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史軍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2周年!
1997年7月1日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奏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五星紅旗與香港特區區旗第一次同時升起,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
紫荊花綻放,五星旗飄揚
回歸後的香港猶如它的市花——紫荊花一樣芬芳美麗,朝氣蓬勃,光彩奪目。那麼,紫荊花究竟是什麼花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次尋找真正香港紫荊花的燒腦之旅。(注意:本文涉及大量的名稱,為避免混淆,請注意文內標註的植物拉丁學名)
此紫荊非彼紫荊
中國大陸所說的紫荊並不是洋紫荊,而是另外一種植物,這種植物的小花雖然不起眼,但是聚集起來,就能把植物的枝條都變成花束。如果細看的話,這些花朵與我們熟悉的刺槐和國槐的花朵有著同樣的形狀—這些頗顯立體的花朵,就好像是一個個展開了翅膀的小蝴蝶。也難怪,它們其實都是豆科蝶形花科的植物。只不過紫荊的小蝴蝶個頭略小罷了。
(圖片來源/PPBC 攝影/趙宏)
至於說香港區旗上的紫荊花顯然不像小蝴蝶,而是像張開的手掌,五片大大的花瓣清晰可見。香港朋友鍾愛的「紫荊花」其實是羊蹄甲家族的成員。這個家族有一個非常顯眼的標誌,就是它們的葉片就好像是羊在泥地上踩出的蹄印形狀,因而得名「羊蹄甲」。
(圖片來源/PPBC 攝影/朱鑫鑫)
但是問題來了,大陸朋友說的洋紫荊就是香港區旗上的植物標誌嗎?答案是否定的。是不是有一種懵圈的感覺?別急,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理順三種植物的關係。
成為符號的大豆子
這三個物種分別是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洋紫荊(Bauhinia variegata)和紅花羊蹄甲(Bauhinia × blakeana)。特別提醒,這是中國大陸給這三種植物起的中文名,注意,一定要對照它們對應的拉丁學名。
先說羊蹄甲(B. purpurea),長相與紅花羊蹄甲非常相似,但相對來說羊蹄甲的花瓣要顯得細瘦一些。有意思的是,在中國臺灣地區,這個植物又被叫作「洋紫荊」,是不是有點抓狂。別著急,更抓狂的事情還在後面。
(圖片來源/PPBC 攝影/徐曄春)
再來說洋紫荊(B. varie-gata),在大陸正是中文名所說的洋紫荊,在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被稱為「宮粉羊蹄甲」,因為它們的花朵是粉白色的,並不是鮮豔的大紅色。雖然枝頭的粉白花朵也是分外美麗,但是並沒有成為香港的區花。
(圖片來源/PPBC 攝影/黃立新)
好了,最後才是我們的主角紅花羊蹄甲(B. × blakeana),這種植物的特點是開花時間長,開花的時候花序枝條也非常舒展,但是它們不會結果實,為啥呢?因為它們其實是羊蹄甲和洋紫荊的天然雜交種。就像馬和驢的後代—騾子不會生出來小騾子一樣,紅花羊蹄甲也很難產生果實和種子。
2004年,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比對了紅花羊蹄甲的外部形態,並對其繁殖能力及基因序列與羊蹄甲和洋紫荊作對比及分析,最終證實,紅花羊蹄甲不是獨立物種,而只是前述羊蹄甲和洋紫荊雜交而成的混種。不管怎樣,美麗的花朵讓紅花羊蹄甲有了特殊的身份。紅花羊蹄甲(B. × blakeana)才是真正的主角。
紅花羊蹄甲的歷史
1880年左右,一名來自巴黎的神父,在香港島薄扶林鋼線灣發現了紅花羊蹄甲(B. × blakeana),並以插技方式移植至薄扶林道一帶的伯大尼修道院。注意,是通過扦插來繁殖的,因為紅花羊蹄甲很難產生種子。
1965年,紅花羊蹄甲正式定為香港市花,並被繪於香港市政局旗上,寓意香港這個遠東海港。
1997年香港回歸時,紅花羊蹄甲被定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花,同時成為區旗上的符號植物。紅花羊蹄甲在香港被稱為「洋紫荊」,也是這個故事的真正主角。
大家現在搞懂這幾種花的區別了嗎?
香港回歸22周年!
祝福香港,祝福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