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興偉院士: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4顆海洋衛星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8日訊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研究員蔣興偉來青參加會議時透露,按照計劃,今明兩年我國將發射4顆海洋衛星。其中,今年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C)和1米C-SAR星(1mCSAR01);明年發射2顆,分別是海洋二號衛星(HY-2D)和1米C-SAR星(1mCSAR02)。
-
我國今明兩年將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明年將發射2顆;目前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
-
今明兩年再發4顆!我國海洋衛星家族更大更強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2020年前再發射12顆衛星
12月27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宣布,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今日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北鬥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世紀90年代啟動研製,按照「三步走」戰略實施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北鬥三號系統建設,先有源後無源,先區域後全球,2012年底開通亞太服務,如今終於開啟了全球時代。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月17日 07:18「墨子」升空 世界首顆量子實驗 衛星發射---在地面建設了科學應用系統,包括1個中心——合肥量子科學實驗中心;4個站——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量子通信地面站;1...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發射成功
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海洋二號C衛星成功發射!將大幅提高我國海洋觀測能力
據悉此次發射的海洋二號C衛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生產的中國第三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自然資源部為該衛星工程牽頭主用戶部門。海洋二號C衛星入軌運行後,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後續規劃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實現對全球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觀測,有效服務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管。
-
揭秘太原衛星發射中心:50多年,37名烈士,100多顆衛星
,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將氣象衛星「風雲一號D」和中國第一顆海洋探測衛星「海洋一號」一同送入預定軌道。「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與巴西聯合研製的第二顆「資源一號」衛星和中國科學院研製的「創新一號」小衛星送入太空,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成功發射中巴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圖)
「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將中巴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送入太空 中國成功發射中巴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北京時間9月19日11時26分,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第三顆「資源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
馬斯克要發射4.2萬顆衛星,中國5G還沒建設,就要被顛覆嗎?
近日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可以說火爆網絡,2020年4月22日,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基地發射了60顆衛星,到目前為止星鏈計劃已經發射超過422顆衛星,馬斯克承諾最終發射數量將達到42000顆。
-
長二丁成功發射「吉林一號」寬幅01星等4顆衛星
1月15日10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寬幅01星和3顆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點火升空 本次發射除了吉林一號寬幅01星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本次任務上搭載的3顆小衛星,分別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805所下屬全資子公司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承研的天啟星座05低軌物聯網衛星,和阿根廷Satellogic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記者馬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我國計劃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其中,實踐十三號將於今年4月發射。目前,全球範圍內由我國製造的在軌運行的通信衛星多達24顆。
-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 後續還將發"D星"
中國網9月21日訊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海洋二號C衛星是我國第三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也是空間基礎設施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第二顆業務星,將與2018年10月發射的海洋二號B衛星及後續規劃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組網運行,共同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實現對全球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觀測,有效服務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管。
-
民用衛星成功發射,我國將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看看這個衛星多強大
海洋一號衛星組到目前為止總共發射升空了四顆衛星,在D星之前還有著A星、B星、C星這三顆衛星。最早的海洋一號A星是在2002年5月15日發射升空的,它的順利升空預示著我國要在民用水色遙感領域前進一大步,要追趕發達國家的水準。最明顯的就是結束我國無海洋衛星的短板。
-
2019-2023年中國衛星發射動態規模狀況
在這39次發射任務中,與商業行為相關的發射約13次,佔全部發射次數的1/3,成功將36顆衛星送入太空。 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成功發射500餘顆衛星進入太空。如今依然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有289顆(不包括國際合作衛星),數量穩居世界第二。 根據國家和民營航天企業公開的星座計劃:未來10年,中國還將發射超過3600顆衛星。
-
中國成功發射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中新網西昌12月29日電 (記者 張素)12月29日0時04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四號」衛星。這是中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
@三亞市民,「海南一號」探路商業航天 4顆光學衛星預計年底發射
「海南一號」載荷相機可從500公裡外拍攝解析度最高1.5米的照片 不久前,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海南一號」一期4顆光學衛星成功完成了星地對接試驗。有了這一裝備,衛星就可以接收到船舶從海上發送的信息,然後將接收和解碼過的信息再轉發給相應的地面站,從而讓陸地管理機構掌握海上船舶的動態信息,實現對遠洋海域航行船舶的精準識別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