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今天(23日)表示,港澳船舶進出內地港口將按國內航線管理,同時推進內地和港澳引航互認,推動三地建設、開放搜救飛機補給與起降點,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將全面提升。
此前,港澳航線船舶一直參照國際航行船舶的管理模式,在進出內地口岸時,需要辦理進出口岸手續。
在交通運輸部今天下午舉行的2020年6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楊新宅介紹,海事部門將優化對大灣區內地航行港澳船舶的安全管理,將在大灣區內進出港並航行於粵港澳之間的三類船舶(港澳籍船舶、內地運輸船舶、大灣區船籍港內地非運輸船舶)按照各自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規進行管理,進出內地港口時按照國內航線實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
交通運輸部日前印發了《海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以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和保障能力,推進海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楊新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灣區經濟的鮮明特徵就是通江達海、水運發達、高度開放、宜居宜業,這決定了航運業是大灣區發展的命脈所在。
23日,交通運輸部2020年6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海事局副局長楊新宅介紹有關情況 圖片來源中國網
《意見》明確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到2022年,大灣區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協同發展,船舶汙染防治能力明顯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水上交通安全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粵港澳海事管理機構合作機制有序運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到2035年,大灣區水上交通安全便捷,航運要素高效流動,粵港澳海事管理機構合作機制高效運行,水上交通安全監管、船舶汙染防治能力達到國際一流,全面建成海事服務交通強國建設先行區、海事改革開放創新發展試驗區、海事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楊新宅說,根據《意見》,海事部門將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海事協同合作機制,加強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積極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航運綠色發展,持續提升水上應急搜救能力。
對於推動大灣區引航互認合作的問題,楊新宅表示,海事部門將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大鵬灣水域引航員資質互認和促進該區水域一次引航。他說,《意見》對進出粵港澳大灣區內某一港口但需航經其他地區水域的船舶,明確了引航豁免的措施,期望能有效解決大鵬灣香港水域強制引航問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航運便利性,降低航運成本,促進航運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在全球貨櫃吞吐量十強港口中,粵港澳大灣區佔了三席,且廣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貨櫃吞吐量均超過2000萬TEU(國際標準箱)。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貨櫃吞吐量是世界三大灣區總和的4.6倍。
廣東坐擁廣州、湛江、深圳、珠海、東莞、中山6座億噸大港,其中5個在大灣區。港口航運為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