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中國古代氣象智慧及其書寫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最早的天文臺——靈臺遺址。資料圖片

  

  繪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蓋上的二十八宿標示圖。資料圖片

  

  河北宣化遼墓星圖。資料圖片

  天氣現象風雲變幻,奧秘無窮,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活動。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互動中,日漸適應了四時交替,陰陽變化;辨明了雨雪晴靄,風雲雷電;見證了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並逐漸探索出氣象變化的一般規律,形成觀天察氣、看雲識天的氣象學識,留下世界上記錄最早、傳承最久、內涵最廣的氣象資料,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獨特文化資源。

  早在夏代,已有觀象授時之說,設有「天地四時之官」;《夏小正》以夏代十二月為綱,記述了每月星象、氣象、物象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至殷商,時人開始自覺觀察、認識並記載各種氣象,甲骨卜辭中風、雲、雨、雪、雹、霧、霰、霜、雷、電、虹等氣候現象,是世界最早的氣象記錄之一。周秦之際,在天人關係的艱難探尋中,人們已更加成熟地解釋氣象、預報氣象和記錄氣象,《周易》《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孫子兵法》《莊子》《孟子》《管子》《呂氏春秋》《爾雅》《黃帝內經》等存世文獻,都記載有大量物候知識和氣象信息。如《爾雅》解釋霧霾、風雨、雪霜天氣:「地氣之發,天不應曰霧」;「風而雨土為霾」;「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雨霓為霄雪」等。《黃帝內經》解釋雲雨天氣:「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詩經》預報雨雪天氣:「如彼雨雪,先集維霰」;「天將陰雨,鸛鳴於至」。《呂氏春秋》解釋「八風」為:「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薰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悽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凡此,皆為早期華夏先民洞察自然、辨識天象、預測氣象的智慧結晶和文化創舉。

  逮及漢唐,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科技的日益革新,人們對氣象的認知趨於理性、科學和客觀。漢代人闡明了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物候,發明了溼度計、風速器等氣象儀器;提出了「梅雨」「信風」等氣象名稱,併科學解釋了雷電、降水等季節性氣候現象;駁斥了雷電是「天取龍」「天懲」「天怒」等陳腐謬論,批判了將降雨歸於「天神」的迷信妄說;出現了《易飛候》《四民月令》《論衡·變動篇》《淮南子·本經訓》等文獻。如《淮南子》指出:「懸羽與炭,而知燥溼之氣」;「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之」。《論衡》提出:「天且雨,琴弦緩。」《西京雜記》記載:漢時長安靈臺相風銅烏,「有千裡風則動」;「氣上薄為雨,下薄為霧,風其噫也,雲其氣也,雷其相擊之聲也,電其相擊之光也」。凡此,即將古代氣象學尤其是氣象預報技術引入科學之路,推向新高。而後,兩晉盛行「相風木鳥」等測風儀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有「天氣新晴,是夜必霜」等氣象諺語,並提及燻煙防霜、積雪殺蟲等方法;《正光歷》將七十二氣候列入曆書;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提出冬季「九九」為一年最冷時期;隋代杜臺卿《玉燭寶典》輯錄隋以前節氣、政令、農事、風土、典故等文獻,保留了不少農業氣象佚文。至唐代,創造了相風旌、佔風鐸、佔雨石等氣象儀器,區分了十級風力和二十四方位風向,解釋了日暈、彩虹、光象等氣候現象,誕生了《觀象玩佔》《乙巳佔》《相雨書》等氣象經典,湧現出裴行儉、李淳風、李愬等氣象學家,並將氣象知識更加廣泛地應用於生產、生活、軍事、政治等重要領域,彰顯了自然氣象的科學性、實用性和人文性特徵。

  宋元乃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氣象知識和研究隨之日益勃興,蔚為大觀。較之以往,宋元氣象學的科學化趨勢更加鮮明,不僅解釋了梅雨、龍捲風、季風、雷陣雨等特殊性、區域性氣候現象,首創了雨量、雪量等觀測技術,而且對大氣光象、雷電霜霧等氣候現象的認知更為科學、合理,對天氣的預報方法也更加多樣、準確。如朱熹《朱子語類》論述雷電:「陰氣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氣伏於陰氣之內不得出,故爆開而為雷也。」沈括《夢溪筆談》解釋彩虹:「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陳長方《步裡客談》記述梅雨天氣:「江淮春夏之交多雨,其俗謂之梅雨也,蓋夏至前後各半月。」葉夢得《避暑錄話》論述江南「過雲雨」(雷陣雨)、「龍桂」(龍捲風)。蘇洵《辨奸論》預報風雨:「月暈而風,楚潤而雨。」尤其是沈括《夢溪筆談·異事篇》對氣象、物候之創見,朱思本《廣輿圖·佔驗篇》對天、雲、風、日、虹、霧、電等航海氣象之「佔驗」,堪稱典範。宋元時期為我國古代氣象科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氣象之學遠紹漢唐根脈,近啟明清端緒。

  至明清,氣象學雖發明不足,但在總結演繹前人成果方面可圈可點,尤其是深受「西學東漸」浸染,氣象之學呈現出由傳統向近代轉變的趨勢,初露近代氣象學的曙光。其中,明代雨量觀測、航海氣象、天氣預報等技術日益精進,「南北寒暑」「晝夜長短」「蜃氣樓臺」等理論認知不斷深化,農業氣象諺語廣泛傳播,氣象雲圖等推廣使用。在官方,「月奏雨澤」成為常制,顧炎武《日知錄》載:「洪武中,令天下州縣長吏,月奏雨澤……永樂二十二年十月,通政司請以四方雨澤奏章類送給事中收儲,上曰: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澤者,欲前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在民間,「佔候諺謠」成為常用語,如明初婁元禮《田家五行》記載氣象諺謠,凡分論日、論月、論星、論風、論雲、論虹、論雷、論霜、論雪、論電、論氣候、論山、論地諸篇,皆反映了明初農業氣象知識和天氣預報經驗。明清之際,西方科技的傳入為我國氣象科學帶來了新技術和新觀點。傳教士將西方當時比較先進的溫度計、溼度計引入中國,清人還仿製了冷熱計、燥溼器;利用《三光圖》等雲圖預報天氣;出現了炮擊雹雲,消除冰雹的技術。梁章鉅《農候雜佔》凡分四卷,從天文、地理、人事、時令、草木、蟲魚等角度,論述了預測天氣變化、解釋氣候現象、把握氣象規律之理論,是古代農業氣象諺語的集大成之作;遊藝《天經或問》凡分圖序、天、地三卷,全面闡釋了天地變化的情勢,解答了氣象變化的規則,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適應性、經驗性氣象知識的局限,是近世少見的氣象原理之作,也是我國科學氣象學之肇始。

  在古人的觀念中,氣象既是「天」的自然表徵,也是「人」的觀念塑造,這種超自然的人本理解,為原本自然的萬千氣象增添了濃鬱的神秘色彩和持久的人文屬性。在遠古時期,面對變化莫測的氣候現象,人們深陷「天人相分」的思維邏輯中,本能、盲目、被動地適應著紛繁多變、循環往復的氣象世界。此後,古代先民在克服自然、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長期實踐中,逐漸認識到「人」的能力和「人事」的價值,「天人合一」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作為「天」的自然表徵,氣象也由此逐漸被人們認識、把握和利用,並持久影響著歷代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在社會層面,「順天文,授民時」,人們長期利用氣象變化的規律和特點發展社會經濟,從事農業、牧業、交通、祭祀、水利等活動。同時,面對此起彼伏、綿延不絕的氣象災害,歷代官民積極抗爭,全力應對,利用各種力量抗禦氣象災害,並逐步建立了較為務實高效的氣象預報制度和災荒賑濟體系。在政治層面,中國古人相信「天文變,世俗亂」,「天垂象,見吉兇」,認為天道與人事、天變與政治有著神秘而微妙的關聯,凡君臣事天不誠、賞刑不當、忠良未用、奸邪盈朝、聽信讒佞、徵斂掊克、靡費天下、刑獄冤濫等,都會上幹天和,招致天變。《史記·天官書》謂:「凡天變,過度乃佔。……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漢代董仲舒將其總結為「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此後,這種「天人感應」「災異天譴」學說長期成為制約皇權與重塑秩序的政治規範,並與歷代王朝的政治命運緊密相連。在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現當為參用陰陽五行解釋天氣現象,如《大戴禮記》以陰陽解釋氣象:「陰陽之氣各靜其所,則靜矣。……陽氣盛,則散為雨露;陰氣盛,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二氣之化也。」鄭玄注《洪範篇》以五行解釋氣象:「雨,木氣也,春始施生,故木氣為雨。暘,金氣也,秋物成而堅,故金氣為暘。燠,火氣也。寒,水氣也。風,土氣也。凡氣非風不行,猶金木水火非土不處,故土氣為風。」這些不斷積累的氣象知識及文化解釋,是古代先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其對氣象規律、天人關係等複雜問題的自覺認知和客觀書寫,不僅反映了古人認識天文、應對氣象的理性取向和不斷增強的能力,且對今日之氣象事業也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自古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生產依賴天文地理,因而古代氣象記錄注重實用,人們習慣將氣象信息載諸天文書籍及小說筆記、詩文遊記、方志野史等,充分展示了古代先民「求真」的氣象智慧和「務實」的書寫意識。今天,秉承「稽古振今」的歷史使命和學術擔當,系統整理、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氣象文獻,傳承氣象文化,弘揚氣象科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09月28日14版 作者:展龍 責任編輯:趙寧)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史》書寫輝煌的中華文明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古代在天文曆法、數學、農學、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資料顯示,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項發明和發現中,中國佔173項,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於物化了的、豐富多彩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
  • 古代兩河流域對世界的認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一篇讚美智慧神恩基創建宇宙秩序的詩歌,其中涉及神創造時間、制定曆法;分派部分神祇掌管極遠之地、大海等區域;部分掌管風雨雷電、動植物等自然事務;部分掌管農業、建築、食品、紡織、生育、手工製造等生產技能;還有部分掌管祭祀、交通、度量、書寫等文化技能。巴比倫人的世界秩序觀念與蘇美爾人基本相同。
  • 中國氣象事業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依賴國外到服務全球
    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在回顧和書寫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70年的澎湃歷程中,風雲氣象衛星是其中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華章。1988年9月,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雲圖回傳地球,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觀眾在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觀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模型。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一般認為,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或者漢字的藝術書寫,是漢字書寫的秩序化和美化行為,即以符合書寫規律的技巧,通過筆墨線條展現漢字方形結構和點線分布特點,藝術地安排漢字筆畫、結構和章法,表達認知對象的本質和美感,展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同任何藝術一樣,書法作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中華民族先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漢字和書法產生和發展的源泉。漢字是中國書法的根,書寫美是書法的魂。
  • 水力機械在古代歐洲和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歐洲,利用水力驅動磨石加工穀物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一世紀的古希臘時期;而在中國,對水力利用最早的記載則是在公元紀年前後的漢代。從時間上講,目前我們能見到的關於水力機械的記載,中國比歐洲稍晚,但時間上的差距並不明顯。究竟水力機械是在中國還是歐洲最先起源?是歐洲的水力機械傳播到中國,還是中國的水力機械傳播到歐洲?兩者之間有無互相影響或傳承關係?這些問題尚未有一個公認的結論。
  • 《光明日報》刊發樓陽生署名文章:遊山西就是在讀歷史
    中共中央主辦的全國性思想文化報紙《光明日報》8月21日刊發中共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的署名文章:《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
  • 中國古代若干天文氣象儀器
    中國古代氣象學中有很豐富的天象記錄,這是通過天文氣象儀器進行觀測所取得的。天文氣象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製,是天文氣象學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假天等等。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夏鼐主攻埃及考古學,師從埃及學權威伽丁內爾(A.H.Gardiner)教授,學習古埃及象形文字;在格蘭維爾(S.Glanville)教授指導下,對古代埃及的各種串飾進行系統的類型學研究,成為中國第一位埃及考古學家,1946年他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學位論文《古代埃及的串飾》,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近年已正式出版(中譯本不久也將出版)。
  • 「中國天氣通」:智慧氣象改變生活
    近期,華風愛科氣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攜手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通過一系列線下線上精彩活動,與三星手機會員親密互動,體驗「中國天氣通」強大功能,了解智慧氣象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央視氣象主播現身說說「中國天氣通」那些事兒 7月18日,知名央視氣象主播潘寶兒現身三星手機北京前門旗艦店「中國天氣通」線下活動,模擬演播間現場與觀眾分享實用有趣的氣象小知識
  • 古代中國的語法觀
    漢字這種跟語音關係相對疏遠的書寫體系,把人們的研究興趣引向字形的結構和字體的歷史演變(即文字學),引向字音的方言分歧和古今流變(即音韻學),引向字義的引申變異、地域分布及其解釋方法(即訓詁學)。中國傳統的語言學比西方多了文字學而少了語法學。漢語是有語法的,只不過漢語的語法與西方的語法是不同的,中國古代的學童寫文章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而不是通過已經建立起來的語法框架去建構。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中國古代鎳白銅及其西傳
    1957年,張資珙發表了《略論中國的鎳質白銅和它在歷史上與歐亞各國的關係》一文,探討了中國古代白銅的種類、名稱和冶煉技術起源,並首次就中國白銅西傳歐洲的歷史進行了介紹和討論。1964年,張子高在《中國化學史稿(古代之部)》中引用《續雲南通志》、《事物紺珠》和《滇海虞衡志》等史志資料,指出:「白銅產於雲南,由來已久,而在清代康、雍、乾三朝為尤盛。」
  • [世界氣象日]圖解:8顆衛星組成天基氣象災害監測網
    氣象工作者如何撥開雲霧以觀天象?我國預報預警建設情況如何?今日,記者帶著上述問題走進中國氣象局一探究竟。  深究雲跡精準預報  從古至今,氣象研究從沒脫離過雲。人們常用「雲淡風輕」形容晴好天氣,「烏雲密布」描述風雨前的天空。在古代,人們通過雲的形狀、狀態、大小來認識天氣,時至今日,雲的識別、描述和命名對於天氣氣候研究仍然十分重要。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俯瞰風雲,造福人類
    ,在回顧和書寫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70年的澎湃歷程中,風雲氣象衛星是其中值得濃墨重彩的華章。2008年,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可每日無縫隙獲取全球250米解析度真彩色雲圖。2016年,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衛星雲圖最高解析度達500米,可最快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風雲三號A星成功發射後,很多發達國家氣象部門都主動與我們聯繫,希望共享資料。」
  • <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故事><中國古代科學家畫像>出版
    在今天舉行的《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故事》和《中國古代科學家畫像》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這兩本書記錄了我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不朽業績和奮鬥歷程,大力營造了「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的濃厚氛圍,弘揚了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值得向全社會推介。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我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的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光學實驗室。」一年後,潘建偉便與同事一起在《自然》上發表了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學術論文,這個成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被美國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和《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進展,併入選《自然》「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此後,潘建偉又先後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量子糾纏交換,三光子、四光子糾纏及其非定域性檢驗,量子糾纏純化等重要實驗。
  • 光明日報:地震學和蟾蜍誰更可靠?
    光明日報:地震學和蟾蜍誰更可靠? 2008年06月11日 15:18 來源:光明日報   生活中流傳著一些得到廣泛認同卻並不一定站得住腳的理論,我們稱之為「傳統智慧」。例如,動物是地震前兆的使者,人們相信動物具有人類所不具備的超能力。蛇類的紅外感應器、穴居動物對震動極其敏感、許多大型動物對超聲波和次聲波的獨特能力……隨著都市人日益疏離自然和生命,一種對自然力的崇拜開始回潮,甚至開始派生出神秘主義色彩。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線講述】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雷達專業研究所,23所矢志以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氣象產業做大做強。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 傳承北極閣文化 書寫江蘇氣象新篇章
    近年來,江蘇省氣象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與省委、省政府各項部署,積極融入國家和江蘇重大發展戰略。中國氣象局、江蘇省政府共同推進江蘇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建設,全面組織部署,構建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時序推進的政府主導工作機制。
  •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為祖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日前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天氣預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關鍵核心技術就是數值預報—最優化利用探空、衛星等探測數據和大氣運動的物理數學理論,在高性能計算機上求解大氣運動變化規律所遵循的數學物理方程,推演未來天氣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