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詞
洋紫荊是近年來廣州特有的花城印記。每年三四月份,廣州大街小巷、道路兩旁,粉黛枝頭,花團錦簇,粉色的花朵隨風搖曳,洋洋灑灑掛滿枝頭。「北有武大櫻花,南有華農紫荊」。華南農業大學的紫荊花可與武漢大學的櫻花相媲美,因春季賞花人太多,一度引發學校預約管控入校賞花的遊客。
洋紫荊是近年來廣州特有的花城印記。每年三四月份,廣州大街小巷、道路兩旁,粉黛枝頭,花團錦簇,粉色的花朵隨風搖曳,洋洋灑灑掛滿枝頭。洋紫荊是良好的觀賞及蜜源植物,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園林綠化中廣泛栽培。 何清攝
樹木檔案
洋紫荊,別名宮粉紫荊、羊蹄甲、紅紫荊、紅花紫荊、彎葉樹等,為豆科羊蹄甲屬落葉喬木,原產中國南部,印度、中南半島亦有分布。花美麗,略有香味,花期全年,3月為盛花期。洋紫荊生長快,為良好的觀賞及蜜源植物,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園林綠化中廣泛栽培。其木材堅硬,可作農具;樹皮含單寧,根皮用水煎服可治消化不良;花芽、嫩葉和幼果可食。
粉黛枝頭 何靖攝酷似羊蹄甲
羊蹄甲屬植物約300種,為喬木、灌木或攀緣藤本,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約有47種,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
該屬屬名Bauhinia,為林奈以兄弟同心之意用以紀念瑞士裔法國植物學家Bauhin兄弟,因其葉片酷似羊蹄走過的腳印,中文稱其為「羊蹄甲」。其葉片單葉,全緣,先端凹缺或分裂為2裂片,有時深裂達基部而成2片離生的小葉。西方人看到其貌似蘭花,形態優美,且容易培植,最初將其喻為「窮人的蘭花」,英文通稱有orchid tree、purple orchid tree、mountain ebony和poor man's orchid等。香港、廣州地區廣泛栽植的羊蹄甲屬喬木有3種,分別為羊蹄甲、洋紫荊和紅花羊蹄甲。
羊蹄甲 陳勇攝花城新名片
洋紫荊是目前南方最受歡迎的羊蹄甲屬植物。由於它的花朵顏色像古時婦人化妝用的「宮粉」,所以洋紫荊被很多人稱之為宮粉紫荊。近年來,廣州計劃將紫荊花打造成「主題花景觀」,成為廣州花城的名片,讓廣州成為「宮粉紫荊之城」。除了華南農業大學校園內的5000多株洋紫荊,還有臨江大道、人民北路、海珠溼地、麓湖公園等許多地方均為欣賞成片紫荊花海的網紅打卡勝地。
洋紫荊的花序較短,花朵顯得很緊湊,花朵顏色非常豐富,從淡紅色至紫紅色都有,花瓣顏色飽滿鮮豔,尤其是最上部的一枚花瓣有一團眼狀斑紋,紫色的紋路與黃色斑塊錯雜分布。洋紫荊有5枚可育雄蕊,這是區分它與羊蹄甲的主要特徵。
紅花羊蹄甲 陳勇攝秋冬盛開的羊蹄甲
羊蹄甲屬家族中,羊蹄甲可以說是該屬的領頭大哥了,它的種加詞purpurea是紅紫色的意思,因此又名「紫羊蹄甲」。它的羊蹄狀葉片先端2裂,分裂可達整片葉的1/3-1/2。花淡紅色至紫紅色,花瓣邊緣常常有褶皺,每朵花只有3枚可育雄蕊,這是該種最明顯的特徵。每當9月-11月秋冬相交之際,其率先進入盛花期。在羊蹄甲三姐妹中,其花色、形狀及褶皺的花瓣均不能謂驚豔,但其花落之後,可以立馬結果,冬季的羊蹄甲枝頭上,往往可以看到花朵仍在開放,還掛有豆莢狀的果實,花與莢果並存,亦頗為壯觀。
香港「紫荊花」名揚海內外
羊蹄甲或者紫荊花之所以出名,要歸功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紫荊花」。我們常說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紫荊花」(1955年,華南植物研究所編寫的《廣州植物志》,稱其為紅花羊蹄甲;1967年香港市政局出版的《香港樹木》中,稱其為洋紫荊)應該命名為紅花羊蹄甲,是羊蹄甲和洋紫荊的雜交種。通常不結實,只能通過插枝、嫁接等無性繁殖技術繁育。與洋紫荊相比,它最大的特點是一般不結實,花朵大而豔麗,中間1枚花瓣基部呈深紫紅色,能育雄蕊5枚,其中3枚較長。
1880年,一位來自法國的神父在香港偶然見到了這種植物,他將枝條帶回去插枝栽種,居然種活了。後來,這種開花燦爛的羊蹄甲屬植物,迅速成了遍布香港的行道樹。1965年,紅花羊蹄甲正式被定為香港市花,以此被人們所熟知。特別是香港回歸祖國後,作為區花的它更是名揚海內外。
1990年3月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圖案徵集評比揭曉,青年畫家肖紅設計的紫荊花和五星創意被採納,後經整合設計成為香港區旗、區徽的中心圖案。其寓意深刻,象徵著香港同胞熱愛祖國,祖國內地與香港和睦相處、骨肉情深。
作者簡介
馬海賓 博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森林保護與應用微生物研究。
孟詩原 碩士,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工程師,主要從事植物選育研究。
陳勇 博士,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城市林業和觀賞植物選育研究。
(本欄目由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林學會、亞太森林組織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