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7月1日,又一年香港回歸紀念日即在眼前。
恍然記起小有老師數日前正臨習《紫荊圖》,想來是觸景生情應景而作吧。
小有老師臨習《紫荊圖》
想了解小有老師?請點擊以下連結:
【三人行必有我師•工筆課老師】| 小有:陶潛隱於東籬下,我隱於畫間
畫上的紫荊,名「洋紫荊」,1880年首次在香港發現,1965年被定為香港市花,被印在特區區徽上。在香港的公園、花園、路旁花圃中隨處可見,冬季亦不敗。
然而,很少有人知曉它的歷史。
此花在1903年被植物及林務部首次提及,當時的報告原文如下:
「該樹木品種神秘的來源和燦爛的花朵早已引起人的興趣。它約在20至30年前在摩星嶺的樹林中被發現,發現者把它從那裡引入薄扶林療養院的花園,其後再引進到植物公園。至今,仍未能找到和它相同的品種。」
經考證,此種洋紫荊又名紅花羊蹄甲、紫花羊蹄甲、豔紫荊、紅紫荊、紅花紫荊、玲甲花,蘇木科科羊蹄甲屬,原產於中國南部,分布產於黃河流域,在陝、甘南,新、川,藏、黔、滇南、粵、桂等地均有栽培。
有趣的是,這洋紫荊尚有一「同名異生姐妹」——紫荊花,且與古之文人頗有緣。
這種紫荊花,豆科紫荊屬,又名滿條紅,稱名「北方紫荊」,花常於老乾上簇生或成總狀花序,一簇簇地、與虯枝老乾相間,十分可愛。
韋應物有詩云:「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在古代文人心中,紫荊花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徵。
又如竇蒙《題弟臮〈述書賦〉後》所言:
受命別家鄉,思歸每斷腸。
季江留被在,子敬與琴亡。
吾弟當平昔,才名荷寵光。
作詩通小雅,獻賦掩長楊。
流轉三千裡,悲啼百萬行。
庭前紫荊樹,何日再芬芳。
說起來,紫荊花家庭和美、骨肉情深之意象應來源於南朝吳鈞《續齊諧記》中的一個典故:
」田真兄弟三人析產,堂前有紫荊樹一株,議破為三,荊忽枯死。真謂諸弟:「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兄弟相感,不復分產,樹亦復榮。「
花為遊子、老樹為家,花依老樹,人依故鄉;樹上之花,皆為兄弟,手足情深,天長地久……
恍然夢醒,想洋紫荊——「紫荊」之名遠勝於「紅花羊蹄甲」,或許,深意正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