射成功率百分之百。2017年11月5日,首次組網衛星發射任務執行,之後北鬥組網進入高密度期,一年11次發射將19顆北鬥三號、1顆北鬥二號衛星送入軌道,特別是2018年7月以來,已執行7次任務、發射12顆北鬥衛星,最短間隔僅17天。
  • 海洋二號C衛星:邁出「三星組網」關鍵一步
    C衛星發射現場汪江波 攝  9月21日13時40分,海洋二號C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建設再獲新突破。  九天瞰海添新星  海洋衛星因具備全天時、全天候、全球性觀測等特點,可高頻次、周期性、長期、近實時、快速獲得全球多尺度、多要素的海洋信息,不受地理位置和人為條件限制,能夠覆蓋環境惡劣的海區,已成為現代海洋觀測的利器。  近年來,海洋衛星「家族」的規模不斷壯大,觀測本領也越來越強。
  • 為什麼老美GPS僅用24顆衛星,北鬥卻要35顆?今天算明白了
    自人類社會發展以來,海洋一直是神秘而有吸引力的存在,人們對海洋的探索很早就開始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的足跡已經遍布陸地、天空和海洋,人類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除了藍天,還有更廣闊的宇宙。在航天技術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對宇宙的探索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後來,宇宙也開始留下人類的蹤跡,衛星幫助我們觀察宇宙,人類也實現了在太空中的航行。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央視新聞11月6日消息,今天(6日)上午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六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主要面向商業發射的火箭,全長約30米,具備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1噸的運載能力。火箭於2015年首飛,此後發射任務由2年1發,到今年的1年1發,再到後續的1年多發,將對型號隊伍提出更高要求。
  • 馬斯克競爭者OneWeb再發34顆衛星,下批34顆下月發
    當地時間2月7日凌晨2時42分,英國通信公司OneWeb(一網公司)34顆衛星搭乘聯盟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OneWeb近地軌道衛星數增至40顆,下一批34顆衛星定在3月份發射。
  • 揭秘太原衛星發射中心:50多年,37名烈士,100多顆衛星
    NO.4:我國第一顆海洋資源勘察衛星2002年5月15日9時50分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衛星送入太空。「海洋二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主要任務是監測和調查海洋環境,是海洋防災減災的重要監測手段,可直接為災害性海況預警報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並為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預報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衛星遙感信息。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二號C衛星是我國第三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後續規劃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實現對全球海面高度、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03星。海洋二號03星是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業務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衛星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可以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
  • 天王星衛星家族:共擁有27顆衛星,有五顆位列太陽系前二十大衛星
    衛星是指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隨著人類宇宙探索的深入,太陽系的衛星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在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這四顆「類地行星」的衛星數量很少,總共只有3顆,其中地球有一顆天然衛星,那就是「月球」,火星有兩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和「火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