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2020-08-17 i自然i海洋

潘德爐在衛星發射現場。

潘德爐與學生交流。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大國重器,經略蔚藍。重器的拓荒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7月的一個午後,記者來到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採訪這位76歲高齡卻仍為海洋遙感事業做貢獻的科學家。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就是報效祖國

  「簡單說,海洋衛星就是用於海洋要素和目標的探測而設計發射的一種人造地球衛星,可以為海洋生物的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汙染監測與防治、海岸帶資源開發、海洋科學研究及海洋安全等領域提供服務。」潘德爐說。

  潘德爐從事衛星遙感技術研究已經數十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是我國海洋水色遙感科學和遙感模擬仿真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國際海洋水色遙感界享有很高知名度。

  說起這些成績,潘德爐連連擺手:「沒什麼好講的,一輩子就幹了這一件事。」

  「一件事」做了一輩子。在他眼裡,這「一件事」不僅是自己的事業,更是他報效祖國的心願。

  上世紀70年代,潘德爐調到原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從事物理海洋研究。第一次出海,風高浪急,船身顛簸厲害,潘德爐吐得「五臟顛倒」。隨行的一位領導搖頭嘆息:出海吐成這樣,以後還怎麼從事海洋工作呢?

  一句話把潘德爐問得臉紅耳赤,也讓他開始思索:海洋監測為什麼一定要坐船到海上一個點一個點測量?為什麼不能通過衛星來看呢?

  暈船後,單位安排他當了電子器件倉庫保管員。那段時光裡,潘德爐開始勤跑圖書館,看文獻查資料,琢磨海洋遙感技術。當時,美國等國家已有海洋遙感技術,國內尚一片空白,潘德爐暗暗發誓要填補這個空白。

  一個偶然的機會,潘德爐得知國家正在選拔出國深造的人才,他放下手頭的活立即趕去報名。憑藉著堅實的英語基礎,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一個寶貴的名額,開始了為期2年的加拿大求學之路。

  學成歸國後,潘德爐帶回來幾十個磁碟的資料。那時資料還只能用大的磁碟來裝,一個磁碟大約有一公斤重,一帶就是幾十個磁碟,十分沉重。為此,年輕的潘德爐想到了用扁擔來挑磁碟。回國時,潘德爐用扁擔挑著資料,順利過了海關。

  有了資料是第一步,實時更新的遙感數據需要他國衛星提供。潘德爐創建了水色衛星資料的地面接收站。在接收資料和使用他國衛星資料時,對方設了很多限制。「比如接收資料,人家會在地面站裝一個黑匣子,每2個禮拜通過傳真給我們一個24位的密碼,黑匣子才能『吐』出我們的資料。資料只能用他國提供的軟體來處理。」

  說起這些,潘德爐感慨,被人「掐著脖子」做科研的日子不好過,哪個國家掌握了高科技,哪個國家就會在海洋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也就是那時,潘德爐下定決心: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海洋衛星。

  上衝九天,下俯五洋 海洋遙感不斷迎來新突破

  潘德爐參與了多次海洋衛星遙感技術攻關。

  2002年5月,海洋一號A衛星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也開啟了「海洋一號」衛星系列的發展。

  潘德爐說,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汙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

  2007年4月,我國第二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海洋一號B衛星星上載荷同樣為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與海洋一號A衛星相比,B衛星的觀測能力和探測精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2018年9月,我國第三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又一次成功發射,至今十分完美地在軌運行,源源不斷提供水色水溫資料,可與世界上先進水色衛星相媲美。

  第四顆發射成功的系列衛星是海洋一號D衛星,衛星上配置5個載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可用於探測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溫度場,海岸帶成像儀可用於獲取海岸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信息,紫外成像儀可用於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精度,定標光譜儀可用於監測水色水溫掃描儀可見光近紅外譜段和紫外成像儀在軌輻射穩定性,AIS系統可用於獲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

  以上4顆衛星的成功發射與應用,標誌著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體系已經形成,並具有中國特色。

  「從無到有的這條海洋衛星自主發展道路,走得很艱辛,但卻充滿成就感,我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潘德爐說,這幾年我們克服了種種難題,經過層層技術攻關,開發出海洋水色遙感技術和遙感模擬仿真技術,終於「擺平」了衛星「聽和看」的難題。

  潘德爐舉例說,現在,用國際上標準衛星水色遙感處理軟體來處理中國近海的渾濁水體區域,55%衛星資料會失效。但用了自主研發的技術,資料利用率可以達90%以上,精度也更高。目前,潘德爐團隊開發的方法模型已作為對近海大氣校正處理的標準模型之一在國際上推廣使用。

  「要讓我們國家真正實現科技發展,只有靠獨立自強,發展我們自己的高新技術。」潘德爐反覆強調。

  八字團隊文化 三十多載光陰守護

  團結、實幹、貢獻、共享。這是潘德爐所在團隊的文化圖騰,30多年來他們默默守護這八個字,不曾變過。

  潘德爐說,在當前的科學發展新形勢下,科研離不開團隊建設。最讓他感到欣慰的事,就是創建了一個優秀團隊。目前,加上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潘德爐團隊共有40多人,為獲取第一手關鍵數據進行遙感成果的驗證,每年團隊都會有許多研究人員主動要求長時間出海,有的甚至長達200多天。

  說起年輕一代的科學家,潘德爐懷著深深的希望,「海洋遙感需要大量的資料積累,遙感技術的發展是長期積累、一代代努力的結果。」

  發展海洋遙感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百姓,為人民造福。

  潘德爐認為,要堅持走綠色生態的自然資源發展道路,高新技術的開發與研究是實現「兩統一」職責必不可少的基礎。國家要對高新技術研發越來越重視,才能躋身於國際前沿。他強烈建議,要充分重視學科交叉,利用遙感技術、測繪技術、通訊技術以及導航等一體化的「通導遙」高新技術發展思路,來管理、修復和保護我國的自然資源,為其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採訪的最後,潘德爐寄語年輕人:「我希望每個青年科學家都有一顆報效祖國的心,踏實肯幹,勤奮研究,為中國的未來貢獻自己的才智,體現人生價值。」

  本報記者 郭媛媛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上世紀80年代他赴加拿大學習海洋遙感技術以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潘德爐院士在與國際海洋衛星專家交流心得學成歸國後他硬是用扁擔挑回了幾十公斤重的磁碟資料並開始在海洋遙感領域開展科研工作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7-08-02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說。  在總的溫室效應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約佔一半。潘德爐介紹,「發展固碳技術,是在推行節能減排政策的同時,應對氣候變化、承擔國家減排責任的一項有效舉措。」  據統計,人類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除了有50%停留在大氣之外,其餘的都被海洋和陸地上的生態系統吸收。
  • 潘德爐院士:3個標準概括建設海洋強國要點
    「建設海洋強國有3條標準:國民關心海洋的程度有多高,科學認知海洋的水平有多深,國家經略海洋的能力有多大。」  10月7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域研究員潘德爐走進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在航海數字天象館內為200餘名師生作學術報告。  潘德爐院士用3個標準概括出建設海洋強國的要點。
  • 潘德爐院士:「擺平」衛星「聽、看」難題
    潘德爐在衛星發射現場上世紀80年代,他赴加拿大學習海洋遙感技術,以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學成歸國後他硬是用扁擔挑回了幾十公斤重的磁碟資料,開始在海洋遙感領域開展科研工作;從2002年海洋一號A衛星升空到2020年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他帶領團隊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從「零」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水色系列衛星體系的轉變……他就是我國海洋水色遙感科學和遙感模擬仿真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 再添一特聘院士,廣東海洋大學近一年內聘任三名特聘院士
    2020年7月24日下午,廣東海洋大學在霞山校區第一會議室舉行聘任儀式,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海洋遙感領域知名專家、國家海洋信息化技術專家組組長潘德爐院士為特聘院士。潘德爐院士是衛星海洋遙感專家,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域研究員、國家海洋信息化技術專家組組長、國際海洋水色遙感專家組專家。
  • 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蛟龍號發現深海動物將顛覆認知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發表主旨演講,認為深海的科學奧秘奧與資源寶庫吸引人類走向世界。他希望能引導海洋技術4.0的智慧海洋工程走向深海的引導工程,並建議打造四大工程走向深海,即智慧深海的信息工程、固體、強心、健腦的深海裝備工程,深海科技前沿的探索工程,和智慧海洋走向深海的統籌工程。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召開 聚焦遙感前沿技術在氣象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白維報導8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辦。聚焦跨界融合、賦能百業和遙感強國戰略,專家學者以及行業應用者交流了遙感在氣象、海洋、農業、國防、應急、導航等領域應用的前沿技術。
  • 潘德爐院士等多位院士、專家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海洋遙感重點實驗室(LORS)第一屆學術委員第三次會議召開
    2020年5月7日,廣東省海洋遙感重點實驗室(LORS)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廣州召開。學術委員會主任潘德爐院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郭華東院士、學術委員會委員彭平安院士、張偲院士、林琿教授、李忠平教授、施平研究員,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副所長杜巖,所長助理張長生,LORS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唐丹玲,相關部門負責人及LORS
  • 第二屆「中國航天商業遙感衛星應用論壇」成功召開
    6月14日,中國遙感應用協會聯合寧波杭州灣新區管委會、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浙江數據與應用中心、寧波市測繪設計研究院、聯科智慧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在浙江省寧波杭州灣新區,共同召開了第二屆「中國航天商業遙感衛星應用論壇」。
  • 中國遙感應用協會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 航天商業遙感衛星應用論壇」
    6月14日,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聯合寧波市杭州灣新區管委會、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浙江數據與應用中心、寧波市測繪設計研究院、聯科智慧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於在浙江省寧波市杭州灣新區成功組織舉辦了第二屆中國航天商業遙感衛星應用論壇。
  • 張友權:數字海洋預報服務漁業發展 衛星遙感與通訊融合利民生
    衛星技術在海洋自然資源監測、海岸帶開發管理、漁業生產、海洋信息服務、漁船監控等領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我們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海岸線和海島調查統計,對海岸帶及近海自然資源進行遙感監測,並對各類海域使用項目開展監視監測,及時發現違規用海行為。
  • 科學網—訪姜景山院士:微波遙感助力海洋動力探測
    中科院空間中心微波遙感部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表示。 據介紹,微波遙感是新型的對地觀測手段,與可見光和紅外遙感相比,微波遙感器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它不受雲、雷、雨的限制,可以全天時、全天候工作。 雷達高度計用於測量海面高度、有效波高及風速等海洋基本要素。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王東表示,目前廣州集聚了華南地區大部分的涉海科研機構,其中包括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華南乃至全國首屈一指,希望與會的院士專家為廣州提供更多的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新思路、新想法,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的一個新高地。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 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珠海舉行
    央廣網珠海11月23日消息(記者 郭翔宇 通訊員 王穎)昨天,由中國測繪學會指導,珠海歐比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慧天地創新技術研究院聯合舉辦,廣東省國產衛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珠海博士聯誼會、廣東歐比特人工智慧研究院、珠海博士聯誼會協辦的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暨
  • 蔣興偉院士: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4顆海洋衛星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舉行 國內大咖共謀行業發展
    日,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暨「歐比特杯」高光譜遙感影像智能處理行業應用大賽頒獎典禮隆重舉行。會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歐比特董事長顏軍博士等一大批業內專家、高校教授參加,共話中國高光譜遙感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歐比特杯」高光譜遙感影像智能處理行業應用大賽採用的衛星數據全部由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解決了以往國內高光譜數據源缺失、數據量少、數據獲取周期長等問題。
  • 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舉行,國內大咖共謀行業發展
    半島記者 孫雅琴11月22日,中國高光譜遙感衛星大數據應用高峰論壇暨「歐比特杯」高光譜遙感影像智能處理行業應用大賽頒獎典禮隆重舉行。會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歐比特董事長顏軍博士等一大批業內專家、高校教授參加,共話中國高光譜遙感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歐比特杯」高光譜遙感影像智能處理行業應用大賽採用的衛星數據全部由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解決了以往國內高光譜數據源缺失、數據量少、數據獲取周期長等問題。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昨天下午,中國科協、浙江省科協聯合都市快報推出的「科技成果科普發布」之「奔向海洋季」系列活動,走進了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發布人何賢強,是海洋二所的研究員,從事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研究近20年,已主持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擔任了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IOCCG)執行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