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臺臺長:將與內地共建亞洲「航空氣象中心」

2020-12-04 環球網

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表示,香港天文臺正與國家有關部門合作,打造服務亞洲乃至全球的「航空氣象中心」,打破西方的壟斷,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共享航空氣象信息。

香港天文臺全天24小時對氣象、地震、輻射等多方面提供預報和監測,是香港市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之一。作為歷任最年輕華人臺長的岑智明,日前接受了記者專訪,分享他對全球氣候變化、航空氣象服務以及如何為國際社會作出更多貢獻的見解。

香港難逃全球變暖威脅

夏季來臨,位處亞熱帶的香港進入風雨季節,香港天文臺預測將有4至7個熱帶氣旋襲港。每年這些關於颱風的信息向來是市民的關注點,而近年來香港最受關注的氣象新聞,卻是變化莫測的低溫和高溫。

全球暖化的威脅迫在眉睫,香港難以獨善其身。岑智明介紹,去年冬天至今,全球溫度一直是破紀錄的上升。就香港而言,去年打破了多項溫度紀錄,包括130年來最熱、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1月等。

然而,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香港卻又迎來極其寒冷的冬天。今年初,香港氣溫曾經下探到3.1攝氏度,創60年來同期的低溫紀錄。岑智明解釋說,這與北極海冰融化有關。當北極海冰融化,北極一帶溫度上升,北極和熱帶地區之間的高速氣流減慢,繼而將北方較冷的空氣帶到南方,香港的異常低溫與此有關。

岑智明預測,到本世紀末,北極的冰塊如果完全融化,屆時全球溫度將上升超過2攝氏度,全球各地只會越來越暖,這種寒冷天氣幾乎不會再有。香港出現異常低溫是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的表現之一。如果不能實現減排,氣溫上升幾乎沒法改變,除非人類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除了極端天氣,全球暖化還會導致包括香港地區在內的全球海平面上升。「香港位處海岸,海水上升是我們將來要面對的大問題。」岑智明說,如果碳排放沒有減少,到本世紀末,香港附近海平面可能會上升一米,出現風暴潮的機會隨之增加,導致低洼地區被水淹。這些現象以往幾十年才出現一次,隨著海平面上升,可能幾年就有一次,甚至年年出現。政府有關部門在進行城市規劃、基建設施保護、填海工程等時要多重考慮。

香港有望成為「航空氣象中心」備份中心

香港天文臺一直重視與內地及境外氣象組織和部門的合作交流。早在上世紀40年代,香港天文臺就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踏入本世紀後,由香港天文臺開發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和「世界天氣信息服務」,分別成為全世界首個提供官方天氣警告的網站以及首個涵蓋全球各大城市官方天氣預報的網站。

身兼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的岑智明向記者透露,香港天文臺正攜手國家氣象局和國家民航總局,準備成立服務整個亞洲區域的「航空氣象中心」。

岑智明介紹,這項合作是在2014年世界氣象大會上確定的,未來的這一「航空氣象中心」將設在北京,而香港有望設立一個備份中心,三方目前正在爭取在未來幾個月籤署合作協議。

他表示,隨著亞洲民用航班量的大增,亞洲地區對航空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有必要在亞洲成立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航空氣象中心」。

「很多時候飛機航班延誤都跟天氣有關,比如說一些機場有大霧,一些空域有雷暴,這些都會影響到航空系統的效率和安全,因此這項新的計劃,正是要滿足這方面的需求。」 岑智明說。

岑智明表示,國際民航組織已經開始討論如何將航空氣象服務走向區域化和全球化,一些國家之間也在研究建立航路災害天氣的區域預警中心。香港天文臺希望把握這一機遇,與國家相關部門合作,爭取先成立一個區域性「航空氣象中心」,長期目標是要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中心。

他介紹,香港天文臺在航空氣象服務方面有自身的優勢。科學家十多年前已開始從飛機黑匣子下載一些天氣數據研究風切變,這些數據也能放進天氣預報電腦系統,以增加氣象部門對大氣預測的能力。

「我們會與內地以及周邊地區合作,研究如何將颱風有關的天氣數據,比如海上船隻的觀察、飛機的觀察,有效整合起來,無償共享,這將為保障人類財產、改善人民生活作更大的貢獻。」岑智明說。

談到目前世界航空氣象服務現狀,岑智明介紹,目前航路的氣象服務是由兩個氣象機構提供,分別位於美國華盛頓和英國倫敦。岑智明認為,這兩個機構在北美洲和歐洲各有優勢,但存在一些壟斷的情況。

「有很多發展中國家得不到所需要的信息,難以改善他們的航空氣象服務。我們需要在國際舞臺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實現一個多贏的結果。」岑智明說,希望新的計劃最後能面向航空公司、飛行員以及公共運輸管理部門,打破這個航空氣象服務的無形邊界。

創新氣象服務貴在「用心」

自1986年加入香港天文臺以來,岑智明歷任科學主任、高級科學主任、助理臺長等職位,直到2011年接任臺長一職,時年48歲的岑智明成為香港天文檯曆任最年輕的華人臺長。從最初擔任天氣預測、輻射監測和數值天氣預報等工作開始,到專注於航空氣象,岑智明於2005建立了世界第一個雷射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可以準確預測九成以上風切變數據,成為他本人以及中國氣象學家一個重要的國際貢獻。

在岑智明的帶領下,香港天文臺秉承「科學創新 服務用心」的理念,近年來努力開拓創新服務,天文臺開發的「我的天文臺」手機應用程式廣受香港市民及遊客的歡迎。岑智明透露,這個應用程式目前每天都有逾億次瀏覽量,天文臺已經與有關公司合作,很快會將服務擴展至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上。

岑智明說,上任臺長後工作量有增無減,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移動網際網路風靡全球,社交媒體多不勝數,市民可通過各式各樣的渠道接收信息,香港天文臺在這方面仍要繼續學習和改善。

「現在天文臺每天天氣預測能做到八成準確度,九天天氣預測的準確度也有七至八成。」但他坦言,像今年1月份那樣的極端天氣比較罕見,單靠統計數據不足以做到準確預測。天文臺吸收了年初寒潮的經驗,將努力發展新的方法和技術,增加對極端天氣預測的準確度。(記者張雅詩 顏昊)

相關焦點

  • 民航局、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將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
    10月28日,三方在京籤署合作協議,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代表三方在協議上簽字。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將按照「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統一開放」的原則,以建設「亞洲區域危險天氣諮詢中心」為階段目標,最終建成「世界區域預報中心」,以更好地適應國際航空氣象服務布局的戰略調整,支持我國民航強國、氣象強國的發展目標,滿足亞洲區域航空氣象服務需求,推動我國航空氣象服務發展能力。
  • 鄭國光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 共議航空氣象事業發展
    鄭國光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莊白羽報導  4月19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岑智明和香港天文臺助理臺長劉心怡,雙方就推動氣象服務及航空氣象發展交換意見。
  • 【CAAC·TV】民航局、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將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
    內容簡介:民航局、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將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
  •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成立運行
    7月11日,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成立並開始運行,將對亞洲區域內未來六小時可能影響航空運行的雷暴、顛簸、積冰、沙暴、塵暴和山地波等提供專業詳細的預報。區域內的氣象監視臺、空管用戶和航空企業通過亞洲危險天氣諮詢中心網站和亞洲航空氣象服務網便可獲得所需產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中國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以及數十個國家的航空氣象專家出席運行啟動儀式。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發來賀函。
  •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聯合建設進展順利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格苗報導 6月22日,記者從亞洲航空氣象中心聯合建設高層專職小組第一次會議上了解到,當前,該中心聯合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在提供氣象數據、資料、產品的基礎上,中國氣象局正基於我國最新的「風雲四號」衛星資料,研發強對流、沙塵暴、顛簸和積冰等航空重要天氣識別技術。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的階段目標是在2017年年底建成亞洲區域危險天氣諮詢中心。
  •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行 :氣象就是生產力
    只不過一年間,亞洲航空氣象中心在對可能影響航空運行的雷暴、顛簸、積冰、沙塵暴等危險天氣諮詢服務方面,已經做到了每天滾動製作及發布各類產品32種,覆蓋亞洲26個國家及地區、51個飛行情報區。由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聯合建設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在努力為亞洲區域內的氣象監視臺、空管用戶和航空企業提供越來越優質的航空氣象服務。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 香港天文臺:洋裝穿在身 心是中國心
    1982年11月,時任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途經香港時,時任香港天文臺臺長費愨(Mr.John Edgar Peacock)向他探詢可否在香港以南的島嶼上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該自動站位於內地管轄範圍內,其觀測數據對粵港兩地提升颱風季節的氣象預報預測能力尤為重要。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 內地與香港氣象部門的合作,這座無人島是起點!
    或許,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無人島,正是內地與香港氣象部門在改革開放後,開啟交流合作的見證。故事,要從40多年前講起——上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初步與英國方面接觸,著手解決香港問題。1982年11月,時任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途經香港時,時任香港天文臺臺長費愨向他詢問可否在香港以南、內地管轄範圍內的島嶼上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其觀測數據將有助於粵港兩地提升颱風季節的氣象預報預測能力。當時,距離中英兩國正式籤署《中英聯合聲明》,還有700多個充滿波折的日夜。在這一時間節點便提出粵港共建氣象站,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 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天文臺新任「掌門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美麗2020年2月,鄭楚明博士出任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記者:首先恭喜您履新香港天文臺臺長。鑑於內地朋友、氣象界同仁渴望對您有更多了解,您能介紹下個人情況嗎?鄭楚明:我於198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物理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課題是量子力學,與現在從事的氣象工作很不一樣。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人員會議在廣州舉行
    陳建軍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 楊群娜 通訊員楊鳳報導 11月26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人員會議。會議回顧了上一次高層會議以來的合作進展並商討未來合作重點。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以及中國民用航空局氣象中心、空管辦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 專訪香港天文臺「掌門人」岑智明|氣象業務資源共建共享造福兩地民眾
    2001年,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籤署的《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具有裡程碑意義,自此,兩地氣象合作進入新的高度。這些年,合作內容也從分享災害天氣預報技術,到對觀測、預警等氣象資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成果有兩點   最突出的合作成果:一是雙方分享了氣象服務經驗與理念。
  • 區域災害聯防和航空氣象
    世界氣象組織(WMO)二區協(亞洲)第16次屆會於2017年2月12-16日在阿聯阿布達比召開,來自二區協24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區域氣象合作,中國氣象局聯合香港天文臺在本次會議上提出了「提升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亞洲)減輕氣象災害風險能力試點項目」。
  • 香港天文臺臺長:今年全球極端天氣頻密出現
    中新社香港3月18日電 18日,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預料,全球暖化所引致的極端天氣出現頻率,今年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趨於頻密,故提醒香港市民要保持警覺。當天,岑智明在香港一個記者招待會上作出上述的預測。
  •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來訪的香港天文臺長李本瀅
    11月30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了來訪的香港天文臺臺長李本瀅,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委員會副主席、香港天文臺助理臺長岑智明等一行。雙方認為要進一步加強交流和合作,特別是氣象觀測信息的交流。    鄭國光感謝香港天文臺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所做的工作,認為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的成功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氣象局會全力以赴為即將在香港召開的東亞會提供支持,同時也希望香港天文臺一如既往地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和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支持和幫助。
  • 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有助提升三地氣象服務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當日表示,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多年來一直保持緊密合作和經驗交流,並就重大氣象事件設立溝通聯繫機制。《規劃》的發布可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在氣象方面的合作,包括氣象資料共享、氣象科研創新、氣象人才培訓等,有助於提升三地氣象服務。
  • 三方攜手合作 共商推進我國航空氣象發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楊靜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國民用航空局、香港天文臺召開會議,商議推進我國航空氣象發展。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主持會議,中國民用航空局空管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許浩、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出席會議。
  • 香港氣象「掌門人」:回歸是民族記憶,祖國是堅強支撐
    稍後這項服務將擴展至粵港澳大灣區,服務更多民眾。2017年2月27至3月1日,第31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暨第22屆氣象業務合作會議在香港舉行,來自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的40多位氣象專家聚首香港,共同就三地的氣象研究成果、業務發展和未來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 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籤署氣象科技合作協議
    陳建軍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董永春報導 11月6日,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在廣州籤署《氣象科技合作協議》。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鄒建軍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後籤署了該協議。通過協議,粵港兩地將繼續深化氣象合作,開拓在數值預報模式、天氣預報預警、氣候變化研究、大氣綜合探測等領域的廣泛交流,共同促進兩地氣象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