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粵港澳三方交流更緊密,開展互訪、研討會和培訓課程不計其數。通過深入交流,三方已實現共享實時觀測數據,合作建成閃電定位網絡,分享暑熱壓力測量技術,並就颱風及暴雨等重大天氣過程交換意見,這對三地的業務運作起著積極的作用。而粵港澳共同發展和營運的大珠三角網站亦為區內公眾提供最新的天氣警告、預報和實況觀測,利便旅客和跨境工作及上學的人士。稍後這項服務將擴展至粵港澳大灣區,服務更多民眾。
2017年2月27至3月1日,第31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暨第22屆氣象業務合作會議在香港舉行,來自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的40多位氣象專家聚首香港,共同就三地的氣象研究成果、業務發展和未來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無論作為香港氣象工作者還是一名普通香港市民的視角,我能深切感到改革開放給祖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尤其是內地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不足四百元大幅提升至2017年的接近六萬元。而受惠於內地的經濟發展,同期香港亦有可觀增長。而祖國的大發展,也給香港氣象事業帶來新支撐、新機遇與新挑戰。
對於氣象工作來說,科技發展一日千裡,要追上時代急速轉變的步伐,深入的技術合作必不可少。香港天文臺與深圳氣象局在數值天氣預報技術上的合作便是一個好例子。自2011年起,香港提供專業預報知識和技術,而深圳則提供高運算的電腦資源及設備,運算結果雙方共享,有效運用資源為兩地民眾帶來更優質的氣象服務。2018年,港深更攜手舉辦全球氣象人工智慧挑戰賽,邀請專才利用氣象大數據和深度學習,以改進降雨臨近預報。
回看過去數十年間,內地氣象事業發展蓬勃,氣象服務亦更多元化、現代化,為民眾提供各種各樣優質及新型的服務,在建設氣象設施方面更是相當令人矚目。現今,內地的自動氣象站星羅棋布,多不勝數;天氣雷達已建成有一百七十多座,可無間斷監測惡劣天氣;風雲四號衛星更帶來前所未有的高精度的全局觀測。這些觀測數據對香港以至亞洲區域的氣象服務發展都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針對颱風「天兔」的粵港視頻會商會上,香港天文臺預報員通過視頻系統分析預報意見。
2018年9月13日,為了應對來勢洶洶的颱風「山竹」,中央氣象臺與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舉行歷史首次三地聯合視頻會商。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香港回歸以來,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從數據交換和共建氣象站開始,逐漸發展至高運算電腦和深度學習等高端應用。展望將來,我們將在精細化預報、多災種預警、人工智慧、共享氣象軟體、遙感觀測應用等多方面更緊密地合作。香港與內地氣象部門將聯起手來,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世界提供更多元化、更先進、更優質的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