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總結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年度工作。衛星中心依託海洋衛星地面系統,實時接收處理我國海洋一號C/D衛星、海洋二號A/B/C衛星、中法海洋衛星共6顆衛星數據並形成專題產品。作為牽頭主用戶協調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獲取高分三號衛星數據。通過芬蘭站接收我國海洋衛星提高了數據的時效性,已實現海洋二號B衛星2/3觀測數據的近實時分發。
2020年海洋衛星多星組網觀測能力與數據處理能力得到提高,產品信息不斷豐富,全年共捕捉23次颱風過程,製作颱風遙感監測服務專題圖778幅,及時報送國家、海區、省(區、市)三級海洋預報部門,為汛期颱風預報會商提供了近實時信息保障。「海洋衛星遙感實況」小程序可顯示連續7天內全球任何海域的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等產品,打通了衛星遙感產品公共服務「最後一公裡」,目前用戶超過4萬人。
會議展示了2020年新增的衛星遙感應用產品。包括海洋一號C/D衛星水色掃描儀製作的颱風雲圖產品,可直觀展示颱風雲系的位置與移動路徑;海洋二號B衛星微波掃描輻射計高風速颱風監測專題產品,最高監測風速可達60米/秒;中法海洋衛星微波散射計近海岸風場產品,對近海岸颱風結構進行更細緻的描繪。
衛星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作了關於海洋衛星與防災減災的專題報告,從我國海洋災害、海洋環境監測的痛點出發,展示了多系列海洋衛星在海洋與陸地江河湖海方面的監測能力、我國在軌海洋衛星所生成產品的應用實例。
與會單位代表表示,希望今後衛星中心能夠針對地方用戶的特定觀測需求高效地使用海洋與高分衛星數據,優化數據下載界面與手段,開發更多樣的衛星遙感應用服務產品,不斷提高衛星應用服務產品的時效性與精度。
衛星中心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加強與各單位的交流溝通,挖掘海洋衛星數據使用潛能,研發更多樣的衛星應用產品;不斷強化陸海統籌,發揮陸海衛星資源聯合觀測優勢;為用戶提供更加及時、精準的服務,不斷提升服務時效,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技術支撐。【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蘭友國】
【來源:福建省自然資源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