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香港回歸十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8日 22:43 來源:
來源:中國貿易新聞網
編者按:
從1997年7月1日零時五星紅旗在香港夜空中高高飄揚的那一刻起,一場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的偉大實踐,就在香港這片千餘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十年彈指一揮間,今天,「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香港保持自由法治、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繁榮穩定,香港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香港——這顆祖國南海的明珠不僅風採依然,而且更加璀璨。
十年回歸路,壯志賦華章。香港,曾經締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而今又再度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政治奇蹟。這一奇蹟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香港同胞有能力管理好、治理好香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能力把香港的事情辦好、保持香港繁榮穩定,能夠把「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的現實,並不斷推進「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
在香港回歸十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本版特刊發一組回顧文章,以饗讀者。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10年,「一國兩制」得以實施,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一項創造。
1994年,為籌備特區政府,成立了預備工作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我作為委員,參與了這一歷史進程並作為中央代表團成員,親歷了主權交接的全過程。7月1日白天,傾盆大雨,下午原港督及最後一批英軍在碼頭冒雨舉行了撤退儀式,而晚7時,天空放晴,迎回歸焰火慶典得以按時舉行。
香港回歸的前幾年,港英當局為平穩過渡製造了若干障礙,有法制、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這就為籌委會工作增加了很多麻煩,我當時分在經濟組,主要研究經濟領域的問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香港委員多是有影響的大企業家,而他們出於愛國愛港的真情,置自身企業之利益而不顧,發言時常能聽到「我的企業和這一問題是有利益關係的,但為了香港的順利回歸,我要發表以下意見……」。
香港,98%以上是中國人,他們創造了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經濟發展奇蹟。回歸前(也可以追溯到新中國建立前),就對內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起過特殊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後,更是起到了對外開放窗口和橋梁的作用。中外合資企業的0001號證書,是發給香港與內地的合資企業的;當年我國的現匯貿易的多一半,是通過香港轉口的;至回歸當年,1997年,內地實際利用外資的多一半是由香港的公司引進的;深圳特區內的「小特區」——蛇口工業開發區,是香港招商局集團開發的;內地各省、市、自治區、大型企業都在香港開辦了「窗口公司」,推動了內地的開放、發展;內地公司在海外上市,也是從香港聯交所開始的……
香港主權回歸,依據基本法,必須保持繁榮、穩定,這不只是數百萬香港市民的心願和福祉,也對祖國內地改革開放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早對香港的重要地位有所認識,1987年就在香港設立了代表處,且其人員配置較十餘個外國代表處要強、要多(現職能已涵蓋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回歸期間的首席代表、就是一位曾任副會長的幹部。
在籌委會的經濟組討論中,就有香港回歸後與內地經貿關係如何處理,是否應有別於港英當局統治時期?是否應有別於內地對其他國家、地區?由於當時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已是關貿總協定成員,中央政府尚未「復關」、「入世」,這個話題有醞釀而無定論。回歸之後,中央政府也實現了「入世」。中國貿促會與香港總商會、中華總商會、香港廠商聯合會、香港中華工業總會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在這幾大商會聯合訪問北京時,向國家領導人提出了應作特殊安排的懇請,其後,由兩地政府商定,做出了經濟貿易關係的特殊安排(CEPA),更有力地推動了兩地的互動發展。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10年,是經歷了風雨考驗的。回歸當年就遇到亞洲金融危機、聯繫匯率制受到質疑;「非典」、禽流感;其他社會、經濟方面的挑戰不斷;……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繁榮的香港,她依託日漸強盛的祖國內地,做為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面向亞太、面向全球,這顆東方明珠的璀燦光輝更加耀眼!
(作者系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貿促會特邀顧問、原會長)
全面融入內地愈利香港縱橫
香港回歸前兩年,《財富》雜誌預言「香港已死」;事隔12年,《時代》周刊以封面故事形式,承認自己的姊妹雜誌《財富》當年錯判香港形勢。更直認今日香港比從前更有活力。對於一直把《香港已死》這篇報導放在辦公桌上的特首曾蔭權來說,無疑會因此而感到某種程度的安慰;但在接受《文匯報》專訪時,他雖然對《時代》為香港「平反」感到高興,但也坦言香港不能自滿。正是因為香港的現狀及前景依舊存在著「全球經濟急速一體化所帶來的挑戰、貧富懸殊差距拉大的警號、人口老化所衍生的醫療社福開支壓力、政制發展持續20年的爭拗不休」等諸多問題,所以,對此有著清晰認知的曾蔭權明確表示:「凡此種種都不能輕視,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筆者與香港有特殊淵源
看了《文匯報》的上述報導,特別是對曾蔭權的相關評論和明確表態極為贊同,所以,作為與香港有著特殊聯繫的內地自由撰稿人,筆者不由得感觸良多。由於身體殘疾,所以讀書無多,僅是初中肄業;也是因為缺乏學術背景的緣故,以致筆者的創作努力在內地鮮獲認同。就在萬念俱灰之際,自己的生命歷程卻因為香港回歸的「賜福」而發生了重大轉折;由於也想加入香港回歸的歡慶洪流,所以,將一篇被內地媒體拒絕了10年的一篇題為《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不可阻擋》的拙作寄給了香港《文匯報》,居然首投便獲採用。這一出乎意料的人生體驗不僅使筆者感受到港人的寬闊視野和包容氣度,同時也使自己的創作生涯就此步如了一個足以彰顯自信的新臺階。
正是因為與香港有著這樣一份特殊的淵源,所以,在獲悉曾蔭權特首對未來前景所抱持的樂觀而謹慎的姿態,筆者則不由得聯想起自己於97年7月3日發表在《文匯報》上的一篇題為《高科技產業可再創香港奇蹟》的拙作來。人們知道,香港當時一片繁榮,人們對回歸後的前景更是充滿期待,以致「香港明天會更好」的口號一時間響徹神州大地;儘管象全國人民一樣,筆者也沉浸在香港回歸的喜悅裡,但同時卻從香港經濟結構「空心化」的弊端中而看到了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隱憂。應該講,該文所表達的相關憂慮不僅為隨後爆發的金融危機所驗證,更有意思的是,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於2003年代表香港商界向中央政府提出的重振香港製造業的建議,居然與筆者拙作中諸多的主張不謀而合。如今,由於筆者又從香港經濟的繁榮表象中看到某種值得關注的欠缺,加上李嘉誠先生日前就港人炒股問題發出了「勿貪短利」的警示,以及他「還要求港人想一想,自己有什麼可以與人競爭」,特別是強烈體察到曾蔭權特首所明確傳遞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施政理念,從而愈發堅定了筆者重複97年創作成果的信念。
香港須正視機遇與挑戰
那麼,筆者對香港經濟的前景存在哪些擔憂呢?這種擔憂是否又象上篇拙作那樣,既被最終結果所驗證(其實真的不想被驗證),同時又能與李先生和曾特首的銳利見解相一致呢?坦率而言,儘管曾經遭受過金融風暴的劇烈衝擊,儘管目前的經濟運行依然存在著不確定因素,但很多港人卻仍舊對香港的現狀及未來的定位秉持著抱殘守缺和自以為是的認知缺陷。任何對「積極不幹預政策」表達質疑的聲音便迅即遭遇強力反制的現象,無不強烈凸顯出一些港人對過往成功經驗的盲目信守;至於諸多有識之士曾經發出的「內地的迅猛發展會令香港日漸邊緣化」的擔憂,則更會因為香港目前所佔據的暫時優勢而令一些港人對此警告抱持不以為然的不屑姿態。正如相關評論所曾深刻指出的:原本具有發展優勢的香港「如缺乏危機感而自覺良好,則將後患無窮」。
其實,有關香港可能面臨「邊緣化」的問題,並不僅僅緣於特首曾蔭權先生於今年年初所發表的一番警示性言論,甚至也不僅僅緣於粵港聯席會議於前不久發表的「廣東產業結構轉型為香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所提出的預警,而是正在趨向實現的現實。正如媒體所曾報導的那樣,由於沒有加入連接被稱為「黃金走廊」的泛亞鐵路網,因此,香港很有可能被排除在全國以致國際鐵路的「大動脈」之外;在廣東學者看來,如果廣東能籍計劃於2015年建成的泛亞鐵路來打造以廣州為樞紐的泛亞交通網絡,廣東與東南亞的貿易活動將無須再通過香港中轉。正因為香港作為中國內地通往世界的橋梁作用正在迅速衰減,因而,包括筆者在內的諸多學者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萌生這樣的擔憂:儘管香港經濟早已從金融風暴的打擊下復甦過來,並且在繼續呈現著令人鼓舞的強勁增長,但如果不能對已露端倪的隱憂儘早作出應對,則仍有可能再度遭遇險灘。
香港增長動力不止緣於自身
回首自回歸以來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然後再仔細推敲諸多權威人士在有關探討香港「邊緣化」問題的大作中就香港經濟的歷史、現狀及前景等關乎香港未來地位的重大問題所做的點評和展望,筆者強烈感到,自己當年對潛隱於香港經濟結構當中的深層次弊端所表達的深刻擔憂至今也未能贏得學術精英的應有重視;或者換句話說,曾經對香港有可能被「邊緣化」的前景感到擔憂的學術精英如果仍舊不能對催生香港奇蹟的動因和其面臨困擾的根源獲致清晰而準確的體認,有趨向現實的被「邊緣化」趨勢則真有得到固化的潛在可能,儘管這種討論目前已偃旗息鼓。
坦率地說,催生香港奇蹟的動因是多方面的,自由的經濟制度、完善的法制環境以及「積極不幹預」的政府定位僅僅是一部分因素而已;諸多論者動輒誇耀這些積極因素在香港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享有的極端重要性,恐怕有不全面之嫌。就象人們所知道的那樣,韓國推行了一條與香港完全相反的經濟發展之路,但其也同樣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經濟成就;事實上,香港經濟自97年以來所遭遇的諸多困擾也是在上述優勢得以繼續保有的情況下發生的。所有這些事實表明,在世界競爭力排行榜中一直享有高排位榮譽的香港經濟之所以會在過去數年持續呈現令人心悸的劇烈起落,顯然是由於作為其另一增長動因的大陸因素業已發生深刻變化的緣故所致。
香港須主動融入內地
其實,從來都沒有任何一個學術精英否認大陸因素對香港經濟的積極影響,但是,在世界經濟格局以及大陸自身狀況均已發生天翻地覆的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學術精英對兩地經濟關係的定位,卻明顯存在著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錯位。事態很清楚,大陸正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全面融入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體系,加之現代交通與通訊技術已然將原本相互隔離的整個世界濃縮成幾乎融為一體的「地球村」,在這樣一種全新的事態之下,香港要繼續扮演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或大陸走向世界的橋梁之中樞性角色,顯然已經是不切合實際的奢望了;至於某些學者有關重現曾經十分經典的「前店後廠」模式(亦即將經營的產品由當初的工業製成品轉換成未來的金融服務或其它服務類產品)的構想,則也因違背市場交易的一般規則而強烈凸顯出其一相情願的意味。
學術精英必須意識到,當影響大陸與世界交往的各種障礙正迅速趨向消弭的時候,交易雙方一般是不會歡迎一個中間商來分享他們之間的共同利益的;事實上,隨著大陸主動向整個世界敞開胸懷,香港要為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繼續引領航向,著實也會象「小馬拉大車」那樣力不從心。其實,從廣東和上海過去幾十年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來看,融入整個國家洶湧澎湃的發展進程並擔負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角色,倒更利於自身優勢的發揮;顯然,較之於身處外圍的淺表性合作,不分彼此的一體化實際上更利香港分享內地經濟迅猛發展的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何重新確定自己與大陸之間的關係定位,應該是香港徹底擺脫可能被「邊緣化」危機的根本性選擇。
荷中友協主席: 一國兩製成功實踐保香港發展延續性
荷蘭——中國友好協會主席亞普·波斯特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說,香港回歸10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不減當年。事實證明,中國政府的「一國兩制」方針是成功的,香港在回歸祖國懷抱的同時保留了自身的社會經濟體制和獨特魅力,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現年71歲的波斯特一生從事農業政策研究,與中國同行合作密切。他曾多次訪問中國,數度光顧香港。他說,雖然「一國兩制」是前所未有的理論,但這一理論的實踐總體來說是成功的,使香港的發展保持了高度延續性。他說,「一國兩制」構想不僅富有創造性,也極為明智。
波斯特說,香港經濟高度發達,充滿活力,是亞洲重要的金融商貿中心。「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使世界對香港抱有信心,而外界的信心對維護一個金融商貿中心地位至關重要,對保持香港繁榮不可或缺。
波斯特回顧1997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看到香港回歸倒計時牌的情景時頗為感慨。他說,香港回歸後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疫情等危機,但總體上經濟平穩運行,近年更是加速發展。波斯特認為,中國內地的快速發展對香港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同時,中國東南沿海,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也在香港的帶動下獲益良多。中國中央政府加強香港和內地經貿聯繫的政策獲得了雙贏效果。
波斯特說,香港回歸前,一些西方人士曾對「一國兩制」的落實和香港的發展有所擔心,甚至斷言「東方之珠」將風採不再。然而十年之後,事實已經讓這些疑慮煙消雲散。香港仍在繼續發展,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之一。跨國大企業仍在向香港投資,大筆投資持續湧入,說明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波斯特曾訪問中國近20次,足跡遍布中國各地,尤其是對中國的東部地區十分了解。他說,雖然目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差距,人均收入相差懸殊,但從中國快速發展的趨勢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日益向香港靠近,今後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差別將越來越小。
李嘉誠: 萬變的社會不變的承諾
風雨兼程,香港回歸祖國已近10年。香港著名企業家、知名人士李嘉誠用「萬變的社會、不變的承諾」這一富有哲理的語言概括他對香港回歸祖國10年的深切體會。
日前,李嘉誠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1940年就從廣東來到香港創業的李嘉誠對香港這片土地充滿深情。他說:「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以智慧和遠見,始創『50年不變』的政策,使我們對香港的未來有持續無盡的希望。」
香港回歸祖國,「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李嘉誠認為,10年來,這一構想在香港集中體現為「中國主權」、「香港生活」,而中央政府「50年不變」的莊嚴承諾使這兩種觀念10年來能在香港平穩過渡,並行不悖。
剛剛回歸祖國的香港,不久就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經濟曾連續幾年陷入低迷,2003年,剛剛有所起色的經濟又遭遇了非典疫情的侵襲。但風雨中的香港,始終有祖國的強大支持。10年來,中央政府相繼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開放內地居民赴香港「個人遊」、擴大在香港的人民幣業務等等。
回顧香港這10年來走過的道路,李嘉誠感慨地對記者說:「香港不需要負擔國家任何支出,但中央無論在任何時候都盡力為香港的前途著想,香港人應該珍惜國家的寶貴扶持。」
從中英聯合聲明籤署時起,李嘉誠就一直積極參與香港回歸事務。香港回歸祖國後,李嘉誠對祖國發展和建設的支持更是不遺餘力。
2005年10月,李嘉誠基金會捐款3000萬港元,資助內地防治禽流感及新發傳染病的研究;2006年10月,基金會捐資800萬元人民幣協助陝西農村的醫療建設;今年4月,基金會再度向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捐款1億港元,幫助殘疾人參與社會發展。
「我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都不停地做醫療及教育方面的事,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李嘉誠帶著他特有的笑容對記者說:「任何對香港好、對普羅大眾好的項目,我都會考慮。」
目前,李嘉誠領導的長江實業集團及李嘉誠基金會共捐資110億港元,其中,61%的資金投放在內地的項目,27%的資金投放在香港的項目。
身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的李嘉誠,領導著遍布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的24萬名員工。雖已年逾古稀,但李嘉誠每次出現在媒體面前時,都精神矍鑠,神採奕奕。他坦言,自己是快樂的,內心平靜。
展望香港的未來,李嘉誠說,內地經濟的騰飛與發展,為香港帶來很多機遇,而香港未來的前途就在香港人自己手裡。只要「有腦筋、不偏不倚」,就能解決香港未來面對的問題。
李嘉誠幽默地說:「像我這樣的年紀仍然全力以赴,香港的年輕人更要願意為香港的未來發展付出時間和精力。」
「我們成長於斯,對香港獨特無止的情感,為順為逆,始終未變。」李嘉誠以詩一般的語言表達著他的堅定,表達著他對香港的摯愛和對香港未來的無限希望。
香港駐紐約經貿辦事處處長:認識回歸十年後的香港
10年前曾作為工作人員參加香港回歸儀式的陳美嘉,現在是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她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陸續在美國多個城市舉辦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將會使更多的美國人增進對香港的了解。
陳美嘉說,作為一名工作人員她當年參與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到港出席回歸儀式活動的接待工作。她不僅對自己能夠參與這項工作感到榮幸,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親歷香港回歸那一歷史時刻。此前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總署助理署長的陳美嘉去年紐約履新,擔任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她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很多美國朋友,他們對香港的評價非常直接,非常積極。
陳美嘉說,香港回歸10年平穩順利發展,是對當年人們擔心和疑慮的最好解答。10年前,的確有一些人對「一國兩制」心存疑惑,對香港的未來產生動搖。但是現在人們看到了「一國兩制」的成功,看到了香港的發展及其與世界更多的交往與聯繫,香港背靠祖國內地,面向世界,保持著自己的地位和活力,這就是回歸10年後的香港。她說,香港回歸前後,很多港人移民海外,最近幾年,大量的移民回流香港的現象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有統計數字顯示:港人移民海外的人數從1996年的40300下降到2005年的9800人。最近有報導援引香港人力資源顧問專家的觀點稱,港人移民返港發展已成大勢,並以資訊科技、金融行業吸收的回流港人為最多。
為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陳美嘉說,由香港駐紐約經貿辦事處籌辦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已在美國展開,並將持續到今年10月,慶祝酒會暨文化表演及展覽將在6月下旬舉行。
她說,辦事處還將與紐約知名的專業團體及學術機構聯合舉辦兩個慶祝回歸的座談會;5月、6月、8月、9月分別在邁阿密、波士頓、紐約和亞特蘭大舉行香港龍舟節;在8月和10月,將舉辦兩次香港電影節
責編: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