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三時,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以線上的形式進行,整個過程僅持續了12分鐘,爾冬陞代表金像獎董事會,宣布了獲獎名單如下:
最佳電影:《少年的你》最佳導演:曾國祥《少年的你》最佳男主角:太保《叔·叔》最佳女主角:周冬雨《少年的你》最佳男配角:張達明《麥路人》最佳女配角:歐嘉雯《叔·叔》最佳新演員:易烊千璽《少年的你》最佳編劇:《少年的你》林詠琛/李媛/許伊萌新晉導演獎:黃綺琳《金都》最佳攝影:《少年的你》餘靜萍最佳剪輯:《葉問4完結篇》張嘉輝最佳服裝設計:《少年的你》吳裡璐最佳美術指導:《花椒之味》張兆康最佳動作設計:《葉問4完結篇》袁和平最佳視覺效果:《掃毒2天地對決》梁偉民/何文洛/馬肇富/餘國亮最佳音響效果:《葉問4完結篇》姚俊軒/李耀強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金都》林二汶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少年的你》-《Fly》最佳亞洲華語電影: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不出意料,以12項提名領跑的《少年的你》,成為了今年金像獎的最大贏家,奪得8項大獎,幾乎包攬了所有的主要獎項。
喜歡這部電影的粉絲一時間歡欣雀躍,這也是很多人預料中的結果。
本次金像獎在youtube上的關注度最終停留在了兩萬人左右,相比同量級的金雞獎與金馬獎,本屆金像獎可以說是關注度非常低的一年。
直播期間,畫面一成不變地固定在爾冬陞身上,而爾冬陞也非常機械化地完成了整個宣布名單的過程:
撕開信封、拿起名單、讀出獲獎者、放下,可以說毫無情緒可言,這對曾經人聲鼎沸的金像獎頒獎典禮來說,可謂是極大的反差。
這次因為疫情而取消的頒獎,也擬定在疫情結束後補辦頒獎儀式。
疫情只是金像獎遇冷的一個因素,因為近年來,香港電影實在很難稱得上令人滿意,哪怕是最擁護香港電影的影迷,也不得不承認香港電影持續走下坡路的事實,而在同樣是病毒肆虐下的第22屆金像獎,卻跟今天有著完全不同的境遇。
席捲世界的疫情像是在提醒我們歷史已進入新的周期。
2003年,非典肆虐,彼時的金像獎,是所有華語影人目光的焦點——尚未成為「國師」的張藝謀,與來自本土的劉偉強在此不期而遇,《英雄》與《無間道》,內地商業大片鼻祖與港片巔峰,一場劃時代的比武在金像獎的擂臺上開啟。
而那一夜,香港便是華語電影的中心。
在當時,恐怕最敏銳的影評人也不能預見,這個曾「舉手便遮中國電影半邊天」的金像獎,在短短的十七年裡,正以無可挽回的頹勢,迅速走向無人的荒漠。
今天,甚至我們可以說,在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已經死掉了。
這17年的迅速衰落以至於死亡,已經遠非電影大環境不好,或者沒有好的新人導演等簡單直接的因素能解釋的了,香港電影的潰敗,是由多角度、多層次乃至牽扯到社會制度等全方位、深層次的原因構成的。
如果要追根溯源,一探究竟,僅僅關注近五年或者十年的香港電影是全然不夠的,或許正像王晶所說,香港電影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種「非正常」的成功。
為了了解香港電影的危機,到底起於何處,我們需要把時間轉回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期。
彼時,由於錯綜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大批內地的電影人選擇南下香港,在此與當地人一起拍片、建廠,經過如此十年的發展,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
可以說,當時南下香港的內地導演,成了三十年後香港電影得以雄霸一時的基礎。
而在六十年代中期,邵氏電影湧現出一批製作精良的影片,例如李翰祥的《江山美人》等等,將票房直接拉到十萬級別,邵氏公司也因此坐定了香港電影龍頭老大的地位。
進入七十年代後,邵氏公司依然越戰越猛,推出了紅極一時的武俠片,張徹、劉家良等武俠電影宗師,也都在此時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本土影人的成熟,配合社會發展、科技變革,再加上自由度較高的創作環境,高度商業化的製作,使製作者可以有的放矢,香港電影打開了整個東南亞的市場,在八十年代進入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我們現在可以總結一下香港電影在七八十年代鼎盛一時的原因:
首先,社會制度與地理位置,使它擁有廣闊的市場與大量的資本。
其次,追求最大利潤的製作模式,讓香港電影製作類型多樣,娛樂性強。
最後,內地影人為香港培養出早一代的優秀電影製作人。
透過上述三點成功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香港電影能夠成功,其實是一個諸多元素構成的結果。
而我們再將時間轉到九十年代時,便可以看見香港電影今天頹勢的初步顯現。
九十年代可以說是相當激蕩的年代。
內地的改革開放尚在進行途中,根本沒有成形的市場,而前二十年始終保持高產出的香港電影已經因過多的粗製濫造,資金鍊產生斷裂的風險。
更何況,在回歸之際,香港即將面臨政治經濟的大變革,本土經濟也相當不景氣,各國的本土電影發展也走上了正軌,香港電影的海外市場也受到一定衝擊。
在如此多外部不利的條件下,香港電影內部也出現了危機。
在八十年代被培養出來的大明星,例如周潤發、李連杰等人,也紛紛轉戰好萊塢,使此時的香港電影出現了影人上的斷檔,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觀眾的熱情。
於是,內憂外患的香港電影開始變得步履維艱,危機在此時已經初步顯現。
下面,我們結合今年的獲獎影片,來仔細分析一下香港電影的現狀——
《少年的你》何以拿下8項大獎,橫掃今年金像獎?
最佳影片:《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是曾國祥的第四部個人長片作品,生於1979年的曾國祥,其父為香港電影的著名演員曾志偉。
然而,《少年的你》卻是一部資方全部來自內地、非常標準的內地電影。
《少年的你》講述的是遭受校園暴力的少女陳念,與混混小北之間發生的一段故事。
這種「殘酷青春」的概念,其實並不新穎,甚至基本是與「青春期」這個詞是一起被發明出來的,在《少年的你》中,暴力、犯罪、復仇等元素充斥在主人公的生活中,非常戲劇化底呈現了陳念與小北互相尋求救贖的旅程。
作為一部較為傳統的商業青春片,《少年的你》在同類型的電影中很突出,無論是攝影還是剪輯,都具有極好的意識:
例如開頭跳樓段落的場面調度、高考開卷後剪接挖掘機的鏡頭、小北家中封閉空間的情緒外化…
這些處理都非常的優秀,或者說遠超一般的同類型青春題材電影。
儘管《少年的你》是一部上乘之作,但恐怕還未到可以橫掃金像獎的程度。
例如,《少年的你》中戲劇化的文本,已有過度煽情之嫌,反而削弱了「校園暴力」本身的真實與野蠻;
魏萊後來求饒道歉的段落,人物的轉變過於突兀,很明顯是為了更高的商業性而把故事變得過於圓滑,刻意將人物推向了死亡。
《少年的你》得以橫掃今年金像獎,也從側面說明了香港電影的頹勢與青黃不接。
原本應該成為香港電影繼承者的曾國祥,也選擇北上,今年的橫掃,更可以看作是一種香港電影工業的潰敗與沒落。
最佳導演:曾國祥
正統香港電影出身的曾國祥,卻選擇了北上內地
——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電影製作的成本水漲船高,而過於討好觀眾的香港電影也未能形成自己成熟的體系,「師承制」的電影人培養體系在狀況不好的市場面前,顯得完全不堪一擊。
所以,在經濟的發展下,香港電影反而一派頹然,曾國祥選擇北上內地,也非常好理解了。
不過,在《少年的你》中,曾國祥仍然有著非常明顯的香港烙印。
比如,在小北跟隨陳念上學的段落時,鏡頭分切以側面全景和人物近景為主,並配之以舒緩的音樂,讓人很難不想到《甜蜜蜜》中的人物漫步。
所以說,「港片已死」的概念是一種文化上的概念,是說香港本土難以再有創造輝煌電影時代的工業體系。
而實際上,港片傳統的風格與手法還是被新一代導演給傳承了下來,並且融入內地的文化之中,兩者交相呼應,或也形成一種新的華語電影藝術表達方法。
最佳男主角:太保
影片《叔·叔》將焦點放在了老年的男性同性戀群體身上,這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邊緣化的社會群體。
此前,太保因配角身份而為人所知。
在《叔·叔》中,他飾演的「阿柏」始終在內在欲望與來自社會道德的壓力之間不斷拉扯,這個人物在他的詮釋下內斂沉穩,每一個表情都好像具有多層含義。
而太保採用的這種完全有別於「方法派」的表演方式,更具真實性——多生活化而少戲劇化,為這部關注社會邊緣群體的影片增添了很多魅力,獲得「金像影帝」完全是實至名歸。
而對於呼聲很高的易烊千璽來說,能夠獲得提名本身就是很高的肯定。
之前太保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讓易烊千璽保持平常心,這是老一輩電影人對新一輩電影人的期望,相信他之後還會有更加精彩的表現。
至於已經獲得金像影帝肯定的古天樂和郭富城,以及異軍突起的朱柏康,在角色的呈現上,相比這兩位確實稍顯遜色。
最佳女主角:周冬雨
如果回憶起《少年的你》,那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周冬雨的臉龐。
她在本片中的表演非常出色,臉上的每一個微表情都經得起大特寫的考驗與攝影機的凝視,並且對情緒的收與放控制自如。
例如在最後聽聞小北判刑的消息後,她背過身去沉默不語而後歇斯底裡起來,這種表演上的先抑後揚,也是情緒處理的欲擒故縱:
激烈的情緒用隱忍的肢體語言先行表達,也讓後來情緒的爆發更有意義。
通片下來,周冬雨的人物完成了非常平滑的內心轉變,她的表演也具有層次感和個人風格。
而我們反觀她的對手鄭秀文在《花椒之味》中的表演:
結尾,鄭秀文跑出火鍋店,來街上看舞獅,與開頭的舞獅段落呼應起來,其中,也有一段情緒爆發的表演,但是人物的情感卻很難獲得共情。
這是因為鄭秀文在《花椒之味》中的表演並未做到內在前後統一,人物弧光沒有平滑的轉變,當然,這也不能怪鄭秀文,責任更多在於,導演始終沒能給鄭秀文一個有信服力的情緒爆發點。
金像獎今年敢將影后給周冬雨,而不是按照論資排輩的傳統,給十一次提名卻顆粒無收的鄭秀文,可能是本屆為數不多「打破常規」的時刻。
可惜,這是近期鄭秀文離影后距離最近的一次,而且還有兩部作品入圍。
只能希望她可以不要灰心,之後再戰,也許下一次帶著作品出徵的時候,就是加冕的時刻。
最佳新演員:易烊千璽
過去,斬獲金像影帝的大陸男演員,只有在香港發展多年的李連杰一人,依照「大陸演員不拿金像影帝」的慣例,今年易烊千璽能獲得最佳新演員獎,可謂是對他實力最大的肯定。
他在《少年的你》中飾演的男主角小北,將他自己身上的青春氣息完全賦予給了人物,未經科班訓練的表演雖說不夠成熟,甚至有過於戲劇化的肢體動作,但將這些放在劇中的角色身上,反而成了一種優點:
粗糙但是生猛,充滿野性的力量,比任何循規蹈矩的表演方法更有感染力。
他的面龐同樣經得起鏡頭的凝視,兇狠的外表之下,也釋放著對生命的渴望——審訊段落中的眼神與姿態,仿佛是來自一個真正的少年犯。
將最佳新演員獎頒給他,同時也是這個獎項最好的歸屬,他也為「流量」一詞賦予了新的意義。
其他獎項:
最佳男女配角中,張達明飾演的社會底層人和區嘉雯飾演的「同妻」,表演只能算得上是中規中矩,但能看出他們對故事本身有很好的理解。
剩餘的獎項中,《大象席地而坐》算是關注度頗高的一部,獲得最佳亞洲電影也算是對導演胡波的一種追思。
號稱「第一武指」的袁和平毫無懸念地拿下了「最佳動作設計」。
這一屆的金像獎,《少年的你》獲得12項提名與8項大獎,可謂是一家獨大。
而分別以11項提名與10項提名緊隨其後的《花椒之味》與《麥路人》,卻都只獲得了一個獎項,可以說是被《少年的你》全方位碾壓了。
也足以見得,香港電影的總體趨勢已經不讓人看好,《花椒之味》和《麥路人》儘管提名眾多,但其本身的質量並不高,難以與《少年的你》分庭抗禮。
我們再回到2003年的《無間道》,這部在今天被視作港片巔峰的電影,細細深究起來,是香港電影的最後絕唱。
只不過榮耀的光環,掩蓋了危機四伏的香港電影,憑一部《無間道》也改變不了香港電影。
光鮮之後,衰亡的伏筆其實早已埋下。
四十年,對於誕生也不過百年的電影來說——是不是算很長的一段旅程了?
當回首往昔,林青霞、張曼玉、張國榮……
熟悉的面龐像連環畫一樣從眼前掠過。
香港,我們的東方明珠,在資本與政治的漩渦中艱難維繫,電影,只不過是時代的犧牲品,潮起潮落之後,只有徒增感傷的海灘。
或許用《三國演義》最後一句話來結束此文,甚為合適: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空吊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