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2021-01-09 瀟湘晨報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總結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年度工作。衛星中心依託海洋衛星地面系統,實時接收處理我國海洋一號C/D衛星、海洋二號A/B/C衛星、中法海洋衛星共6顆衛星數據並形成專題產品。作為牽頭主用戶協調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獲取高分三號衛星數據。通過芬蘭站接收我國海洋衛星提高了數據的時效性,已實現海洋二號B衛星2/3觀測數據的近實時分發。

2020年海洋衛星多星組網觀測能力與數據處理能力得到提高,產品信息不斷豐富,全年共捕捉23次颱風過程,製作颱風遙感監測服務專題圖778幅,及時報送國家、海區、省(區、市)三級海洋預報部門,為汛期颱風預報會商提供了近實時信息保障。「海洋衛星遙感實況」小程序可顯示連續7天內全球任何海域的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等產品,打通了衛星遙感產品公共服務「最後一公裡」,目前用戶超過4萬人。

會議展示了2020年新增的衛星遙感應用產品。包括海洋一號C/D衛星水色掃描儀製作的颱風雲圖產品,可直觀展示颱風雲系的位置與移動路徑;海洋二號B衛星微波掃描輻射計高風速颱風監測專題產品,最高監測風速可達60米/秒;中法海洋衛星微波散射計近海岸風場產品,對近海岸颱風結構進行更細緻的描繪。

衛星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作了關於海洋衛星與防災減災的專題報告,從我國海洋災害、海洋環境監測的痛點出發,展示了多系列海洋衛星在海洋與陸地江河湖海方面的監測能力、我國在軌海洋衛星所生成產品的應用實例。

與會單位代表表示,希望今後衛星中心能夠針對地方用戶的特定觀測需求高效地使用海洋與高分衛星數據,優化數據下載界面與手段,開發更多樣的衛星遙感應用服務產品,不斷提高衛星應用服務產品的時效性與精度。

衛星中心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加強與各單位的交流溝通,挖掘海洋衛星數據使用潛能,研發更多樣的衛星應用產品;不斷強化陸海統籌,發揮陸海衛星資源聯合觀測優勢;為用戶提供更加及時、精準的服務,不斷提升服務時效,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技術支撐。【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蘭友國】

【來源:福建省自然資源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衛星: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風雲氣象衛星時刻密切關注其動向,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大的天基信息支持。同時,中央氣象臺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氣象衛星雲圖和相關數據,為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蹤防範「利奇馬」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經過多年努力,織就一張對地觀測的衛星天網,不僅大幅提高了自身防災減災能力,而且通過相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 中國衛星:織就對地觀測天網 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中國衛星:織就對地觀測天網 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原標題: 風雲氣象衛星時刻密切關注其動向,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大的天基信息支持。同時,中央氣象臺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氣象衛星雲圖和相關數據,為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蹤防範「利奇馬」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經過多年努力,織就一張對地觀測的衛星天網,不僅大幅提高了自身防災減災能力,而且通過相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中國衛星為國際防災減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卓越貢獻。
  • 海洋衛星:監測預警的一把利器
    海洋一號C衛星南極埃默裡冰架遙感影像圖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眾所周知,要實現防災減災救災,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預警監測。
  • 自然資源部:充分發揮海洋衛星優勢 密切監測南方汛期汛情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總臺央視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充分發揮海洋水色衛星針對水體設計、水體特徵及水色信息識別和提取更精準,並且載荷的掃描幅寬大、覆蓋周期短、獲取時效快以及高分三號衛星合成孔徑雷達不受雲雨影響的優勢,一方面安排海洋一號C衛星密切監測,另一方面安排正在在軌測試的海洋一號D衛星加入汛期監測任務中,同時作為高分三號衛星的主用戶單位
  • 浙江:打造全國領先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
    今天上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和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與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在杭州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打造全國領先的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建立衛星海洋遙感數據的服務示範區域分中心,推進「智慧海洋」工程試點省建設,提升浙江省海洋發展戰略和規劃研究水平。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今年南方嚴峻的汛情牽動著黨和各級政府的心,氣象部門作為防汛的重要科技力量,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全力以赴投入汛期服務和抗洪減災工作。氣象衛星作為自然災害監測的科技利器,如何充分發揮它的功效,這是衛星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擔當。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對接國家需求雙輪驅動促發展
    遙感應用室黨支部(以下簡稱黨支部)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立足部門業務實際,把優質服務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保障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遙感監測服務的支撐點、排頭兵、頂梁柱作用,以黨建與業務雙輪驅動,推進風雲衛星遙感應用事業高質量發展。
  • 海洋一號C衛星在軌運行2年來應用效果明顯
    利用HY-1C衛星CZI數據密切跟蹤黃東海滸苔綠潮發展態勢,研發了基於衛星遙感技術的滸苔馬尾藻識別算法,為黃東海滸苔綠潮聯防聯控試驗順利開展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和決策信息。渤海海冰監測。業務化應用於2018/2019、2019/2020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冰冰情監測,特別是精細化的海冰監測,相關的海冰監測影像及遙感信息產品也已服務於海冰冰情預報及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生態環境監測。
  • 看海洋一號C衛星的「神通廣大」
    劉建強介紹,在2018~2020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精細化海冰監測中,海洋一號C衛星獲取的海冰監測影像、遙感信息產品為相關部門做好海冰預報、防災減災等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撐。  在海洋環境監測方面,海洋一號C衛星對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發生的赤潮災害、溢油事件開展了多次監測,獲取了赤潮和溢油的位置、影響範圍等重要信息。
  • 風雲衛星國際用戶應急保障管理辦法出臺 規範應急保障機制管理 促進防災減災國際服務
    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通訊員龐晶 鹹迪報導9月7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進一步規範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的管理,加強對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需求的支持,《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運行管理辦法
  • 北鬥導航衛星的大氣、海洋和空間監測
    北鬥導航衛星的廣泛應用推進著我國氣象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對我國氣象的基礎觀測業務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從定性走向定量,從陸地走向海洋,從二維探測走向三維立體探測。    北鬥導航衛星在氣象領域的應用有兩個方面:    1.
  • 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郭超凱 楊成)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7日消息,中國將在2020、2021年分別發射2顆海洋衛星,合計4顆。中國海洋系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 我國海洋衛星家族更大更強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我國今明兩年將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明年將發射2顆;目前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  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 蔣興偉院士: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4顆海洋衛星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海洋一號C衛星「馳援」青島小珠山火情監測
    本報訊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顆海洋水色業務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不僅能撥雲瞰海,在陸地林火監測中同樣能大顯身手。4月23日14時許,山東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發生一起山林火情。火情發生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迅速啟動應急監測,調用海洋一號C衛星密切監測火情形勢,並及時將火情信息發送給應急管理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及山東省和青島市相關應急指揮部門,為科學滅火提供決策支撐。據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該中心利用海洋一號C衛星21日、24日提供的影像數據,監測到火點位置和火場覆蓋範圍,並製作出遙感專題圖。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 助力全球防災減災
    陸風介紹說,其中有3顆極軌系列衛星在軌運行,它們每天上午和下午對全球進行觀測,此外有5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對以中國為中心的1/3個地球的中低緯進行持續觀測。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在天氣預報、防災減災和應急氣象保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風雲氣象衛星投入產出比達1︰40 ,是中國民用遙感衛星中應用範圍最廣、效益發揮最好的衛星。
  • 促「晉」發展 守護平安——山西防災減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紀實
    今年以來,山西省氣象局精心謀劃、超前布局,立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山西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防災減災氣象保障服務做精做實做細,以實際行動踐行「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初心與使命。守護生命安全,服務更精更細今年汛期,山西大部地區降水偏多。
  • 西安航天科技助力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組建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承擔研製的數傳分系統,在衛星與地面之間搭建了一條信息傳輸通道,能夠將衛星獲取全球海洋水色、水溫等重要數據傳回地面。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四顆衛星,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的海洋業務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