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天文臺新任「掌門人...

2021-01-11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美麗

2020年2月,鄭楚明博士出任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首先恭喜您履新香港天文臺臺長。鑑於內地朋友、氣象界同仁渴望對您有更多了解,您能介紹下個人情況嗎?

鄭楚明:我於198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物理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課題是量子力學,與現在從事的氣象工作很不一樣。在畢業前一年,我投考香港天文臺,幸運被錄用,成為科學主任。工作半年後,我被選送到英國氣象局受訓5個月,回香港後成為一名天氣預報員。受訓的經歷,目的是讓每名科學主任都能認識到預報工作的重要性。

除了天氣預報之外,我初期的工作範圍還涉及水文、微氣象、氣象衛星接收系統運作等領域。這期間,我參與「電視天氣報告」,當上了天氣主播,做了十多年,直至2010年為止。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的工作領域轉向航空氣象,並參與國際民航組織相關工作。2003年至2011年成為機場氣象觀測和預報研究組觀察員;2010年至2012年被選為亞太區航空計劃及實施區域組的通信/導航/監察及氣象小組共同主席;2013年至2015年成為亞太區氣象小組副主席。

2011年,我晉升為助理臺長,轉為負責公眾天氣服務;2020年2月,晉升為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

記者:您認為,近年來,香港氣象事業取得了哪些進展?

鄭楚明:在臨近預報方面,2018年,香港天文臺被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為亞洲區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近年來,香港天文臺積極發展的社群版「小渦漩」臨近預報系統,供亞洲或其他區域的氣象單位採用或試用。2019年,憑藉臨近預報服務,香港天文臺獲得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和第十九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在航空氣象領域,2018年7月,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共同建立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作,主中心位於北京的中國民用航空局,而香港天文臺作為備份中心,致力為亞洲區內航空業界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此外,2019年11月,香港天文臺開發的「我的航班天氣」電子飛行包流動應用程式在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航班上投入服務,為機組人員提供最新的氣象資訊。這是全球首個由官方氣象機構開發,並獲官方民航機構接納供業界使用的電子飛行包天氣流動應用程式。

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電話的高速發展,香港天文臺亦重點發展官方網頁和流動應用程式「我的天文臺」APP,向公眾發布信息。2019年,香港天文臺的網上服務用量達到1.87億頁次。此外,還積極拓展社交媒體傳遞氣象信息。面對網上資訊泛濫,香港天文臺透過社交媒體有效提醒市民留意網上出現的流言,並提供正確的信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香港天文臺亦引入這項新技術,提升預報技術和加強服務,在臨近預報、衛星圖像自動辨認大氣重力波等方面有不錯應用。

鄭楚明(右)與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在2019年12月4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市民提示寒潮將到,做好準備。香港天文臺提供

記者:近年來,香港天文臺與內地、澳門氣象部門合作愈發緊密,在哪些方面取得進展?民眾能否從中切實獲益?

鄭楚明:粵港澳三地合作源遠流長,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近年來,三地氣象部門合作愈發緊密,在多方面取得了進展:

2017年8月,在中國氣象局的組織下,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合作,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依據,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為發展大灣區氣象事業提供依據。

2019年4月,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推出「大灣區天氣網站」,提供涵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11個城市60多個地區的7天天氣預報等信息,為穿梭大灣區的民眾提供便捷可靠的優質氣象服務。

三地共同開發以網頁為基礎的港珠澳大橋氣象數據顯示平臺,已於2018年10月投入使用。

在粵港澳的氣象業務合作基礎下,三地實現氣象數據交換,並在有需要時進一步共享數據,這對三地監測惡劣天氣起著積極作用。廣東省氣象局提供南海北部的石油平臺和氣象浮標數據,對監測南海颱風特別有幫助。近年來在中國氣象局的協調下,三地氣象部門針對重要天氣過程會進行會商,彼此交換情報,分享三地對重要天氣過程的分析和評估,提高三地公眾氣象服務水平。

記者:為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氣象合作,香港天文臺正在推進哪些工作?

鄭楚明:《規劃》的主要發展目標,包括氣象科技創新、氣象深度融合、智慧氣象服務、智能網絡業務、氣象協同觀測等。目前,粵港澳三地每年都會通過合作會議和研討會分享業務和技術經驗。香港天文臺今後會積極與粵澳加深合作協調機制,共同推進《規劃》。

香港天文臺正與廣東省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設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落地深圳的中心已於2019年底運作。香港天文臺亦會繼續與粵澳一同籌建《規劃》中「三中心三平臺」的其他項目。

記者:您對未來香港天文臺發展,以及與內地、澳門的氣象合作有何展望?

鄭楚明:在《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以下簡稱《安排》)下,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每兩年進行高層管理人員會議,回顧合作項目進展,探討未來合作的大方向。《安排》有利雙方未來持續和更深入的合作。

未來,在《規劃》指引下,通過現有合作會議和科技研討會機制,粵港澳將會進行更密切的交流合作,加強氣象科技創新,發展智慧型氣象服務,強化氣象協同觀測,共同推進《規劃》設定的合作項目,構建現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最大程度地保護大灣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生態文明保障水平。

記者:隨著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快速發展,香港天文臺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公眾教育?未來將如何開展相關科學普及活動?

鄭楚明:香港天文臺一向非常重視公眾教育,每年都會舉辦開放日活動,通過展覽和遊戲,讓公眾學習防災減災知識。除此之外,還歡迎公眾到香港天文臺總部參觀,亦會到中小學進行講座和舉辦公開講座。

在重要天氣來臨前,香港天文臺會通過面書、Instagram、微信、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發放信息,提示公眾採取防備措施,減少惡劣天氣帶來的損失;亦會每星期製作和推出系列「氣象冷知識」公眾教育視頻。該視頻現已推出超300集,公眾反饋很好。

未來,香港天文臺會繼續製作公眾教育視頻,亦會舉辦開放日、參觀活動、學校講座、公開講座及比賽等,讓更多市民參與,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公眾對防災減災的認識。

記者:今年年初,香港天文臺發布消息稱,2019年是香港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和挑戰,香港天文臺做了哪些工作?

鄭楚明:2019年是香港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除氣溫上升外,氣候變化會帶來更強的降雨,造成低洼地區積水、河道泛濫及泥石流,給民眾安全帶來重大威脅。我們擔心的亦包括氣候變化帶來更強的颱風及其相關的風暴潮,威脅香港沿海區域。

2017年的超強颱風「天鴿」和2018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先後吹襲珠江三角洲,與兩個超強颱風相關的風暴潮在珠江口沿岸地區造成嚴重積水和破壞,帶來重大損失。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香港天文臺繼續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公眾教育,提高公眾對災害的認知水平。我們會通過系列活動,增強公眾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的認知,了解面對惡劣天氣時的應對措施。

二是加強氣候預測。香港天文臺會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評估氣候變化對香港帶來的影響,加強向公眾的展示;繼續提高氣候變化評估的技術和設備水平。三是強化科學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香港天文臺是成員之一。該委員會現正進行研究,分析過去風暴潮帶來的極端海平面事件的出現頻率,研究在氣候變化的情境下未來熱帶氣旋帶來的極端風力,以及對沿岸重要設施的潛在影響。

記者:您如何理解2020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

鄭楚明:2020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氣候與水」。水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水的多寡對人民生活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氣候變化會影響水的循環,造成部分地區乾旱、部分地區洪澇,這些都會直接影響民生,嚴重時更會造成災難。

長遠來說,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對於沿岸城市,如香港的威脅將更大,颱風相關的風暴潮會愈見頻繁,對沿岸基礎設施造成巨大壓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香港天文臺的開放日活動尚需擇機。在此,借中國氣象報社的平臺,祝願廣大氣象同仁平安、健康。

相關焦點

  • 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
    2019年,憑藉臨近預報服務,香港天文臺獲得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和第十九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在航空氣象領域,2018年7月,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共同建立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作,主中心位於北京的中國民用航空局,而香港天文臺作為備份中心,致力為亞洲區內航空業界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加大專家互訪、項目試驗以及業務培訓力度,加強在數值天氣預報、氣候監測預測、環境與氣象服務等方面的人員交流和溝通,提升雙方的預報精細化水平。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城市氣象服務水平,2016年,上海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在精細化預報、氣象服務、颱風觀測等方面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推動大城市現代氣象服務和業務發展。
  • 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大灣區將輻射帶動這些區域共同發展!
    這是協調發展不斷深化的新實踐。從部分城市的單點突圍到多個城市的「抱團」發展,繼而邁向城鄉融合發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演變優化,已經成為廣東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的重要實踐。
  • 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考察大灣區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綜述: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考察大灣區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新社珠海9月10日電 香港十八區區議會正副主席粵港澳大灣區考察團一行約50人,於本月7日至9日先後到廣東省廣州、佛山、中山、珠海4個市展開為期3天的實地考察,深入了解大灣區城市經濟建設,及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情況,旨在進一步從地區層面推動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港澳船舶進出內地港口有新規,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將提升
    來源:一財網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今天(23日)表示,港澳船舶進出內地港口將按國內航線管理,同時推進內地和港澳引航互認,推動三地建設、開放搜救飛機補給與起降點,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將全面提升。交通運輸部日前印發了《海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以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和保障能力,推進海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楊新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 「大灣區航空」申香港運營 冀明年暑期首航
    昨日,東海航空公司董事長黃楚標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由其出資設立的「大灣區航空」(Greater Bay Airlines)已於7月遞交了航空運營許可證(AOC)的申請,目前正在審核中,首期投資2億元(港元,下同),將重點發展東南亞及內地航線,預計最快可於明年暑假首航。該公司將有望成為香港本地註冊的第五家航空公司。
  • 專訪香港天文臺「掌門人」岑智明|氣象業務資源共建共享造福兩地民眾
    2001年,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籤署的《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具有裡程碑意義,自此,兩地氣象合作進入新的高度。這些年,合作內容也從分享災害天氣預報技術,到對觀測、預警等氣象資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成果有兩點   最突出的合作成果:一是雙方分享了氣象服務經驗與理念。
  • 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有助提升三地氣象服務
    發言人說,《規劃》提出的合作項目將有助於香港天文臺發展精細化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服務,以及進一步提升香港就極端天氣事件的預報預測能力。香港天文臺將與粵澳兩地的相關部門合作推展《規劃》各相關項目。澳門特區政府當日也在其官方網站及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規劃》正式公布的消息並轉載《規劃》全文。
  • 香港氣象「掌門人」:回歸是民族記憶,祖國是堅強支撐
    而粵港澳共同發展和營運的大珠三角網站亦為區內公眾提供最新的天氣警告、預報和實況觀測,利便旅客和跨境工作及上學的人士。稍後這項服務將擴展至粵港澳大灣區,服務更多民眾。2017年2月27至3月1日,第31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暨第22屆氣象業務合作會議在香港舉行,來自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的40多位氣象專家聚首香港,共同就三地的氣象研究成果、業務發展和未來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 南財快評:研究探索澳交所建設,大灣區發展迎來新動力
    例如粵港澳大灣區內已建立深圳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證券交易所兩大交易所,澳門證券交易所如何解決與上述兩大交易所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澳門的金融基礎設施和政策資源配套能否支撐證券交易所的可持續發展和穩健運行?目前成熟的大型公司上市資源開發已相當深入,深度挖掘中小上市企業成為必然趨勢。澳門證券交易所提供的融資平臺針對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這有利於緩解大灣區內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今年5月,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在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期間,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氣象服務、航空氣象及全球氣象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氣象科普宣傳等事宜進行了交流。1996年,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籤署了氣象科技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機制,每兩年輪流舉行一次高層會議。
  • 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劉碩「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使學習、誦讀、創作的人越來越多。中華文化自信和繁榮發展的大背景,是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發展極為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30日在京舉行的中華詩詞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剛當選的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會長周文彰說。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中華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凝聚著民族精神,也體現了時代風貌。
  • 深圳氣象局局長:要學習香港氣象服務的好經驗
    在2011年11月深港政府間合作會議上,在市長許勤和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林瑞麟的見證下,深圳市氣象局局長王延青和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分別代表兩地氣象部門,籤署了《深圳市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長期合作協議》,揭開了兩地氣象部門合作的新篇章。
  • 香港天文臺臺長:將與內地共建亞洲「航空氣象中心」
    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表示,香港天文臺正與國家有關部門合作,打造服務亞洲乃至全球的「航空氣象中心」,打破西方的壟斷,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共享航空氣象信息。香港天文臺全天24小時對氣象、地震、輻射等多方面提供預報和監測,是香港市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之一。
  • 鄭國光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 共議航空氣象事業發展
    鄭國光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莊白羽報導  4月19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會見香港天文臺臺長、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岑智明和香港天文臺助理臺長劉心怡,雙方就推動氣象服務及航空氣象發展交換意見。
  • 區領導會見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一行
    8月22日,區委書記顧海東會見了來訪相城的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一行,雙方就深化合作進行了友好交談。香港新華集團執行董事蔡雋思,江蘇產業投資公司總裁鄒攀;區領導盛夢龍、王執晴出席活動。香港新華集團香港新華集團成立於1957年,總部位於香港,產業涵蓋海產食品、地產建築、金融財務、高新科技、教育培訓、文化傳媒和基礎建設、環保產業等八大領域,在中國內地設有東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京津冀及川渝七大區域中心。近年來,集團致力在產業合作、大健康服務、教育文化與國際交流等方向深度推動中日友好合作。
  • 香港天文臺為北京奧運提供定點定時惡劣天氣預報
    中新社香港九月十二日電 題:香港天文臺為零八奧運「測風雲」  中新社記者 陳伊敏  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日漸臨近,香港天文臺十二日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說,天文臺將全力支援零八奧運的氣象服務,包括為北京奧運賽場提供定點定時的惡劣天氣臨近預報,以及「獨家」為香港風帆隊提供天氣資訊。
  • 香港一線|蔡冠深:香港發展前景很好,前提是要擁抱祖國
    今天的《香港一線》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秦玥專訪到了港區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蔡冠深還有許多閃亮的身份,諸如愛國商人、慈善家、教育家。蔡先生長期關注下一代的培養,一直傾囊資助內地與香港的教育事業。作為一個地道的廣東人,他對粵港澳大灣區有著獨到的見解,作為一個資深港人,他對香港社會面臨的一些問題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 香港天文臺「小渦旋」天氣預報系統獲獎
    「小渦旋」是香港天文臺自1999年起開發並運行的臨近預報系統,起初該AI(人工智慧)系統僅用於圖像處理,直至2014年香港天文臺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引入深度學習技術,使AI創新地與雷達、閃電探測、雨量觀測結合,可於數小時前對降雨和閃電區域、時間和強度,提供預報。
  •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香港一方面應融入國際合作、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另一方面則應加強與內地在政企、校企間的合作以及資金和技術對接等。「對香港來說,大灣區是一個絕佳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香港會持續發揮作用,並且發揮得越來越好。」梁振英表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豐富香港「一國兩制」的內涵,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