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

2020-11-2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美麗

  20202月,鄭楚明博士出任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首先恭喜您履新香港天文臺臺長。鑑於內地朋友、氣象界同仁渴望對您有更多了解,您能介紹下個人情況嗎?

  鄭楚明:我於198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物理系,取得博士學位,研究課題是量子力學,與現在從事的氣象工作很不一樣。在畢業前一年,我投考香港天文臺,幸運被錄用,成為科學主任。工作半年後,我被選送到英國氣象局受訓5個月,回香港後成為一名天氣預報員。受訓的經歷,目的是讓每名科學主任都能認識到預報工作的重要性。

  除了天氣預報之外,我初期的工作範圍還涉及水文、微氣象、氣象衛星接收系統運作等領域。這期間,我參與「電視天氣報告」,當上了天氣主播,做了十多年,直至2010年為止。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的工作領域轉向航空氣象,並參與國際民航組織相關工作。2003年至2011年成為機場氣象觀測和預報研究組觀察員;2010年至2012年被選為亞太區航空計劃及實施區域組的通信/導航/監察及氣象小組共同主席;2013年至2015年成為亞太區氣象小組副主席。

  2011年,我晉升為助理臺長,轉為負責公眾天氣服務;20202月,晉升為香港天文臺第十六任臺長。

  記者:您認為,近年來,香港氣象事業取得了哪些進展?

  鄭楚明:在臨近預報方面,2018年,香港天文臺被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為亞洲區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近年來,香港天文臺積極發展的社群版「小渦漩」臨近預報系統,供亞洲或其他區域的氣象單位採用或試用。2019年,憑藉臨近預報服務,香港天文臺獲得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和第十九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在航空氣象領域,20187月,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共同建立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作,主中心位於北京的中國民用航空局,而香港天文臺作為備份中心,致力為亞洲區內航空業界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此外,201911月,香港天文臺開發的「我的航班天氣」電子飛行包流動應用程式在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航班上投入服務,為機組人員提供最新的氣象資訊。這是全球首個由官方氣象機構開發,並獲官方民航機構接納供業界使用的電子飛行包天氣流動應用程式。

  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電話的高速發展,香港天文臺亦重點發展官方網頁和流動應用程式「我的天文臺」APP,向公眾發布信息。2019年,香港天文臺的網上服務用量達到1.87億頁次。此外,還積極拓展社交媒體傳遞氣象信息。面對網上資訊泛濫,香港天文臺透過社交媒體有效提醒市民留意網上出現的流言,並提供正確的信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香港天文臺亦引入這項新技術,提升預報技術和加強服務,在臨近預報、衛星圖像自動辨認大氣重力波等方面有不錯應用。

  鄭楚明(右)與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在2019124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市民提示寒潮將到,做好準備。香港天文臺提供

  記者:近年來,香港天文臺與內地、澳門氣象部門合作愈發緊密,在哪些方面取得進展?民眾能否從中切實獲益?

  鄭楚明:粵港澳三地合作源遠流長,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近年來,三地氣象部門合作愈發緊密,在多方面取得了進展:

  20178月,在中國氣象局的組織下,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合作,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依據,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為發展大灣區氣象事業提供依據。

  20194月,香港天文臺與廣東省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推出「大灣區天氣網站」,提供涵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11個城市60多個地區的7天天氣預報等信息,為穿梭大灣區的民眾提供便捷可靠的優質氣象服務。

  三地共同開發以網頁為基礎的港珠澳大橋氣象數據顯示平臺,已於201810月投入使用。

  在粵港澳的氣象業務合作基礎下,三地實現氣象數據交換,並在有需要時進一步共享數據,這對三地監測惡劣天氣起著積極作用。廣東省氣象局提供南海北部的石油平臺和氣象浮標數據,對監測南海颱風特別有幫助。近年來在中國氣象局的協調下,三地氣象部門針對重要天氣過程會進行會商,彼此交換情報,分享三地對重要天氣過程的分析和評估,提高三地公眾氣象服務水平。

  記者:為配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氣象合作,香港天文臺正在推進哪些工作?

  鄭楚明:《規劃》的主要發展目標,包括氣象科技創新、氣象深度融合、智慧氣象服務、智能網絡業務、氣象協同觀測等。目前,粵港澳三地每年都會通過合作會議和研討會分享業務和技術經驗。香港天文臺今後會積極與粵澳加深合作協調機制,共同推進《規劃》。

  香港天文臺正與廣東省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設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落地深圳的中心已於2019年底運作。香港天文臺亦會繼續與粵澳一同籌建《規劃》中「三中心三平臺」的其他項目。

  記者:您對未來香港天文臺發展,以及與內地、澳門的氣象合作有何展望?

  鄭楚明:在《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安排》(以下簡稱《安排》)下,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每兩年進行高層管理人員會議,回顧合作項目進展,探討未來合作的大方向。《安排》有利雙方未來持續和更深入的合作。

  未來,在《規劃》指引下,通過現有合作會議和科技研討會機制,粵港澳將會進行更密切的交流合作,加強氣象科技創新,發展智慧型氣象服務,強化氣象協同觀測,共同推進《規劃》設定的合作項目,構建現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最大程度地保護大灣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生態文明保障水平。

  記者:隨著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快速發展,香港天文臺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公眾教育?未來將如何開展相關科學普及活動?

  鄭楚明:香港天文臺一向非常重視公眾教育,每年都會舉辦開放日活動,通過展覽和遊戲,讓公眾學習防災減災知識。除此之外,還歡迎公眾到香港天文臺總部參觀,亦會到中小學進行講座和舉辦公開講座。

  在重要天氣來臨前,香港天文臺會通過面書、Instagram、微信、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發放信息,提示公眾採取防備措施,減少惡劣天氣帶來的損失;亦會每星期製作和推出系列「氣象冷知識」公眾教育視頻。該視頻現已推出超300集,公眾反饋很好。

  未來,香港天文臺會繼續製作公眾教育視頻,亦會舉辦開放日、參觀活動、學校講座、公開講座及比賽等,讓更多市民參與,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公眾對防災減災的認識。

  記者:今年年初,香港天文臺發布消息稱,2019年是香港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和挑戰,香港天文臺做了哪些工作?

  鄭楚明:2019年是香港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除氣溫上升外,氣候變化會帶來更強的降雨,造成低洼地區積水、河道泛濫及泥石流,給民眾安全帶來重大威脅。我們擔心的亦包括氣候變化帶來更強的颱風及其相關的風暴潮,威脅香港沿海區域。

  2017年的超強颱風「天鴿」和2018年的超強颱風「山竹」先後吹襲珠江三角洲,與兩個超強颱風相關的風暴潮在珠江口沿岸地區造成嚴重積水和破壞,帶來重大損失。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香港天文臺繼續多方面的工作。一是公眾教育,提高公眾對災害的認知水平。我們會通過系列活動,增強公眾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的認知,了解面對惡劣天氣時的應對措施。

  二是加強氣候預測。香港天文臺會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評估氣候變化對香港帶來的影響,加強向公眾的展示;繼續提高氣候變化評估的技術和設備水平。三是強化科學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香港天文臺是成員之一。該委員會現正進行研究,分析過去風暴潮帶來的極端海平面事件的出現頻率,研究在氣候變化的情境下未來熱帶氣旋帶來的極端風力,以及對沿岸重要設施的潛在影響。

  記者:您如何理解2020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

  鄭楚明:2020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氣候與水」。水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水的多寡對人民生活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氣候變化會影響水的循環,造成部分地區乾旱、部分地區洪澇,這些都會直接影響民生,嚴重時更會造成災難。

  長遠來說,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對於沿岸城市,如香港的威脅將更大,颱風相關的風暴潮會愈見頻繁,對沿岸基礎設施造成巨大壓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香港天文臺的開放日活動尚需擇機。在此,借中國氣象報社的平臺,祝願廣大氣象同仁平安、健康。

(責任編輯:王敬濤)

相關焦點

  • 致力深度融合 服務大灣區發展——專訪香港天文臺新任「掌門人...
    2019年,憑藉臨近預報服務,香港天文臺獲得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和第十九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在航空氣象領域,2018年7月,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共同建立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作,主中心位於北京的中國民用航空局,而香港天文臺作為備份中心,致力為亞洲區內航空業界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 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大灣區將輻射帶動這些區域共同發展!
    這是協調發展不斷深化的新實踐。從部分城市的單點突圍到多個城市的「抱團」發展,繼而邁向城鄉融合發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演變優化,已經成為廣東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的重要實踐。
  • 港澳船舶進出內地港口有新規,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將提升
    來源:一財網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今天(23日)表示,港澳船舶進出內地港口將按國內航線管理,同時推進內地和港澳引航互認,推動三地建設、開放搜救飛機補給與起降點,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將全面提升。交通運輸部日前印發了《海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以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和保障能力,推進海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楊新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 國家儲備林建設 創新發展深度融合
    【改革·印跡】        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管理中心(速豐辦)緊緊圍繞林業改革發展中心任務,堅持以國家儲備林建設為主線,以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外資項目為助力,創新發展,深度融合,服務新時代林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立足大灣區 交行跑出金融「加速度」
    原標題:立足大灣區,交行跑出金融「加速度」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高速發展。
  • 乳品廠「變身」文創園——北京E9區創新工場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文化與科技企業融合發展的平臺,北京市投融資協會副理事長單位,第三屆「文化產業學院獎最佳園區創新運營金獎」……前身為北京市雙橋乳品廠的E9區創新工場建園以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吸引了一批以大數據、人工智慧、數字創意為代表的行業領軍企業與獨角獸公司,形成北京東南新興的文化科技融合產業集聚區
  • 南財快評:研究探索澳交所建設,大灣區發展迎來新動力
    在國際上,澳門更是與葡語國家的交流廣泛,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這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及的打造中葡金融服務平臺的目標相契合。中國銀行發布的離岸人民幣指數(ORI)顯示,在2019年末,中國銀行離岸人民幣指數(ORI)為1.35%,環比上升0.05個百分點,超出預期值0.02個百分點。
  • 招遠市宅科融合發展區:抱團聚力促發展 融合發展揚新帆
    招遠市張星鎮宅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區地處招遠、龍口交界處,轄12個行政村,2400餘戶,6000人口,是典型的山區村。2019年在上級黨委的引導推動下,融合發展區聚合聚力區域內5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發展,成立了招遠市口子後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著力從品牌共享、資料供給、產銷結合上破題,以紅色黨建引領綠色革命,探索規模化、多元化、品牌化道路,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邁入「快車道」。
  • 涪陵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軍民產業互融互通、軍民科技互促互動、軍民設施共建共享,記者近日從涪陵區經信委獲悉,今年以來,涪陵致力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以市場、戰略需求為導向,推動「軍轉民」「民參軍」,加快川東船舶等軍工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引導優勢企業進入裝備生產等領域,圍繞太極集團等醫藥企業打造軍民融合生物醫藥產業園,推動太極藿香正氣液、涪陵榨菜等3個產品進入軍隊採購目錄,推進華蘭生物、倉興達涪陵公司產品與總公司已進入軍隊採購目錄的產品形成上下遊產品互補。
  • 張立:知識服務和融合發展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方向
    來源標題:張立:知識服務和融合發展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方向 前不久,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落幕。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落戶知識城 !
    近日,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廣東省氣象局、廣州市氣象局、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籤署了共建「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和「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臺」合作框架協議。項目將在知識城選址!國家氣象中心2019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後第一批審議通過的6個專項規劃之一。
  • 15年華商學院迎新生 邁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學校的更名是學校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也標誌著學校辦學進入全新的階段。」廣州華商學院董事長廖榕就博士表示,辦學十五載,華商學院始終堅持「創百年名校,育華夏英才」的辦學理念和願景目標,秉承「厚德、勵志、博學、創新」的校訓,科學構建以教學平臺、產業學院為引領,深度校企合作為支撐的實踐教學體系,努力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廣泛開展國內外合作辦學,不斷開拓民辦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道路,為適應國家的經濟轉型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
  •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揭牌
    中國日報11月10日電(記者 張之豪)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的不斷增加,與高能物理核物理相關的科學數據服務業務越來越多。為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11月10日,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揭牌,正式成立大灣區分中心,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及科學研究提供直接的服務。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落戶知識城!
    近日,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廣東省氣象局、廣州市氣象局、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籤署了共建「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和「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臺」合作框架協議。項目將在知識城選址!國家氣象中心2019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後第一批審議通過的6個專項規劃之一。「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和「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臺」建設項目成為該規劃落地實施的重要抓手。
  • 趙豪志:加快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設,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
    趙豪志到山東省港口集團走訪時強調加快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設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2日訊 今天下午,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趙豪志率有關區市、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走訪山東省港口集團。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2020年9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印發,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行了再細化。高等職業教育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保障和中高水平智力支撐的重要砥柱,是助推形成區域合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有力槓桿。
  • 更加注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強調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0%左右。社會發展與社會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
  • 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把總書記的要求落到實處,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關鍵是要在動力機制變革、成果轉化機制創新和協同機制優化方面加強探索,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支撐。以動力機制變革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助推發展方式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傳統要素投入型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以科技創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成為優先的現實選擇。
  • 關於我市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思考和建議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今年8月,我市召開高規格的全市文化旅遊大會,做出推進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市的重大戰略部署,文旅融合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一、商丘文化資源和旅遊載體的梳理一方面,商丘歷史文化資源得天獨厚。
  • 廣電總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
    關於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推動全媒體時代媒體深度融合,事關廣播電視高質量創新性發展,事關壯大主流輿論,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廣播電視機構積極落實,媒體融合取得重要進展。為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出如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