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5月,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在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期間,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氣象服務、航空氣象及全球氣象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等事宜進行了交流。
1996年,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籤署氣象科技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雙方的合作機制,每兩年輪流舉行一次高層會議。
2001年,雙方籤署《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進一步完善了合作機制,確定了主要合作領域。
隨著合作機制的暢通,內地和香港氣象部門的合作從最初的5個領域擴大到包括氣象探測、氣象通信、氣象數據交換、天氣預報警報、氣象服務、氣候與氣候變化、地區合作、國際組織合作活動等十餘個領域。
2016年,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人員會議在廣州召開。
預報是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加大專家互訪、項目試驗以及業務培訓力度,加強在數值天氣預報、氣候監測預測、環境與氣象服務等方面的人員交流和溝通,提升雙方的預報精細化水平。
香港天文臺積極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示範項目;
2010年,其「小渦旋」暴雨臨近預報系統在上海世博會臨近預報服務中發揮作用,成為雙方合作的典範。
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城市氣象服務水平,2016年,上海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在精細化預報、氣象服務、颱風觀測等方面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推動大城市現代氣象服務和業務發展。
目前,中國氣象局承辦世界氣象中心,區域氣候中心、區域培訓中心等近二十個全球或區域中心,香港天文臺承辦世界氣象組織的天氣信息服務網和災害天氣信息服務網。雙方作為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會員,在國際和區域層面深化協調,加強合力,不斷提升我國氣象事業的國際影響力。
在2014年雙方高層管理人員會議期間,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一行調研香港天文臺。
今年2月,中國氣象局聯合香港天文臺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16次屆會上提出了「提升二區協減輕氣象災害風險能力試點項目」,通過推進風雲氣象衛星資料和產品的共享和應用、氣象設備和技術援助、數值天氣預報、共建共享服務網站等方式,實現對區域氣象災害的聯合監測和預警。
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香港天文臺加強合作,提供區域航空氣象服務。
颱風是影響亞太地區的重大災害,為了加深對颱風結構和變化強度機理的認識,改進颱風模式預報,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和香港天文臺聯合實施「亞太近海颱風強度變化科學試驗」(EXOTICCA)項目,在颱風探測技術研製、颱風外場觀測和近海目標颱風結構和強度變化特徵示範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推薦閱讀其他「氣象與香港」文章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共擔風雨,粵港間的一份氣象牽絆
專訪香港天文臺「掌門人」岑智明
香港天文臺:洋裝穿在身 心是中國心
未來,相信雙方氣象合作
還將譜寫出更加華美的篇章
來源 / 中國氣象報社 記者 / 郝靜 本期編輯 / 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