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科技與世界共風雨

2020-11-29 人民網

  中國風雲衛星拍攝的颱風「蘇拉」和「達維」雲圖(2012年)。

  中國風雲衛星漫畫。

  北京時間3月29日,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官方網站上發布的衛星雲圖。

  近期,全球範圍內最嚴重的氣象災害當屬熱帶氣旋「伊代」。3月9日,該熱帶氣旋在非洲莫三比克海峽生成,之後迅速加強到超強颱風級。3月11日,中國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D星和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H星均監測到「伊代」,並在北京世界氣象中心網站上發布了相關數據。3月12日開始,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連續4天發布《衛星監測全球災害與環境事件專報》和《「一帶一路」衛星遙感服務專報》,發布了「伊代」的路徑、移速和強度監測情況,為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威等非洲多國抗擊「伊代」,開展防災減災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助力抗擊「伊代」是以風雲衛星為代表的中國氣象科技服務全球的最新案例。近年來,隨著氣象科技實力的不斷進步,中國不僅全面升級了自身的天氣預報軟硬體系統,大幅提高預報的精準度,而且日益成為國際氣象公共服務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獲認世界氣象中心創造歷史

  2017年5月12日,中國氣象領域迎來歷史性時刻:具有140多年歷史的世界氣象組織在其執行理事會會議上正式認定中國氣象局為全球核心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機構即世界氣象中心,中國由此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唯一擁有此類中心的國家,這標誌著中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要求,中國氣象局作為世界氣象中心需要為世界各國開展實時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提供穩定、豐富、高質量的無縫隙天氣氣候業務分析、預報、預測指導產品,並牽頭開展國際氣象預報技術培訓、技術交流等活動。

  2018年1月16日,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此後不到5個月,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通過審定,正式上線運行。該網站上載了中國業務天氣模式相關氣象預報產品,對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和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C星產品進行了重點展示,並實現中國中央氣象臺全球地面、高空觀測分析產品的在線分享。筆者嘗試登錄了該網站,看到其全英文界面的中央偏上是不斷變換的彩色圖片,呈現以世界標準時間發布的各類氣象預報信息,既有全球的衛星雲圖預報,又有標記各種色彩和數值的全球各地溫度、大氣壓等的預報信息。中部偏下則是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各類具體產品。網站右側上方標記「Satellites」(衛星)點開後,通過選擇即可看到風雲四號A星和風雲三號C星拍攝的衛星雲圖,既有聚焦亞洲的,也有呈現全球的。

  肆虐東非的熱帶氣旋「伊代」是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和其門戶網站上線後國際社會面臨的一次重大氣象災害。中國依託多年努力打造的風雲衛星及天氣分析系統為應對此次災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受到了世界各國的讚譽。

  貢獻無縫隙地球系統預報

  3月26日至29日,中國氣象局攜手世界氣象組織在北京主辦了國際氣象合作與交流的一次重要會議——首屆世界氣象中心研討會。研討會匯聚了世界氣象組織的9個世界氣象中心、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以及世界氣象組織基本系統委員會、大氣科學委員會的共60多名代表和專家。作為世界氣象組織的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中國氣象局不僅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參與者、主辦者,而且在促進國際氣象合作交流和增強全球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首屆世界氣象中心研討會中國首席代表王建捷表示,本次世界氣象中心研討會主要是在世界氣象組織的框架下一起構建一個長期的、覆蓋全球的「無縫隙的地球系統預報」。對此,她進一步解釋說,所謂「無縫隙」大體上包含3個方面:一是在時間上,提供從臨近預報到長期預報的全面服務;二是在空間上,氣象信息要實現全球覆蓋,不能有盲點;三是在預報要素上,不僅包括天氣自身,而且還要準確預報天氣對相關領域產生的影響,比如,某種天氣可能產生什麼樣的災害及次生災害等。

  實現「無縫隙的地球系統預報」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面臨諸多困難,而國際氣象服務的信息龐雜、信息噪音幹擾過大是其中之一。在研討會上,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處一位官員闡釋了這方面的困難。他說,由於提供的氣象信息有相當比例沒有進行深度加工,預報員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從龐雜的信息中提取出最有用的內容,這非常困難,尤其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氣象工作人員來說。對此,王建捷表示,中國將憑藉在氣象數據深加工方面的能力和優勢助力國際社會解決這一難題。中國氣象局已經研發出現代化人機互動氣象信息處理和天氣預報製作系統,並在一些國家得到了應用和推廣,提高了氣象信息處理效率,顯示出優異的性能。未來,中國將繼續致力於對氣象數據的深度加工,與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定製化的產品,提供更好、更準確的氣象信息服務。

  世界經濟論壇2019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天氣、氣候和水相關的事件仍是全球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基本系統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就此指出,各世界氣象中心之間要建立更高效的協調機制,開展示範項目,加強科研與業務的結合,推進「無縫隙全球資料處理與預報系統」的實施,為防災減災、全球氣象能力建設、人道主義救援等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助力構建氣象命運共同體

  中國是世界上飽受氣象災害之苦的國家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套高效的氣象預報系統。1977年11月,代號為「七一一」的氣象衛星工程被確定下來,決定研製發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並將其命名為風雲一號,中國「風雲」正式啟動。歷經半個世紀風雨,中國一共成功發射了16顆風雲氣象衛星,形成了目前在軌運行8顆衛星的全球氣象衛星星座系統,不僅服務於自身,而且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個用戶提供風雲氣象衛星的資料和產品。風雲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下的值班衛星,在國際氣象災害預警和應急救援方案形成和實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服務國際社會方面,這些年,中國氣象部門在國家南南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減輕災害風險的能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例如,中國從硬體、軟體方面對非洲國家提供了大規模氣象援助,幫助其較大幅度提高了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為了更好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採取措施,調整風雲氣象衛星在軌業務布局,使風雲二號衛星向西漂移,更好地實現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覆蓋。另外,中國有關方面建立了應急保障機制,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衛星資料用戶的應急保障機制。當這些國家受到嚴重自然災害的時候,根據需要,我們進行加密觀測,向這些國家提供服務。劉雅鳴表示,下一步,中國氣象局要大力發展全球氣象業務,要提高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要港口、重要航線等提供氣象服務。同時,要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向公眾提供全球任意地點、任意時間、智能化的、針對性的智慧氣象服務。

  目前,中國已經織就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氣象衛星「天網」。根據計劃,在2025年前,中國還將發射3顆高軌、6顆低軌風雲衛星,屆時,中國氣象科技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將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氣象產品和服務。

(責編:白宇、孫競)

相關焦點

  • 風雨與共!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1996年,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籤署氣象科技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雙方的合作機制,每兩年輪流舉行一次高層會議。2001年,雙方籤署《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進一步完善了合作機制,確定了主要合作領域。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 助力全球防災減災
    風雲四號A星對地觀測示意圖 新華社發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首批地球雲圖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網站)如果有機會從太空回眸地球,相信每個人都會驚嘆於宇宙之浩渺,而心中油然而生對地球家園的深深眷戀。這共通的情感或許就是社交軟體微信把地球圖片設定為開機畫面的原因吧。
  • 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
    在今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WMC)。
  • > 中國與世界氣象組織
    截至2019年,中國氣象局承辦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區域培訓中心(南京及其北京分部)已為4000餘名國外學員提供了短期氣象預報、衛星應用等領域的國際培訓課程。超百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員獲得中國政府和WMO的本科及研究生氣象聯合獎學金。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8顆風雲衛星在軌運行
    風雲四號A星對地觀測示意圖 新華社發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首批地球雲圖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網站)如果有機會從太空回眸地球,相信每個人都會驚嘆於宇宙之浩渺,而心中油然而生對地球家園的深深眷戀。這共通的情感或許就是社交軟體微信把地球圖片設定為開機畫面的原因吧。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榮光與責任
    一年前,2017年5月17日,在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這是一次巨大的鼓舞,標誌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歷經一年的準備,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實現業務運行,開始體現我國在世界氣象業務組織、技術交流等方面的骨幹和牽頭作用,進一步彰顯了我國在世界氣象舞臺上的顯示度、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貢獻。
  • 世界氣象組織感謝中國對國際區域氣象合作的貢獻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22日表示,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為國際區域氣象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世界氣象組織對此表示感謝,並期待與中國的進一步合作。正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70次屆會期間,中國氣象局和世界氣象組織22日聯合舉辦「一帶一路」氣象合作會議,介紹《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下稱《意向書》)籤署一年以來的實施成果。會議通過播放「一帶一路」氣象合作宣傳片等方式,介紹了相關合作進展。
  • 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共商推進區域和「一帶一路」氣象合作
    12月22日,《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以下簡稱《意向書》)第四次實施磋商會在線上召開,共商未來合作規劃與具體舉措。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通訊員彭海燕報導  3月24日,世界氣象日活動期間,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對公眾免費開放,全天接待參觀市民近萬人。  圍繞2012年世界氣象日主題「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山東氣象部門面向廣大市民開展了氣象科普知識諮詢、氣象科技服務推廣,公共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等主體活動。紀念活動現場,移動氣象臺、人工增雨火箭發射架等眾多高精尖的氣象儀器、設備走向前臺,與廣大市民見面,附之以氣象科技人員的現場講解,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 秦皇島:氣象海事共商航海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吳麗俠報導 近日,河北省秦皇島市氣象局與市海事局召開航海氣象服務聯合座談會。會議就未來可能的合作方向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達成共識。氣象、海事兩部門將在應急協作、信息共享、科技研發、設施建設等方面積極展開合作。  據悉,雙方前期在氣象現代化建設、數據共享、科普宣傳、專業培訓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5年開展雙方籤署協議,在海事航標站及燈塔上共建2套自動觀測設備;建設1套海洋實景監測系統,實現與海事部門實景監測、海洋觀測、AIS船舶定位等數據共享。
  • 遼寧:小學生探索氣象奧秘開啟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周恩澤 通訊員董博 馬曉晨攝影報導  「這是什麼儀器?」3月17日的瀋陽市氣象科普館熱鬧非凡,充滿好奇心的參觀者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世界氣象日期間,遼寧氣象部門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  3月17日,在工作人員的組織下,來自瀋陽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少年新聞學院遼寧分院的學生及部分學生家長共同走進了瀋陽市氣象科普館,參與探索氣象奧秘活動。
  • 中國百年氣象站徽標牌匾上蘊何乾坤?
    與這份沉甸甸的「中國百年氣象站」名單一同出爐的,還有433個「百年風雨見證者」的專屬牌匾和證書。  匾額歷史悠久,歷經歲月沉澱與打磨,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自成體系的分支。它在精神上的鼓勵、激勵作用,也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了當代。怎樣在小小的匾額中以小見大?靠的就是上面的文飾、圖案。  那麼,這套「中國百年氣象站」匾額和證書上的「乾坤氣象」,你能解出幾個?
  • 共話融合創新「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天氣網訊 2020年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四川省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隆重召開。論壇旨在共同探討我國航空氣象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性挑戰,推進航空氣象科技創新、應用與服務。
  • 光明日報:中國古代氣象智慧及其書寫
    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互動中,日漸適應了四時交替,陰陽變化;辨明了雨雪晴靄,風雲雷電;見證了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並逐漸探索出氣象變化的一般規律,形成觀天察氣、看雲識天的氣象學識,留下世界上記錄最早、傳承最久、內涵最廣的氣象資料,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獨特文化資源。
  • ——圖說中國與世界氣象組織
    世界氣象組織(WMO)是中國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後最早加入的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1972年2月,中國恢復在WMO的合法席位。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更加活躍地參與國際氣象交流合作,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同時,為國際氣象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無棣:世界氣象日「玩轉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春雨報導 3月19日,山東省無棣縣氣象局聯合無棣縣第三實驗小學共同開展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共慶世界氣象日。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為老師同學們發放了各類氣象科普及防災減災材料,組織觀看氣象宣傳片、氣象應急指揮車等裝備模型,並結合今年世界氣象日「太陽、地球與天氣」的主題開設了一節獨特的氣象大講堂,課上通過有獎知識問答、氣象觀測站紙模拼裝等有趣的形式,為同學們生動講解了太陽活動對地球天氣及氣候的影響、氣象觀測的工作過程、氣象災害和預警信號等知識,幫助同學們認識氣象了解氣象。
  • 氣象與航天部門在京召開星地通公司發展座談會 共推氣象衛星與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葉奕宏 賈靜淅報導8月18日,北京華雲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地通)發展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豔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出席會議。
  • 世界氣象組織 - 氣象科普 -中國天氣網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其前身為國際氣象組織(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IMO),於1873年在維也納成立。是世界各國政府間開展氣象業務和氣象科學合作活動的國際機構。
  • 【走基層】探訪茂名海洋氣象廣播電臺-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 通訊員 賴建明  「今晚22時,颱風『韋森特』中心位於北緯21.2度,東經114.1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風速達到3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55百帕,八級大風範圍半徑約
  • 今天是世界氣象日, 這些氣候與水知識你知道嗎?
    今天是世界氣象日, 這些氣候與水知識你知道嗎?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對於生活所在地的氣候、氣候變暖的影響、氣象科技的發展等,普通人可能並不清楚。安徽省氣象局...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對於生活所在地的氣候、氣候變暖的影響、氣象科技的發展等,普通人可能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