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星:織就對地觀測天網 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2020-12-07 央視網

中國衛星:織就對地觀測天網 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原標題:

  終於送走了「史上最熱的夏天」,但悶熱高溼的天氣在很多地方依然不肯謝幕。這警示人們,全球氣候變暖及其造成的危害不是不確定的未來,而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在一些地區遭受悶熱高溼困擾的時候,中國東部沿海遭遇超強颱風「利奇馬」的襲擊。風雲氣象衛星時刻密切關注其動向,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大的天基信息支持。同時,中央氣象臺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氣象衛星雲圖和相關數據,為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蹤防範「利奇馬」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經過多年努力,織就一張對地觀測的衛星天網,不僅大幅提高了自身防災減災能力,而且通過相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中國衛星為國際防災減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卓越貢獻。7月中旬,應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組織緊急事務官的數據請求,中國調動高分一號、二號、三號等遙感衛星對印度洪澇災害區域進行多次成像工作,同時安排專人查詢歷史存檔數據,及時將相關數據提供給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為印度洪災監測提供空間技術支持,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觀災情 高分衛星明察秋毫
 
  在抗擊印度洪災中大顯身手的高分衛星是中國對地觀測的核心太空力量,也是投入國際救援的主要衛星系列,這是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積近10年之功,著力打造的星座系統。
 
  高分專項工程即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工程,是中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2010年,該專項被批准啟動實施。2013年4月,高分一號首發星成功發射並精準入軌,該星突破了多光譜與寬覆蓋相結合的光學遙感等多項關鍵技術,在解析度和幅寬的綜合指標上達到了當時國內外民用光學遙感衛星的領先水平。它的發射也拉開了中國高分衛星星座建設的序幕。2018年7月底,高分十一號衛星發射入軌。2019年3月,高分五號和六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國基本建成了由高空間解析度光學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光譜解析度成像衛星等功能各異的業務衛星組成的星座系統。根據規劃,2019年底,中國將再發射一顆高分衛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統的建設任務,然後把高分專項的工作重點轉向應用體系建設方面。
 
  作為中國著力打造的一項重要空間基礎設施,高分衛星不僅服務中國自身,而且向世界各國開放數據,助力國際防災減災事業。2015年1月,斯裡蘭卡遭遇洪災,有關方面啟動應急機制,編制高分一號衛星觀測計劃,及時對斯裡蘭卡受災地區進行成像,為救災工作提供支撐。2016年4月,厄瓜多連續發生強烈地震。中方應厄方請求,緊急調動高分二號衛星對受災地區進行觀測,並向其提供了大批影像圖。
 
  追颱風 風雲衛星見微知著
 
  極端天氣造成的氣象災害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威脅,中國地形地貌複雜多樣,飽受各類氣象災害之苦。為了提高氣象預報能力,中國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建設先進的氣象衛星星座系統。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就啟動了極軌氣象衛星項目,被命名為「風雲」。
 
  1988年9月,風雲一號A星發射升空,中國正式開始了「風雲」建設。雖然歷經曲折,中國科學家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實現了風雲一號C星、D星,風雲二號諸星發射入軌和運行服役。2008年5月,「風雲」升級到「三號」,之後實現了4顆星組網運行,顯著提高效率,天氣預報更新時間大幅縮短。
 
  2016年12月,中國風雲四號A星發射,性能指標成倍提升,其中,觀測效率比「前輩」提升了20倍,觀測數據量增加160倍。不僅如此,該星首次實現成像觀測和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兼備,使中國氣象衛星技術大步跨到世界最前沿。
 
  根據計劃,到2025年前,中國將發射3顆高軌、6顆低軌風雲衛星。之後,風雲五號及測雲專用星等將列入發展日程。中國「風雲」系統將逐步完備。
 
  風雲衛星屬於中國,但服務世界,造福於各國防災減災事業。今年4月,風雲衛星監測到熱帶氣旋「肯尼斯」在西南印度洋生成並預計到其登陸具體時間和位置,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向莫三比克氣象局通報了衛星監測情況,提供了風雲衛星監測產品,並建議莫方使用風雲衛星天氣應用平臺,協助莫方做好各項監測預警服務工作,為該國防災減災提供了氣象技術支持。近年來,中國在全球檯風監測預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肯尼斯」之外,還有橫掃菲律賓呂宋島的超強颱風「山竹」、 登陸日本宮古島的超強颱風「瑪麗亞」等。
 
  去年4月,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發布。這意味著,一旦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沙塵暴等災害,FY_ESM用戶國家可第一時間獲得風雲衛星高頻次雲圖及相關定量產品。今年3月到4月,伊朗罕見暴雨引發嚴重洪水,中國氣象局就針對天氣系統及洪水情況,第一時間為其提供風雲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分析產品。目前,共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風雲衛星數據,約20個國家通過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實時接收風雲衛星數據,約30個國家建成風雲衛星數據接收站,20多個國家註冊成為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用戶。同時,中國還接受請求,將風雲二號H星定點位置西移,以更好服務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
 
  施救援 北鬥衛星獨具優勢
 
  2018年9月20日,第37、38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顆衛星上首次搭載了自主研製的國際搜救、全球短報文、等離子體及表面充電風監測儀3個增量載荷,這標誌著中國成為地面設備提供國後,正式成為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空間設備提供國。
 
  國際搜救衛星組織成立於1979年,是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推行的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於1985年成為該組織用戶單位。從用戶變為地面設備和空間設備提供國,折射出中國在救援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隨著北鬥建設的推進,中國救援能力繼續得到提升。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的信息,北鬥三號衛星繼續搭載上述裝備,組成更完備的搜救系統。
 
  與美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系統相比,中國北鬥具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短報文」功能。所謂的短報文,是指衛星定位終端和北鬥衛星或北鬥地面服務站之間能夠直接通過衛星信號進行雙向的信息傳遞。這一獨特功能在搜救行動中極其重要。對於遇險者來說,無法知曉自己的求救信號是否成功發出,是否有人員正在著手營救。通過北鬥衛星短報文功能,救援人員在收到求救信息後,可以向遇險人員發送反饋信息,告知其報警信息已收到,以此增強遇險人員獲救信心,提升救援成功率。
 
  2018年12月27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布會上宣布,北鬥三號系統從即日起面向全球提供服務。這意味著「北鬥」日益增強的救援能力從亞太邁向全球,廣泛造福國際社會。(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張保淑)

相關焦點

  • 中國衛星:助力國際防災減災
    在一些地區遭受悶熱高溼困擾的時候,中國東部沿海遭遇超強颱風「利奇馬」的襲擊。風雲氣象衛星時刻密切關注其動向,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大的天基信息支持。同時,中央氣象臺向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氣象衛星雲圖和相關數據,為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跟蹤防範「利奇馬」提供了便利條件。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 助力全球防災減災
    陸風介紹說,其中有3顆極軌系列衛星在軌運行,它們每天上午和下午對全球進行觀測,此外有5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對以中國為中心的1/3個地球的中低緯進行持續觀測。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在天氣預報、防災減災和應急氣象保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風雲氣象衛星投入產出比達1︰40 ,是中國民用遙感衛星中應用範圍最廣、效益發揮最好的衛星。
  • 風雲衛星國際用戶應急保障管理辦法出臺 規範應急保障機制管理 促進防災減災國際服務
    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通訊員龐晶 鹹迪報導9月7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進一步規範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的管理,加強對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需求的支持,《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運行管理辦法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裡的「中國貢獻」
    與此同時,中國氣象局積極推動氣象事業走出國門,在構建合作機制和平臺、推動國際氣象防災減災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架起中蒙高空氣象資料共享橋梁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通訊員 王盈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探空站稀疏地分布著。在這裡,高空資料顯得尤為珍貴。而探空、測風報告以及高空探測基數據資料的獲取,對於天氣形勢分析及預報具有重要價值。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  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雷達專業研究所,23所矢志以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氣象產業做大做強。
  • 【氣象科普】「從零到一」的跨越 我們的氣象,我們的衛星
    目前我國已累計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有8顆氣象衛星仍在太空中堅守各自的使命,織就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監測「天網」,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外續寫著中國氣象事業的偉大篇章。
  • 國家林草局與中國鐵塔合作利用通信塔等資源防災減災
    來源:新浪財經從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獲悉,在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當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簡稱「國家林草局」)與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鐵塔」)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森林草原防火監控、病蟲害監測、沙塵暴預測預報監測、林草資源監控及應急通信保障等方面展開合作
  • 浙江:打造全國領先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
    今天上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和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與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在杭州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打造全國領先的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建立衛星海洋遙感數據的服務示範區域分中心,推進「智慧海洋」工程試點省建設,提升浙江省海洋發展戰略和規劃研究水平。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線講述】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雷達專業研究所,23所矢志以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氣象產業做大做強。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 中國氣象科技與世界共風雨
    3月11日,中國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D星和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H星均監測到「伊代」,並在北京世界氣象中心網站上發布了相關數據。3月12日開始,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連續4天發布《衛星監測全球災害與環境事件專報》和《「一帶一路」衛星遙感服務專報》,發布了「伊代」的路徑、移速和強度監測情況,為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威等非洲多國抗擊「伊代」,開展防災減災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 剛剛發射成功 我國海洋觀測衛星網絡又添「新兵」
    衛星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可以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衛星搭載的AIS艦船自動識別系統具備全球船舶識別的能力,DCS分系統可以接收、存貯和轉發海域中的浮標測量數據,有效提高數據精度。
  • ...北鬥+防災減災」應用趨於成熟 湖南舉行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
    12月17日,在長沙舉行的湖南省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產需對接會(第二場)上,省工信廳、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應急廳、省交通運輸廳、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與湖南北鬥微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湖南聯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北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現場對接,推動北鬥安全監測預警技術裝備應用,助力防災減災
  • 高分八號衛星發射 為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光學遙感衛星
    高分三四五六七號尚未發射,高分八號衛星發射成功。2015年6月26日14時22分,高分八號衛星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高分八號衛星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光學遙感衛星,主要應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等提供信息保障。
  • 揭秘環境減災二號衛星:農作物生長狀態可盡收眼底
    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工作示意圖(航天科技五院供圖)9月27日,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其中,每顆衛星上各搭載一臺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研製的光學載荷,每臺光學載荷均由4臺16米多光譜相機組成,用於對生態環境和災害進行大範圍、全天候動態監測,對災情進行快速評估,為緊急救援、災後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 首屆中國航天大會——衛星應用與國際合作論壇舉行
    中國氣象報訊 4月24日至25日,首屆中國航天大會——衛星應用與國際合作論壇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論壇以「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共商衛星應用服務發展,加強合作交流,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空間信息保障。  高分專項是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也是此次論壇的重點內容之一。
  • 2019全國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什麼
    >  2019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日期: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 (己亥年(豬年)四月初八,距離2019年全國防災減災日還有4天。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 【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地震時如何自救?
    【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地震時如何自救?5月9日至15日為2020年防災減災宣傳周。防災減災日設立目的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俯瞰風雲,造福人類
    到今天,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還建立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以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並能以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製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供颱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服務世界各國的防災減災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