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都跑去內地拍戲了,香港電影人才短缺了嗎?香港電影發展局...

2021-01-09 每日經濟新聞
專訪│都跑去內地拍戲了,香港電影人才短缺了嗎?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馮永:香港電影不缺人才,缺的是給新人的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3 12:03:00

隨著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十多年間香港地區的電影人「北上」到內地發展已成為一種大勢,去年的國產電影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超過半數出自香港地區電影人之手。而與此同時,關於香港地區本土電影萎縮、香港地區電影新人斷層的說法不絕於耳。

「這是我想澄清的第一個誤區。」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助理總監馮永在接受每經影視記者專訪時如此說道,「不是人才都跑到內地去了,香港地區的電影就沒人才了,新人才一直都有,只是沒機會。大導演到內地去拍戲,只會選一些各部門的領頭帶過去,那剩下的新人怎麼辦呢?他們沒有參與電影長片的機會怎麼辦?所以我們香港電影發展局的『電影發展基金』就是要給他們機會。」

每經編輯 丁舟洋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也可以書面回覆你的問題,但我覺得還是當面溝通比較好,以便更好的澄清外界對我們的很多誤解。」坐在「創意香港」的辦公室裡,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助理總監馮永對每經影視記者說。

CEPA協議以來,十多年間香港地區的電影人「北上」到內地發展已成為一種大勢,去年的國產電影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超過半數出自香港地區電影人之手。而與此同時,關於香港地區本土電影萎縮、香港地區電影新人斷層的說法不絕於耳。

「這是我想澄清的第一個誤區。」馮永表示,「不是人才都跑到內地去了,香港地區的電影就沒人才了,新人才一直都有,只是沒機會。大導演到內地去拍戲,只會選一些各部門的領頭帶過去,那剩下的新人怎麼辦呢?他們沒有參與電影長片的機會怎麼辦?所以我們香港電影發展局的『電影發展基金』就是要給他們機會。」

每年香港電影發展局通過投資、補貼和舉辦新人「首部長片計劃」評選比賽的方法,把香港特區政府的5.5億港幣電影發展基金用到拍香港本土低成本電影上,一旦本地的小成本電影項目啟動,就可以讓更多致力於從事電影事業的新人有實踐機會。

曾任新藝城電影公司總經理、寰亞七個創始人之一的馮永,沉浮在電影一線數十年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幫助香港電影新人上。日前,他接受了每經影視記者的專訪。

▲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助理總監馮永(張建攝影)

告別黃金年代:外部的競爭環境變了,自己的品質又一直往下掉

每經影視:先想了解的是「香港電影發展局」,主要工作是什麼?

馮永:2003年SARS前後,香港電影已經跌落谷底,當時已經沒有資金,也沒有人願意投拍電影了。那時候,一批電影人就自己組成委員會,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討,如何解決香港電影業的困境。後來這個委員會,就衍生為現在的香港電影發展局。2007年起,我擔當香港電影發展局的秘書處處長。

香港電影發展局的宗旨是政府與電影人之間的溝通橋梁,幫助政府服務於電影人。主要工作是打理一筆電影發展基金,截至2015年,政府對電影發展基金總共注資5.5億港幣。

除了運營這筆電影發展基金,還有比如要在香港拍外景的公司,可以由我們提供協調和幫助。也有管制的部分,像拍攝煙花特技、爆破的場景,涉及安全的問題,我們會有工作人員去查看拍攝技術人員的相關執照。

每經影視:香港電影業跌落底谷的原因是什麼?

馮永:說它跌落底谷之前,我先想說說它是什麼時候「起飛」的。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電影來到「黃金年代」。現在你看到的帶名字的那些香港電影人,大明星、大導演,無論臺前幕後的,都是從那時候出來的。

▲記憶中那些經典的香港電影(截圖)

外部原因是香港地區經濟起飛、而且那時候香港是整個東南亞最開放的地區,香港地區出品的電影東南亞地區的觀眾都喜歡。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周邊環境開始改變,東南亞各地都開始對外開放並且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外部競爭環境發生了變換。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外界,也要檢討一下自己。我記得1993年,香港一共有243部港產片上映,同時有300部左右歐美片上映。香港這個地方不大,人才庫也不大,資本對電影突然的熱情,讓人工費瞬間飆升。

我自己當時都從一年監製一部影片,變成一年監製三部影片。整個電影工業的製作成本,像火山一樣飛上去,但是內容部分卻越來越重複,越來越粗製濫造。一下子,資本也沒有以前熱情了,開始退出。所以香港電影業就從1993年開始一直往下掉,最慘的時候一年只有40多部港產片。

轉機的到來:進入CEPA時代,香港電影融入內地市場

每經影視:轉機是如何出現的?

馮永:2003年,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分別籤署了CEPA,這是內地與港澳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裡程碑。香港電影人與內地電影人的合拍片,可以享受內地華語片一樣的票房分帳待遇。

突然之間,香港電影人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不僅是內地市場、經濟的吸引,而且整個拍攝環境,那些名山大川從來沒見過,想也不敢想的地方,突然容許他們到處拍,從創作的角度來講,多開心。刺激了很多點子。

內地的全年總票房也從2003年起逐年升高。香港電影業也開始不往下掉了,這個互動交流變成了很重要的元素。

每經影視:有觀點認為,香港電影人都跑到內地拍戲去了,香港本土的電影工業就萎縮了,對此您怎麼看?

馮永: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香港地區與內地電影業之間的關係,不是「誰吃了誰」的關係,而是香港電影人和內地電影人一同把這個蛋糕做大了。

香港沒人投資電影了,老闆收手、戲院、賣不出票。香港地區沒資金,內地有;香港地區沒市場,內地有。而且香港地區的影片從來不是僅靠本地市場為生的,以前靠東南亞市場,現在靠內地市場。我們永遠要靠外面的廣闊市場,問題只是拍的東西口味、品質能否一直保持較高的水準。

現在很多香港電影人都在內地有自己的工作室,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馮永(左)接受每經影視記者專訪(張建攝影)

每經影視:您怎麼看香港電影業在全國範圍內的定位?

馮永:我們希望香港地區可以成為一個電影投融資匯聚的中心。

中國那麼大,可以有很多個電影中心,北京是華北地區的電影中心、上海是華東地區的電影中心,我希望香港能成為華南地區的電影中心。

當然如果廣東省來競爭這個華南的電影中心,也可以啊,但是否需要呢?我們現在都在講「大灣區」的概念,就是廣東的9座城市與香港、澳門共同形成的「9+2」城市群,一同聯動發展。我們差不多十年前就在和廣東省廣電部門談,如何打造華南的電影中心。

中國光是看得懂粵語片的觀眾就不少於兩億人。所以粵語地區一定能成為特色。我們可以經營、運營這些特色的影片。

培養人才接班人:政府基金幫助新項目,彌補學電影到做電影的間隙

每經影視:香港電影發展局如何培養電影新生力量?

馮永:人才接班人的問題,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香港地區現在每個年齡段都有新人才出來,關鍵是他們有沒有鍛鍊的空間。你看香港本地現在每年只拍50、60部純港產片,其他大部分的創作都在內地,大導演只能挑部門裡最好的美術指導、攝影師到橫店,就可以拍了。那香港年輕一批人拍什麼呢?

所以我們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會就是用不同的項目來吸引年輕人參加,有三個計劃。

第一是融資計劃,對一部低成本的香港電影,政府可以投資40%,相當於佔股40%。我們跟你「同生共死」,你賺錢我們跟你一起賺,你虧錢我們跟你一起虧。

第二個計劃叫補貼,只要拍1300萬港幣以下的低成本電影,可以來申請,如果符合資格,最高可以拿到200萬港幣的補貼,這是白送的,政府不參與票房分成。就是鼓勵大家多拍香港本土的低成本電影,這樣可以帶新人。因為培養電影人才一定要讓他們參與到拍電影的實踐中,不是坐在學校裡聽課就能學會的。

第三是「首部劇情電影發展計劃」的比賽,對於想從事電影事業的香港年輕人,可以寫個劇本來比拼。如果他的項目贏得了這個比賽,我們送錢給他們整部電影的製作費,讓他們有機會拍他們人生中第一部劇情長片。

每經影視:聽說由曾志偉、餘文樂零片酬主演的香港新人電影《一念無明》,就是從這個「首部劇情電影發展計劃」裡獲勝而籌到拍攝經費的?

馮永:沒錯。《一念無明》的成本才200萬港幣,導演黃進就是贏得了我們「首部劇情電影的比賽」,當時這個「待專組」(電影專業畢業,但還未成為電影專業人員)的獎金才200萬港幣,現在加到了325萬港幣。

▲《一念無明》豆瓣評分7.9分(圖/豆瓣)

黃進說:「這個電影一定要用明星,而且要演技派,不然拍不出來。」我們說就200萬港幣的成本,怎麼請明星。他說他心目中的演員是張家輝和曾志偉。

他用劇本打動了曾志偉,曾志偉同意零片酬來演。張家輝因為有另一個拍攝在身,時間抽不開,所以餘文樂才出演的。曾志偉說:「你(黃進)去找餘文樂,我來說服他。」所以餘文樂也是零片酬出演。這部電影最終獲得了2座金馬獎盃8個金像提名。

借鑑城市群電影中心概念,成都有機會成為西部電影中心

每經影視:政府幫電影新人跨出了從學堂到實踐的這一步,上述具體操作經驗,成都似乎也可以學習。

馮永:所以其實人才是有的,他們只是沒機會而已。

新人會很困苦,但沒關係,任何一個電影人都是苦過來的,沒有苦過來他還不能成功呢。我們作為電影發展基金就是要給他們機會,但我們還是公堂,不能隨便調錢出去,我們需要輪審,選出來以後理直氣壯地把錢給他。

不過也不能單靠政府,政府只是起一個帶頭作用。

就像是「首部劇情電影發展計劃」,肯定有一批是滄海遺珠,第二和第一可能只差幾分而已,但也有一個很好的故事。我們就從基金裡撥款一部分,組織一些創投會,讓他們有機會面對投資方路演、推介自己的項目。

那時候我們是否給他們基金也許不重要了,因為可能他們找到了更好的投資。有兩個年輕人,就是通過香港影視娛樂博覽展的創投會,找到了資金,拿到了1000多萬拍他自己的電影。所以政府的資金起了一個引導的作用,更多電影公司也由此參與進來,因為他們也需要抓到一些新人嘛。

每經影視:成都市也致力於發展文創產業,所以您提到的香港想成為華南地區電影中心的這個概念,成都也可以借鑑。

馮永:是的。中國人口那麼多,地方那麼大,文化也各有特色,電影文化也應該如此。比如將來長三角地區的電影中心一定以上海為主。環渤海地區的電影中心一定以北京為主。那麼香港可以成為珠三角地區的電影中心。將來可能還會有中部的電影中心,西部地區的電影中心。比如成都,是不是可以有機會?也是可能的。

我的建議是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區域城市群的市場總共有多大。另外就是要看有沒有獨特的文化特色。最後城市之間要加強合作,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相關焦點

  • 港區人大代表香港電影發展局局長談《流浪地球》為何沒有火到香港
    在3月7日舉行的香港代表團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在發言中做出如上警示。馬逢國在發言中表示,過去一年,國際上出現了一股保守思潮,該思潮主要體現為單邊主義、保守主義,以及發動貿易戰、在高科技領域對別國進行遏制、打擊和限制。「這種遏制,我認為不過是表面的體現,在更深層次上必將出現理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較量。」
  • ...錄】香港電影人黃百鳴:我一直在思考內地電影市場到底喜歡什麼
    盜版是最厲害的一個原因,香港電影從三百部減少到四五十部,很多人都轉行不做電影了,有很多人跑到內地去做電視劇了,有些人電影、電視都不做了,情況很慘。確實還在堅持拍電影沒多少,我是其中一個。  記者:那您是怎麼熬過那個時期的?
  • 《流浪地球》香港首映 內地電影入港臺總慢半拍?
    原標題:《流浪地球》香港首映,內地電影入港臺總是「慢半拍」?[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票房已取得超40億元人民幣的《流浪地球》,2月28日終於迎來香港首映。雖然香港媒體此前預測稱「因有港星吳孟達出演,該片票房應不會太差」,但《流浪地球》在港上映首日上座率並不盡如人意:香港有40多家影院排片,票價從60到120港元不等。
  • 香港茶餐廳為什麼在內地不行了?
    這也意味著,自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來,翠華首次虧損。翠華的窘境,折射出香港茶餐廳的困境: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你有多久沒有去過茶餐廳了?眾所周知,香港的房租又貴,運營成本比較高,在本地人口增長有限的情況下,要想增加營收,只能寄希望於外來遊客。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數據顯示,自1997年以來,內地赴港人次從1997年的236萬攀升至2016年的4277萬,增長超過17倍,香港餐飲業也獲得了飛速發展。
  • 香港電影無限復活
    而本文實在無意為香港電影作什麼「平反」,甚至近幾年香港電影工作者一直抱怨的「審查問題」,障礙了香港編劇和導演的創作空間,筆者也認為不應再煞有介事地詳細探討,「審查問題」固然嚴峻,但香港電影人在沸騰的內地電影市場中不是沒有吃過甜頭的,功名利祿在前,難道大家仍好意思說自己的氣節和骨氣大到讓自己喘不過氣左右做人難?說好的「一國兩制」呢?沒有了內地大市場就拍不了電影?
  • 邵氏王國的「秘密」:引日本人才,興香港電影
    他見證了中國電影的浮沉興衰、他一手打造了邵氏電影王國、他率先創辦了TVB(香港無線電視),作為影視大亨的同時,他還熱心慈善事業,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全國隨處可見的「逸夫樓」便是明證。邵逸夫的生平已被無數人介紹,而他的事跡與功績更是千言萬語說不清,無法面面俱到,因此,筆者索性只取其引進日本電影人才的來龍去脈詳細介紹,以資紀念。
  • 《掃毒2》是香港電影產業的夕陽之歌?
    《掃毒2》是香港電影的標準化產品,大明星、大場面、激烈衝突的警匪情節,這些都足夠吸引觀眾買票進場。但是,從今年的《反貪風暴4》到《追龍2》再到《掃毒2》,這些港產片的共同點就是明星高度單一,古天樂一個人主演了這些電影,雖然也有林峰、梁家輝、劉德華搭檔演出,但這些香港電影大多都需要依靠熟悉面孔來支撐,缺乏新人新星,是香港電影一個存在很久的問題了。
  • 《流浪地球》曾在香港拿下日票房冠軍,國產電影已經漸漸走出去了
    《流浪地球》曾在香港拿下日票房冠軍,國產電影已經漸漸走出去了吳京的電影《流浪地球》,選擇了在春節期間上映,且作為春節檔的電影,在上映後的沒有幾天,它的票房和口碑就已經達到了很好的成績。而且這一部電影也已經取得了春節檔的票房冠軍。
  • 豆瓣評分前十名的香港喜劇電影,你都看過嗎?
    導語:豆瓣評分前十名的香港喜劇電影,你都看過嗎?香港喜劇電影可以說是一代人的記憶,很多大陸的觀眾開始接觸香港的影視劇大多都是從喜劇開始或者黑幫劇開始的。香港因為和大陸的文化同源同宗,所以他們的喜劇在內地觀眾看來也是笑點滿滿,充滿著觀賞性和趣味性,也是香港電影最突出的「名片」之一。今天就來盤點一下由豆瓣評分和百度指數下評選出的排名前十的香港喜劇電影,你都看過那幾部呢?
  • 香港電影是否《別來無恙》 著名電影人:港片永遠不死
    談到寫作這本書的初衷,安宕宕坦言,今年恰是一個適合重溫舊夢的時間,作為一個香港電影的忠實粉絲和影評寫作者,為了在這樣一個時點紀念香港電影20年來的發展,就與幾位同樣熱愛香港電影的同伴一道,挑選了20部優秀港片,對20年間香港電影所發生的一切加以梳理。 近年來「港片已死」之聲不絕於耳。港片真的成為過去式了嗎?香港電影之於華語電影市場,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用和地位?
  • 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說香港本土電影死了?
    更有甚者如《一路向西》,同樣是將香港元素符號化包裝,卻意外地造成了內地觀眾組團來港觀影的文化現象,意外地傳遞了某種抗爭意識。也正說明了港人現在越來越難脫離自己的階層,大家都在失落中製造怨氣。香港已經變成一個沒有夢想的城市。當然本土電影的呼籲,必須放在近年香港本土主義的脈絡上才能理解。
  • 《除暴》與「香港悍匪電影宇宙」
    而悍匪片可看作是梟雄片的升級版,如果說梟雄片還停留在黑社會片的窠臼裡,犯罪活動介於黑和白之間的黑社會「灰色地帶」,悍匪片的罪犯則是以純粹的「黑」去對抗「白」。此外,《重案實錄之犯罪天才》《賊王》《非常保鏢》等電影裡也都有張子強的角色影子。葉繼歡是第一個在香港使用AK-47行劫的悍匪,其被香港市民偷拍的「一人持AK對抗警察隊」的畫面是九十年代香港最為血腥的註腳,這些畫面也被在電影中一一呈現。94年的《龍虎新風雲》、96年的《悍匪》是其中的代表。
  • 特別報導:小河灣灣入海流——回顧香港電影二十年
    前言香港電影之於內地影迷,不啻於啟蒙老師。此風最勁之時,便是把一部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影片《大話西遊》推至後現代電影的最佳範本。港片極盡顛狂與過火的敘事策略、遠離崇高卻不偏離道德底線的準人文表達,以強大的消化功能,博採眾長,又以南粵特色吃盡華人世界的房前屋後,並在娛樂至上的大旗下行主題深埋之風。這都使得香港電影自覺迎合工業、後工業時代的諸多症候,又能讓電影的本能得以盡情揮灑。
  • 專訪|著名香港科學家、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徐立之教授接受了央廣記者雅雯的專訪,回顧香港科技發展一路走來的曲折歷程——央廣記者雅雯專訪徐立之教授-1-香港科技發展之路並不平坦 本土科學家90年代才出現回流,那時候還不太流行,慢慢到90年代的時候,80年代的時候,因為學校數字增多了,所以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所以這些人才慢慢回來,也可以說他們學成了,就回到香港來。最近當然香港回歸以後,在內地出去的那些學者也成熟了,可以回來,你們就回流了,海歸等等都開始就這些情形發生了,所以香港也趕這個潮流,也有很多以前內地的科學家到香港來,到大學裡面做教職。
  • 12分鐘,17年,香港電影的墜落
    為了了解香港電影的危機,到底起於何處,我們需要把時間轉回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期。彼時,由於錯綜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大批內地的電影人選擇南下香港,在此與當地人一起拍片、建廠,經過如此十年的發展,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可以說,當時南下香港的內地導演,成了三十年後香港電影得以雄霸一時的基礎。
  • 香港貿發局主席吳光正:香港是沙漠裡的仙人掌
    但正是這風風雨雨,歷煉了香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吳光正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香港不是溫室裡的玫瑰,而是沙漠裡的仙人掌,經歷風吹乾旱,但仍能堅強求生存。香港人的聰明、敏感、堅韌和靈活應變能力,是大家公認的。」  吳光正將香港優勢概括為七個方面——「三優四通」,即地緣優,機制優,稅制優;貨物通,人才通,錢財通,信息通。
  • 《拆彈專家2》證明香港電影重拾輝煌了?其實背後情況不容樂觀
    但與此同時疑惑也隨之而來,香港電影還能藉此回春嗎?作為一部更加注重刺激觀眾感官的作品,運用大量震撼的爆炸以及十分絢麗的動作設計,並沒有直擊觀眾的內心。《拆彈專家2》講了一個好故事,卻沒能夠引來多少情感共鳴,想要揭露權術,卻又被框在了制度之內。儘管《拆彈專家2》超過了同期的《神奇女俠1984》,以及《晴雅集》等作品,但因此也並不能說明香港電影就要重拾輝煌了。
  • 香港電影:從光輝歲月到後港片時代,承載了青春
    2007年是香港回歸十年,一部為十周年獻禮的《老港正傳》在內地上映,這部40天拍完40年的電影,可謂創造香港電影奇蹟,也代表了香港電影速度。從黃秋生所飾演的電影放映員老左眼裡,我們依稀目睹了香港幾十年來的滄海桑田的變化。
  • 盤點香港電影中的黑幫老大,誰是真正的大佬!
    19世紀70年代以模特身份入演藝圈;1979年,出演《慾火焚琴》後逐漸走紅;1987年他開始接拍電影;200年,憑電影《PTU》獲得第九屆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2005年,正式向內地發展;2006年8月,憑藉《龍城歲月》獲得第11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2009年,主演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飾憑此片入圍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 2020香港公開大學內地招收43個專業
    高校招生工作也相應會有調整,為家長和考生第一時間能精準聚焦2020年全國高校招生政策信息,即日起《2020新浪全國高校招生諮詢會》欄目正式上線,本期嘉賓:香港公開大學中國內地及國際事務處總監石雪梅,以下是訪談實錄內容:  學校致力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  香港公開大學主要致力於培養應用型和專業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