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權:數字海洋預報服務漁業發展 衛星遙感與通訊融合利民生

2020-12-04 人民網

編者按: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將於4月22日至24日在福建福州舉行,本屆峰會以「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為主題,是我國信息化發展政策發布平臺、電子政務和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展示平臺、數字中國建設理論經驗和實踐交流平臺。

以峰會為契機,人民網福建頻道特別策劃「解讀數字福建」大型系列訪談,邀請相關部門、企業嘉賓,暢聊「數字福建」,展望數字中國。本期訪談嘉賓為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副臺長張友權,敬請關注。

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副臺長張友權做客人民網福建演播室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人民網福建演播室「解讀數字福建」大型系列訪談,我是主持人鄭窈。節目一開始,我們先來看一小段視頻(播放視頻)。剛才我們看到的是福建省海洋預報節目的其中一個節選。這個完整的節目是兩分鐘,每天都會播出。雖然我們看到的是兩分鐘的節目,這背後其實是有大量的數據支持的。

今天我們就邀請到的嘉賓是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副臺長張友權。讓我們一起來歡迎張副臺長!您好!

張友權: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海洋預報主要涵蓋哪些信息?這些信息能夠給漁業從業者帶來怎樣的幫助?

張友權:海洋預報類似於大家所熟悉的天氣預報,是指根據海洋環境特徵值的歷史資料和實時觀測結果,運用專門設計的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對一定海域未來時間內的海洋要素、海洋現象、海洋變異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並以一定的文字、圖表、聲像等形式進行描述和發布。主要是針對海上的海洋環境要素開展預報預測,要素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嘯、海冰、海流、海溫、鹽度、潮汐、海平面變化、厄爾尼諾、水質、海岸侵蝕等。

通過海洋預報能準確預測特定海域在一定時間的海況,漁業從業者能夠提前安排漁業生產作業,有效地保障漁業從業者生命財產的安全。

主持人:在我們剛開始做海洋預報的時候,主要通過哪些技術來進行預測?那麼現在新增了哪些技術手段?精確度是否提高了很多?

張友權:在我們剛開始做海洋預報的時候,通過在特定的海域布放了一定海洋觀測設備,研發了海洋數值預報模型以及參考了國內外相關海洋天氣預測資料,根據前人總結的經驗,開展我們的海洋預報。

隨著我省區域性海洋立體觀測網的建設和完善、海洋數值預報模型精度的提高和改進以及海洋動力衛星的反演,還將觀測數據同化到我們的海洋數值預報模型中,不斷完善和檢驗我們的海洋預報產品,我省海洋預報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主要包括:海洋預報的準確度越來越高、海洋預報區域的精度提高、海洋預報的要素的完善。

主持人: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陸海岸線長度為3752千米,居全國第二,那麼我們福建的海洋漁業有什麼特點?衛星技術能夠在哪些方面提供技術支持?

張友權: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東臨臺灣海峽,是海上交通要衝,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海岸線蜿蜒曲折,深水岸線長,形成了許多天然良港;島嶼、沙灘等資源豐富,海洋旅遊獨具特色;港灣型淺海灘涂多,宜種宜養;福建沿海漁業資源豐富,擁有閩東、閩中、閩南、閩外和臺灣淺灘5大漁場,是我國的主要漁區。

近年來,我省海全省海洋與漁業系統把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海洋與漁業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思路舉措,穩中求進,紮實工作,海洋與漁業發展取得新成效。預計2017年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9200億元,同比增長15%;漁業經濟總產值2870億元,同比增長5%;水產品總產量802.8萬噸,同比增長4.54%;全省水產品出口創匯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衛星技術在海洋自然資源監測、海岸帶開發管理、漁業生產、海洋信息服務、漁船監控等領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我們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海岸線和海島調查統計,對海岸帶及近海自然資源進行遙感監測,並對各類海域使用項目開展監視監測,及時發現違規用海行為。

(2)衛星遙感技術還可應用於漁業生產,可根據反演海表面溫度(SST)數據、海洋水色、葉綠素、初級生產力等信息,對海域漁場漁情的分析預報,指導漁業生產,提高漁業捕撈效率。

(3)衛星通信技術具有作用距離遠、覆蓋面廣、組網靈活、容量大,基本不受氣候和其他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能夠為海洋漁船通信及海洋漁業研究領域提供可靠的通信方式。

(4)全球定位系統是一種具有全天候、自動化並能進行全球連續導航定位的海陸空天導航定位系統,能夠為漁船定位、導航服務和實時動態監控提供技術支撐。

主持人:3月27日,福建省衛星海洋遙感與通訊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掛牌,這個中心的成立,對於海洋預報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於海洋預報工作來說能夠提供怎樣的便利?

張友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建設海洋強國再一次吹響了號角。福建省衛星海洋遙感與通訊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正是我省在「海洋強國」戰略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引領下,推進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該中心由省海洋預報臺(省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中心),協同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申報,並組建了以中國工程院潘德爐院士為主任委員的專家委員會。

該中心是當前我省唯一一個綜合了衛星海洋遙感、海洋觀測預報、海域使用動態監管、電子信息、海洋裝備等多種高新智能技術的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為我省的衛星海洋應用事業提供了提供一個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五位一體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中心將圍繞衛星海洋遙感與通訊融合技術應用部署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以實現更及時有效的海洋環境觀測預報,提升海洋防災減災服務保障能力,提升陸海統籌服務保障能力。

主持人:從「數字福建」到「數字中國」,我們廣大百姓都是「數位化」的受益者,而預報臺更是衛星遙感技術的受益方。您覺得衛星遙感技術和百姓的生活還能夠有怎樣密切的聯繫?

張友權:福建省是「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率先實踐的起點。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創造性地作出建設「數字福建」戰略決策,開啟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經過17年多的耕耘,「數字福建」已深刻融入到福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有力推動福建的經濟社會發展。

在「數字福建」戰略的引領下,我省建成了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的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就技術層面而言,主要是依託衛星遙感、衛星通信、浮標、潮位站、無人機等技術,實現對臺灣海峽及其毗鄰海域海洋環境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數據傳輸與業務服務。

衛星遙感與通訊融合技術應用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職能部門的業務能力,也實實在在為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得益於「數字中國」的建設成果,我們的日常生活實際上已經融入了大量的衛星應用的元素。例如,在出行前,我們習慣看看天氣雲圖;在海上作業時,漁民主要通過衛星與家人、朋友聯繫;在購買海鮮時,我們會關注產魚區是否有赤潮現象。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暫不一一列舉。在不久的將來,衛星應用技術將會變得更為便捷、更為精確、更為實用,切切實實地增加老百姓的獲得感。

主持人:今天要特別感謝張副臺長做客我們的演播室。讓我們了解到原來我們每天看的短短兩分鐘的海洋預報節目背後有這麼多的技術數據,有這麼大的學問在裡面。謝謝您!

張友權:謝謝大家!

主持人:好。也要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這期的節目就到這裡了。再會!

(蘭志飛 鄭窈 實習生 林韋臻)

 

點此進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專題

「解讀數字福建」系列訪談:

蔡榮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 讓辦事像網購一樣便捷

陳明平:榕基軟體25年創新發展 服務數字中國建設

李淵明:倡導數字領域標準化 提升文檔數據安全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雷連鳴:推進「數字永泰」建設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熊立:用數字教育改變教學方式 助力下一代成長成才

勵民:在全球競爭中全力打造中國強「芯」

吳永忠:產城融合發展 將濱海新城打造成為「智慧新城」

柴勇:福建「單一窗口」讓數據跑路代替企業跑腿

鄭為太:房屋 「智能身份證」讓市民生活更智能化

陳永莊:「超改電」開啟數字時代「心藍天」

楊邦:發展大數據產業讓智慧濱海新城更有競爭力

(責編:吳舟、張子劍)

相關焦點

  • 小衛星有大作為!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
    有關專家認為,福建要發揮好自身優勢,加快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推動數字福建建設從陸上向海上、海外拓展,為「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作出更大貢獻。衛星產業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發展,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初步形成地面設備與用戶終端製造、衛星應用系統集成及空間信息綜合服務產業鏈。產業鏈涵蓋基礎研究、基礎建設、核心器件、終端產品與運營服務五大類。
  • 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 小衛星有大作為
    有關專家認為,福建要發揮好自身優勢,加快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推動數字福建建設從陸上向海上、海外拓展,為「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作出更大貢獻。衛星產業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發展,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初步形成地面設備與用戶終端製造、衛星應用系統集成及空間信息綜合服務產業鏈。產業鏈涵蓋基礎研究、基礎建設、核心器件、終端產品與運營服務五大類。
  • 福建衛星應用產業初具規模 小衛星有大作為
    有關專家認為,福建要發揮好自身優勢,加快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推動數字福建建設從陸上向海上、海外拓展,為「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作出更大貢獻。衛星產業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發展,福建省衛星應用產業初步形成地面設備與用戶終端製造、衛星應用系統集成及空間信息綜合服務產業鏈。產業鏈涵蓋基礎研究、基礎建設、核心器件、終端產品與運營服務五大類。
  • 陳述彭:遙感應用與數字地球
    · 衛星應用平臺的研發,從單一的實驗衛星起步,分期分批發射氣象、資源、海洋系列業務衛星,進一步構建小衛星星座(群),實現「應用衛星與衛星應用」的「天地一體化」的目標。 · 以對地觀測技術系統為依託,與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網絡通訊技術相結合,連結「數字地球」戰略,促進「數字地球」應用的「本土化」,為全球化信息共享作貢獻。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遙感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 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是指衛星地面接收站、用於數據中繼的通訊衛星等遙感接收到地物目標電磁波信息,記錄在膠片或數字磁帶上。從遙感衛星向地面接收站傳輸的空間數據中,除了衛星獲取的圖像數據以外,還包括衛星軌道參數、遙感器等輔助數據。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交流高分衛星和遙感產業「高分」打造「數字...
    通俗來說,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童旭東說,高分專項數據在越來越多行業和區域得到應用,保障了自然資源、災害應急、農林水土、環境監測、氣象預報等重要行業的主體業務應用,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比如數字地球也是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的一種。「高分衛星數據是海洋行業遙感應用的主要數據來源。」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 探討我國高分衛星與遙感產業發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24日消息(記者 王子遙 周靜泊)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是遙感技術的應用。通俗來說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師童旭東表示,高分專項數據如今已在越來越多行業和區域得到應用,保障了自然資源、災害應急、農林水土、環境監測、氣象預報等重要行業的主體業務應用,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比如數字地球也是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的一種。專家們普遍認為,航天技術要服務於應用。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交流高分衛星和遙感產業「高分」打造「數字地球」
    通俗來說,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圍繞高分衛星和遙感產業,11月24日下午,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邀請了10多名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科技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應用總師代表、優勢行業應用代表、優勢區域應用代表、骨幹企業代表齊聚於在海口舉辦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交流高分專項取得的創新成果、應用成效。
  • 國家海洋衛星山東數據應用中心落戶煙臺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建設,山東數據應用中心高標準完成實驗室改造、硬體採購和海洋遙感數據處理軟體開發等工作,完全具備遙感應用基礎條件。中心啟用後,將充分運用海洋衛星遙感技術,通過大面積、實時、同步、連續而密集的海洋要素觀測,為評估海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獲取多種海洋環境信息和基本數據,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和山東海洋強省建設。
  • 航天宏圖王宇翔:希望持續深化遙感、AI、數字孿生等技術融合
    據介紹,航天宏圖成立於2008年,主要業務是在國內遙感應用領域和北鬥衛星系統開發,研發並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PIE(Pixel Information Expert)系列產品和核心技術,為政府、企業、高校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提供基礎軟體產品、系統設 計開發和數據分析應用服務等空間信息應用整體解決方案。公司於2019年7月在科創板上市。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就是報效祖國  「簡單說,海洋衛星就是用於海洋要素和目標的探測而設計發射的一種人造地球衛星,可以為海洋生物的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汙染監測與防治、海岸帶資源開發、海洋科學研究及海洋安全等領域提供服務。」潘德爐說。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國家氣象中心針對我國責任海區建立了10公裡×10公裡解析度的精細化海洋氣象網格預報業務,提供洋面風、能見度、海浪等格點化預報產品;基於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的集合預報,發展了海洋氣象中期預報業務;與天津、廣東、上海海洋區域氣象中心合作,建立並運行海面風、海霧、海浪等海洋氣象模式,為海洋氣象要素精細化預報提供重要支撐。
  • 走進銓銓科技|衛星遙感和氣象海洋應用服務商
    江蘇銓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內技術領先的衛星遙感和氣象海洋應用相關軟硬體研發的民營科技企業,先後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軟體企業、
  • 智庫| 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關鍵詞:導航;遙感;融合;GNSS反射;GNSS氣象學導航定位技術與遙感技術是兩種主要的獲取空間信息的技術手段。相比傳統的信息獲取手段,導航和遙感能快速、高效、實時地獲取海量時空信息資源,可為諸多領域提供天地一體化信息服務。導航和遙感是最具應用價值和發展潛力的時空信息採集獲取手段,位置信息和遙感數據是最具泛在性的智能信息服務要素。
  • 遙感衛星應用的想像空間究竟有多大?丨億歐問答
    區別於導航衛星、通信衛星和科研衛星,遙感衛星主要用於資源調查、農業估產、天氣與海況預報、防災減災等方面,世界各國也普遍重視遙感衛星系統及應用服務產業的發展。但與其重要程度相比,目前遙感衛星商業化價值並未大規模顯現。
  • 「天氣預報之父」曾慶存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遙感衛星行業迎突破
    曾慶存的學術貢獻以數值天氣預報為代表。世界氣象組織將數值天氣預報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發展之一,《自然》雜誌則盛讚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數值模擬裝置為地球「做CT」曾慶存院士首創的「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對接國家需求雙輪驅動促發展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承擔著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遙感應用技術推廣與服務任務。遙感應用室黨支部(以下簡稱黨支部)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立足部門業務實際,把優質服務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保障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遙感監測服務的支撐點、排頭兵、頂梁柱作用,以黨建與業務雙輪驅動,推進風雲衛星遙感應用事業高質量發展。
  • 2020年中國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中國遙感衛星行業...
    遙感衛星是一種利用衛星上所裝載的遙感器對地球表面和低層大氣進行光學或電子探測以獲取有關信息的應用衛星,當沿地球同步軌道運行時,它能連續地對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進行遙感。遙感衛星由衛星平臺、遙感器、信息處理設備和信息傳輸設備組成,在農林、海洋、國土、氣象等領域獲得廣泛的應用。
  • 北鬥導航衛星的大氣、海洋和空間監測
    在邊遠臺站和海島,氣象實測數據最先通過北鬥導航系統試驗衛星傳到中心預報服務部門。早在北鬥導航衛星系統建設之初,在中國北鬥第二代導航衛星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的領導下,中國氣象局就開展了基於北鬥MEO試驗衛星的北京上空大氣水汽探測試驗,參與了奧運氣象保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