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風雲衛星拍攝的颱風「蘇拉」和「達維」雲圖(2012年)。 |
![]() |
中國風雲衛星漫畫。 |
![]() |
北京時間3月29日,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官方網站上發布的衛星雲圖。 |
近期,全球範圍內最嚴重的氣象災害當屬熱帶氣旋「伊代」。3月9日,該熱帶氣旋在非洲莫三比克海峽生成,之後迅速加強到超強颱風級。3月11日,中國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D星和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H星均監測到「伊代」,並在北京世界氣象中心網站上發布了相關數據。3月12日開始,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連續4天發布《衛星監測全球災害與環境事件專報》和《「一帶一路」衛星遙感服務專報》,發布了「伊代」的路徑、移速和強度監測情況,為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威等非洲多國抗擊「伊代」,開展防災減災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助力抗擊「伊代」是以風雲衛星為代表的中國氣象科技服務全球的最新案例。近年來,隨著氣象科技實力的不斷進步,中國不僅全面升級了自身的天氣預報軟硬體系統,大幅提高預報的精準度,而且日益成為國際氣象公共服務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獲認世界氣象中心創造歷史
2017年5月12日,中國氣象領域迎來歷史性時刻:具有140多年歷史的世界氣象組織在其執行理事會會議上正式認定中國氣象局為全球核心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機構即世界氣象中心,中國由此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唯一擁有此類中心的國家,這標誌著中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要求,中國氣象局作為世界氣象中心需要為世界各國開展實時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提供穩定、豐富、高質量的無縫隙天氣氣候業務分析、預報、預測指導產品,並牽頭開展國際氣象預報技術培訓、技術交流等活動。
2018年1月16日,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此後不到5個月,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站通過審定,正式上線運行。該網站上載了中國業務天氣模式相關氣象預報產品,對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和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C星產品進行了重點展示,並實現中國中央氣象臺全球地面、高空觀測分析產品的在線分享。筆者嘗試登錄了該網站,看到其全英文界面的中央偏上是不斷變換的彩色圖片,呈現以世界標準時間發布的各類氣象預報信息,既有全球的衛星雲圖預報,又有標記各種色彩和數值的全球各地溫度、大氣壓等的預報信息。中部偏下則是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各類具體產品。網站右側上方標記「Satellites」(衛星)點開後,通過選擇即可看到風雲四號A星和風雲三號C星拍攝的衛星雲圖,既有聚焦亞洲的,也有呈現全球的。
肆虐東非的熱帶氣旋「伊代」是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和其門戶網站上線後國際社會面臨的一次重大氣象災害。中國依託多年努力打造的風雲衛星及天氣分析系統為應對此次災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受到了世界各國的讚譽。
貢獻無縫隙地球系統預報
3月26日至29日,中國氣象局攜手世界氣象組織在北京主辦了國際氣象合作與交流的一次重要會議——首屆世界氣象中心研討會。研討會匯聚了世界氣象組織的9個世界氣象中心、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以及世界氣象組織基本系統委員會、大氣科學委員會的共60多名代表和專家。作為世界氣象組織的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中國氣象局不僅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參與者、主辦者,而且在促進國際氣象合作交流和增強全球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首屆世界氣象中心研討會中國首席代表王建捷表示,本次世界氣象中心研討會主要是在世界氣象組織的框架下一起構建一個長期的、覆蓋全球的「無縫隙的地球系統預報」。對此,她進一步解釋說,所謂「無縫隙」大體上包含3個方面:一是在時間上,提供從臨近預報到長期預報的全面服務;二是在空間上,氣象信息要實現全球覆蓋,不能有盲點;三是在預報要素上,不僅包括天氣自身,而且還要準確預報天氣對相關領域產生的影響,比如,某種天氣可能產生什麼樣的災害及次生災害等。
實現「無縫隙的地球系統預報」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面臨諸多困難,而國際氣象服務的信息龐雜、信息噪音幹擾過大是其中之一。在研討會上,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天氣研究計劃處一位官員闡釋了這方面的困難。他說,由於提供的氣象信息有相當比例沒有進行深度加工,預報員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從龐雜的信息中提取出最有用的內容,這非常困難,尤其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氣象工作人員來說。對此,王建捷表示,中國將憑藉在氣象數據深加工方面的能力和優勢助力國際社會解決這一難題。中國氣象局已經研發出現代化人機互動氣象信息處理和天氣預報製作系統,並在一些國家得到了應用和推廣,提高了氣象信息處理效率,顯示出優異的性能。未來,中國將繼續致力於對氣象數據的深度加工,與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定製化的產品,提供更好、更準確的氣象信息服務。
世界經濟論壇2019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天氣、氣候和水相關的事件仍是全球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基本系統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就此指出,各世界氣象中心之間要建立更高效的協調機制,開展示範項目,加強科研與業務的結合,推進「無縫隙全球資料處理與預報系統」的實施,為防災減災、全球氣象能力建設、人道主義救援等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助力構建氣象命運共同體
中國是世界上飽受氣象災害之苦的國家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套高效的氣象預報系統。1977年11月,代號為「七一一」的氣象衛星工程被確定下來,決定研製發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並將其命名為風雲一號,中國「風雲」正式啟動。歷經半個世紀風雨,中國一共成功發射了16顆風雲氣象衛星,形成了目前在軌運行8顆衛星的全球氣象衛星星座系統,不僅服務於自身,而且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個用戶提供風雲氣象衛星的資料和產品。風雲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下的值班衛星,在國際氣象災害預警和應急救援方案形成和實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服務國際社會方面,這些年,中國氣象部門在國家南南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減輕災害風險的能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例如,中國從硬體、軟體方面對非洲國家提供了大規模氣象援助,幫助其較大幅度提高了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為了更好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採取措施,調整風雲氣象衛星在軌業務布局,使風雲二號衛星向西漂移,更好地實現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覆蓋。另外,中國有關方面建立了應急保障機制,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衛星資料用戶的應急保障機制。當這些國家受到嚴重自然災害的時候,根據需要,我們進行加密觀測,向這些國家提供服務。劉雅鳴表示,下一步,中國氣象局要大力發展全球氣象業務,要提高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要港口、重要航線等提供氣象服務。同時,要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向公眾提供全球任意地點、任意時間、智能化的、針對性的智慧氣象服務。
目前,中國已經織就了「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氣象衛星「天網」。根據計劃,在2025年前,中國還將發射3顆高軌、6顆低軌風雲衛星,屆時,中國氣象科技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將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氣象產品和服務。
(責編:白宇、孫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