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嶼山以南45公裡的珠江口海面上,有一個面積約0.112平方公裡的花崗巖小島。因島上長有茂密的黃茅草而得名黃茅洲島。
黃茅洲自動氣象站及蚊尾洲島(來源:香港天文臺)
小島雖人跡罕至,在香港卻很有名氣。在香港天文臺播發的天氣預報中,經常提及那裡的一個離岸自動氣象站數據。
或許,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無人島,正是內地與香港氣象部門在改革開放後,開啟交流合作的見證。
故事,要從40多年前講起——
上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初步與英國方面接觸,著手解決香港問題。
1982年11月,時任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途經香港時,時任香港天文臺臺長費愨向他詢問可否在香港以南、內地管轄範圍內的島嶼上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其觀測數據將有助於粵港兩地提升颱風季節的氣象預報預測能力。
當時,距離中英兩國正式籤署《中英聯合聲明》,還有700多個充滿波折的日夜。在這一時間節點便提出粵港共建氣象站,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據憶述,當時有三種觀點。
一種主張「不建」,畢竟香港主權還未收回,氣象數據有較高戰略價值,且人員和觀測設備出入境多有不便。
第二種認為應「緩建」,建議待中英談判塵埃落地再嘗試接觸。
第三種觀點則是「當建」,該站是監測珠江口外、香港以南海面重要天氣的「前哨站」,有助護佑兩地民生福祉;同時,對於現代化剛剛起步、尚未擁有一座自動氣象站的廣東氣象部門來說,可以藉此豐富觀測資料、積累經驗。
當時的國家氣象局及廣東氣象部門,都對第三種觀點投了「贊成票」。
經過與香港天文臺的協商,雙方給出合作方案:
自動站設備和維修更新所需器材由香港方面負責,自動站建設由廣東省氣象局負責,安裝和定期維修由雙方派人員共同完成。1983年,原國家氣象局向外交部、原總參謀部和公安部請示,在廣東省擔杆列島建立一個自動氣象站。此事得到中央高度重視和支持。1984年,中英兩國發布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指出在1997年7月1日,中國將恢復對香港地區(含香港島、九龍及新界)行使主權。也是在這一年,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正式籤署有關建立自動氣象站的合作協議。
圖為1984年,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籤署有關建立自動氣象站的合作協議。(來源:廣東省氣象局)
1985年7月11日,黃茅洲自動氣象站正式落成!它也是香港建設的首批自動氣象站中,唯一建在內地管轄範圍內的氣象站。當天20時,該站獲取的首份氣象監測資料便傳送至粵港兩地。黃茅洲氣象站是廣東省首個自動氣象站。它的建站,成為廣東氣象開啟開放合作新徵途的一座裡程碑。
圖為黃茅洲氣象站建成。(來源:廣東省氣象局)
「黃茅洲氣象站的維護工作很艱苦。」1993年至2012年間多次上島開展維護工作的廣東省氣象防災技術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楊志健說,「島上黃茅草瘋長,每次都要用鐮刀割草,才能走近自動站。」
圖為自動站維護人員從一人高的野草中穿行。(來源:廣東省氣象局)
圖為1987年工作人員在島上維修觀測儀器。(來源:香港天文臺)
島嶼四面峭壁,無法停泊船隻。最初租用漁船上島時,人們需要「跳幫」登岸,時常面臨失足落海的風險。
後來,島上修了直升機停機坪。香港回歸前,香港天文臺要派人攜帶維修設備進入內地,雙方一起租賃民用直升機上島。這樣做,耗時耗力,安全係數也不高。1996年,一架直升機將自動站維護人員送上島後,在返程時發生空難墜毀,這讓楊志健至今心存惋惜。
1997年後,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承擔了運輸維修人員和設備上島的任務。自此,楊志健和同事可以到香港赤臘角機場乘機。
圖為自動站維護人員搭乘香港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的直升機。(來源:香港天文臺)
1996年,粵港再度合作建設自動氣象站。一個位於香港島東北面約50公裡的沱濘列島;另一個則設於香港島西北面約50公裡的內伶仃島。現如今,廣東省氣象局在珠江三角洲建立的200多個中尺度自動氣象站資料,均與香港氣象部門共享。
所謂是,伶仃洋裡千帆起,芳草一嶼看古今。
推 薦 閱 讀
記者的「朋友圈」是怎麼聊「天」的?暴露年齡系列!快跟著熟悉的bgm感受「聯播天氣預報」的近40年不懼風雨,一路前行!他們奔走在氣象新聞報導一線敬佩!大漠裡追流沙、冰山下測雪溫… 他們在邊疆做氣象科研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策劃: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段昊書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廣東省氣象局、新華社
微信編輯:卞贇
投稿諮詢:010-68409419(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