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8日訊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究員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按照計劃,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其中,今年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C)和1米C-SAR星(1mCSAR01);明年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D)和1米C-SAR星(1mCSAR02)。
-
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郭超凱 楊成)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7日消息,中國將在2020、2021年分別發射2顆海洋衛星,合計4顆。中國海洋系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
蔣興偉院士: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4顆海洋衛星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今明兩年再發4顆!我國海洋衛星家族更大更強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發射成功
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2020年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原標題: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今成功發射 「墨子號」的獨門絕技有哪些? 8月16日凌晨1時40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海洋二號C衛星成功發射!將大幅提高我國海洋觀測能力
據國家航天局處獲悉,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03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自然資源部為該衛星工程牽頭主用戶部門。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二號C衛星是我國第三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後續規劃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實現對全球海面高度、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03星。海洋二號03星是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業務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衛星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可以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長四乙火箭點火升空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火箭測試海洋二號C衛星是我國第三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後續規劃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
民用衛星成功發射,我國將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看看這個衛星多強大
2002年我國開啟了一項海洋業務試驗衛星計劃,其中海洋一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初期,也就是2002年時,海洋一號A星發射升空,這標誌著我國在海洋生物探測和資源探索及利用上更進一步了。尤其是在海岸資源開發上,這一顆衛星顯得極其重要。據新華社客戶端報導,6月11日我國海洋一號D星搭乘長徵二號火箭順利升入預定軌道。至此海洋一號衛星組可以說是圓滿的完成了初步的部署。
-
剛剛發射成功 我國海洋觀測衛星網絡又添「新兵」
屆時,我國將擁有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實現對全球海面一系列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的觀測,為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氣象、交通及科學應用等提供信息支撐,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觀測網,提高我國海洋衛星體系的國際地位。 我國作為海洋大國,2019年的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到9.0%。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二號C衛星是我國第三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後續規劃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
海南一號衛星進行星地對接試驗,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
8月3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持續至8月9日。據悉,海南一號衛星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
-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2020年前再發射12顆衛星
今年11月19日,我國發射了第42顆、43顆北鬥衛星,也是北鬥三號的第18顆、19顆衛星,發射成功率百分之百。2017年11月5日,首次組網衛星發射任務執行,之後北鬥組網進入高密度期,一年11次發射將19顆北鬥三號、1顆北鬥二號衛星送入軌道,特別是2018年7月以來,已執行7次任務、發射12顆北鬥衛星,最短間隔僅17天。
-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
原標題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良龍)12月3日,中山大學舉行「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
-
虹雲工程:我國將發射156顆小衛星打造天基網際網路
人民網武漢8月30日電(趙竹青)記者在今天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獲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將建設由156顆小衛星組成的天基網際網路系統,實現全球無死角的自由接入寬帶網際網路。 由於沙漠、山脈和海洋等環境因素,世界上還有一半的人口沒有接入網際網路。
-
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原標題:2020年前後 我國將研製發射五顆科學衛星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已全面啟動,預計在2020年前後將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等5顆科學衛星。
-
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形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一號D衛星將和當前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為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海洋災害預警、海洋維權執法和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