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將於4月22日至24日在福建福州舉行,本屆峰會以「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為主題,是我國信息化發展政策發布平臺、電子政務和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展示平臺、數字中國建設理論經驗和實踐交流平臺。
以峰會為契機,人民網福建頻道特別策劃「解讀數字福建」大型系列訪談,邀請相關部門、企業嘉賓,暢聊「數字福建」,展望數字中國。本期訪談嘉賓為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副臺長張友權,敬請關注。
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副臺長張友權做客人民網福建演播室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人民網福建演播室「解讀數字福建」大型系列訪談,我是主持人鄭窈。節目一開始,我們先來看一小段視頻(播放視頻)。剛才我們看到的是福建省海洋預報節目的其中一個節選。這個完整的節目是兩分鐘,每天都會播出。雖然我們看到的是兩分鐘的節目,這背後其實是有大量的數據支持的。
今天我們就邀請到的嘉賓是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副臺長張友權。讓我們一起來歡迎張副臺長!您好!
張友權: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海洋預報主要涵蓋哪些信息?這些信息能夠給漁業從業者帶來怎樣的幫助?
張友權:海洋預報類似於大家所熟悉的天氣預報,是指根據海洋環境特徵值的歷史資料和實時觀測結果,運用專門設計的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對一定海域未來時間內的海洋要素、海洋現象、海洋變異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並以一定的文字、圖表、聲像等形式進行描述和發布。主要是針對海上的海洋環境要素開展預報預測,要素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嘯、海冰、海流、海溫、鹽度、潮汐、海平面變化、厄爾尼諾、水質、海岸侵蝕等。
通過海洋預報能準確預測特定海域在一定時間的海況,漁業從業者能夠提前安排漁業生產作業,有效地保障漁業從業者生命財產的安全。
主持人:在我們剛開始做海洋預報的時候,主要通過哪些技術來進行預測?那麼現在新增了哪些技術手段?精確度是否提高了很多?
張友權:在我們剛開始做海洋預報的時候,通過在特定的海域布放了一定海洋觀測設備,研發了海洋數值預報模型以及參考了國內外相關海洋天氣預測資料,根據前人總結的經驗,開展我們的海洋預報。
隨著我省區域性海洋立體觀測網的建設和完善、海洋數值預報模型精度的提高和改進以及海洋動力衛星的反演,還將觀測數據同化到我們的海洋數值預報模型中,不斷完善和檢驗我們的海洋預報產品,我省海洋預報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主要包括:海洋預報的準確度越來越高、海洋預報區域的精度提高、海洋預報的要素的完善。
主持人: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陸海岸線長度為3752千米,居全國第二,那麼我們福建的海洋漁業有什麼特點?衛星技術能夠在哪些方面提供技術支持?
張友權: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東臨臺灣海峽,是海上交通要衝,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海岸線蜿蜒曲折,深水岸線長,形成了許多天然良港;島嶼、沙灘等資源豐富,海洋旅遊獨具特色;港灣型淺海灘涂多,宜種宜養;福建沿海漁業資源豐富,擁有閩東、閩中、閩南、閩外和臺灣淺灘5大漁場,是我國的主要漁區。
近年來,我省海全省海洋與漁業系統把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海洋與漁業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思路舉措,穩中求進,紮實工作,海洋與漁業發展取得新成效。預計2017年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9200億元,同比增長15%;漁業經濟總產值2870億元,同比增長5%;水產品總產量802.8萬噸,同比增長4.54%;全省水產品出口創匯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衛星技術在海洋自然資源監測、海岸帶開發管理、漁業生產、海洋信息服務、漁船監控等領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我們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海岸線和海島調查統計,對海岸帶及近海自然資源進行遙感監測,並對各類海域使用項目開展監視監測,及時發現違規用海行為。
(2)衛星遙感技術還可應用於漁業生產,可根據反演海表面溫度(SST)數據、海洋水色、葉綠素、初級生產力等信息,對海域漁場漁情的分析預報,指導漁業生產,提高漁業捕撈效率。
(3)衛星通信技術具有作用距離遠、覆蓋面廣、組網靈活、容量大,基本不受氣候和其他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能夠為海洋漁船通信及海洋漁業研究領域提供可靠的通信方式。
(4)全球定位系統是一種具有全天候、自動化並能進行全球連續導航定位的海陸空天導航定位系統,能夠為漁船定位、導航服務和實時動態監控提供技術支撐。
主持人:3月27日,福建省衛星海洋遙感與通訊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掛牌,這個中心的成立,對於海洋預報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於海洋預報工作來說能夠提供怎樣的便利?
張友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建設海洋強國再一次吹響了號角。福建省衛星海洋遙感與通訊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正是我省在「海洋強國」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引領下,推進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該中心由省海洋預報臺(省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中心),協同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申報,並組建了以中國工程院潘德爐院士為主任委員的專家委員會。
該中心是當前我省唯一一個綜合了衛星海洋遙感、海洋觀測預報、海域使用動態監管、電子信息、海洋裝備等多種高新智能技術的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為我省的衛星海洋應用事業提供了提供一個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五位一體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中心將圍繞衛星海洋遙感與通訊融合技術應用部署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以實現更及時有效的海洋環境觀測預報,提升海洋防災減災服務保障能力,提升陸海統籌服務保障能力。
主持人:從「數字福建」到「數字中國」,我們廣大百姓都是「數位化」的受益者,而預報臺更是衛星遙感技術的受益方。您覺得衛星遙感技術和百姓的生活還能夠有怎樣密切的聯繫?
張友權:福建省是「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率先實踐的起點。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創造性地作出建設「數字福建」戰略決策,開啟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經過17年多的耕耘,「數字福建」已深刻融入到福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有力推動福建的經濟社會發展。
在「數字福建」戰略的引領下,我省建成了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的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就技術層面而言,主要是依託衛星遙感、衛星通信、浮標、潮位站、無人機等技術,實現對臺灣海峽及其毗鄰海域海洋環境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數據傳輸與業務服務。
衛星遙感與通訊融合技術應用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職能部門的業務能力,也實實在在為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得益於「數字中國」的建設成果,我們的日常生活實際上已經融入了大量的衛星應用的元素。例如,在出行前,我們習慣看看天氣雲圖;在海上作業時,漁民主要通過衛星與家人、朋友聯繫;在購買海鮮時,我們會關注產魚區是否有赤潮現象。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暫不一一列舉。在不久的將來,衛星應用技術將會變得更為便捷、更為精確、更為實用,切切實實地增加老百姓的獲得感。
主持人:今天要特別感謝張副臺長做客我們的演播室。讓我們了解到原來我們每天看的短短兩分鐘的海洋預報節目背後有這麼多的技術數據,有這麼大的學問在裡面。謝謝您!
張友權:謝謝大家!
主持人:好。也要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這期的節目就到這裡了。再會!
(蘭志飛 鄭窈 實習生 林韋臻)
點此進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專題
「解讀數字福建」系列訪談:
蔡榮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 讓辦事像網購一樣便捷
陳明平:榕基軟體25年創新發展 服務數字中國建設
李淵明:倡導數字領域標準化 提升文檔數據安全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雷連鳴:推進「數字永泰」建設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熊立:用數字教育改變教學方式 助力下一代成長成才
勵民:在全球競爭中全力打造中國強「芯」
吳永忠:產城融合發展 將濱海新城打造成為「智慧新城」
柴勇:福建「單一窗口」讓數據跑路代替企業跑腿
鄭為太:房屋 「智能身份證」讓市民生活更智能化
陳永莊:「超改電」開啟數字時代「心藍天」
楊邦:發展大數據產業讓智慧濱海新城更有競爭力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