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史》書寫輝煌的中華文明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合肥老人盛詩經經營新興印刷作坊傳承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古代在天文曆法、數學、農學、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資料顯示,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項發明和發現中,中國佔173項,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蘊藏在汗牛充棟的典籍之中,凝聚於物化了的、豐富多彩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諸多科學技術活動之中。中外學者從不同學科領域和審視角度,對中國科學技術史作了大量精到的闡述,我們都知道李約瑟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現在我們又有了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李約瑟花費了半生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部巨著的構思中。他說:中國的科學、技術和醫學的歷史將在學術史、經濟史和社會史上得到應有的地位,而且這將是一項永久持續的研究,就像所有的歷史那樣無限地繼續下去。

  通過這部浩大恢宏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人記住了李約瑟這個響亮的名字;西方學者也了解到中國浩瀚的歷史和文化曾深深地影響世界現代化的進程。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勾勒了一副完整表現中國古代科技發現和發明的畫卷:火藥、指南針、針灸、煉丹術……使西方讀者第一次有可能較全面地認識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也讓許多中國人為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而自豪。

  早在1964年,周恩來總理便指示,要促成《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翻譯和出版,並由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前身)負責具體組織這項工作。197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總論》、《天文》、《數學》、《地學》等共7分冊的中譯本,隨即翻譯和出版工作即告中斷。1986年,李約瑟的這套巨著的翻譯出版項目正式啟動,國家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擔任「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翻譯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專門成立了「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負責這部書的翻譯和出版工作。從1990年開始,科學出版社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再次出版這部專著。從1990年出版的第一卷《導論》,到2013年第六卷第六分冊《生物學及相關技術:醫學卷》,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翻譯和出版工作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隨著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及傳播,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即:近代科技與工業為什麼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對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幾十年來,學者們前赴後繼,但並沒有得出統一的意見。從「地理環境決定論」到「語言決定論」,以及探討中國文明是否是因為缺少邏輯和科學實驗才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等,圍繞著李約瑟的思想,科學史家們不間斷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中國人自己的《中國科學技術史》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實施,由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盧嘉錫任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大型叢書目前已經面世。這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這部巨著由中國學者三十年反覆醞釀、三十年精心編撰而成。

  由中國科技史界通力協作完成的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是一個宏大的學術工程和文化工程,其出版規模之大、專家水平之高、成果影響之廣,堪稱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集大成之作,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書」。

  《中國科學技術史》這一宏大的工程凝聚著幾代人的關切和期望,該書的立項、編寫和出版過程坎坷曲折。盧嘉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總序中寫道:「編撰一部系統、完整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大型著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工作者的願望與努力目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如願,以致在這一方面顯然落後於國外同行。」早在1956年,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曾專門召開會議,討論有關編寫問題。1975年,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演變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並恢復工作,這個打算又被重新提到議事日程,並專門為此開會討論。後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再次提出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的計劃,並被列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重點項目,作了一些安排和分工,也編寫和出版了幾部著作,如《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中國天文學史》、《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中國古代生物學史》、《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中國古橋技術史》、《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等,但因沒有統一的組織協調,叢書計劃半途而廢。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稿》完成之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學技術通史研究室就曾制訂編著斷代體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計劃,並再次被列入中國科學院重點課題,但由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實施。1987年,科學技術通史研究室又一次提出了編著系列性《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後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簡稱「大書」)的設想和計劃。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基礎局、計劃局、出版委領導的支持下,叢書計劃終於被列為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落實了經費,使這一工程得以全面實施。盧嘉錫出任本書總主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立了以陳美東所長為主任的常務編委會和40餘位全國科技優秀科技史專家組成的編委會,同時科學出版社組織精幹的專門編輯班子,以最好的紙張、最好的質量出版本書。自1997年起,「大書」各卷開始陸續出版,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讚譽。

  通過李約瑟著作和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來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這讓我們更加明白: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走科技強國之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作者單位:科學出版社)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6-11-11 10版)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刊發樓陽生署名文章:遊山西就是在讀歷史
    中共中央主辦的全國性思想文化報紙《光明日報》8月21日刊發中共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的署名文章:《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打造「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品牌》。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中華文明繼續前行。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中華文明的傳統又在隋唐時期得到進一步鞏固與豐富。以後雖有元和清兩代少數民族成為全國最高統治者,但這些皇朝都在中華文明體系下行政理事。中華文明一直沒有中斷。從世界歷史上看,兩河流域與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蠻、走進文明的地區。這裡的居民創造了人類早期的輝煌,發明了文字,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辦教育,興文化,但就是沒有產生史學。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圖文互讀 細說歷史 樊樹志 明史研究專家、復旦大學教授 光明悅讀:《圖文中國史》是您撰寫的第三部通史類歷史普及讀物,在這之前您還出版過《國史概要》及《國史十六講》,新書《圖文中國史》增加了哪些新內容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編撰全面啟動
    》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第一次編委會議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舉行,這標誌著科技史卷編撰工作全面啟動。此次會議主要有兩項議題:一是全面啟動《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編撰項目;二是召開第一次編委會工作會議,討論部署科學技術史卷編撰工作。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龔莉出席會議,並作《新時代、新百科》的主題發言,回顧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第二版的編撰歷程,闡釋第三版的編撰目的、重要意義以及總體設計等。
  • 光明日報:中國古代氣象智慧及其書寫
    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互動中,日漸適應了四時交替,陰陽變化;辨明了雨雪晴靄,風雲雷電;見證了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並逐漸探索出氣象變化的一般規律,形成觀天察氣、看雲識天的氣象學識,留下世界上記錄最早、傳承最久、內涵最廣的氣象資料,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獨特文化資源。
  •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樣的二分視角對於認識中華文明會有怎樣的啟迪呢?簡單講,大傳統對於小傳統來說,是孕育、催生與被孕育、被催生的關係,或者說是原生與派生的關係。大傳統鑄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為小傳統發生的母胎,對小傳統必然形成巨大和深遠的影響。反過來講,小傳統之於大傳統,除了有繼承和拓展的關係,同時也兼有取代、遮蔽與被取代、被遮蔽的關係。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 見證中國航天史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徽寶套組《天問一號》耀世首發,一璽一箭,一飛沖天,由中華航天博物館官方權威監製,中國最強玉雕天團以國玉和田傾力打造,一經發行便引起了強烈的航天收藏熱!NO.0001《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徽寶套組由中華航天博物館永久館藏,意義非凡!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見證中國航天史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徽寶套組《天問一號》耀世首發,一璽一箭,一飛沖天,由中華航天博物館官方權威監製,中國最強玉雕天團以國玉和田傾力打造,一經發行便引起了強烈的航天收藏熱!NO.0001《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徽寶套組由中華航天博物館永久館藏,意義非凡!
  • 中華郡遠古部落開業暨「文明破曉 中華立信」專家論壇圓滿成功
    2021年1月1日,新世紀的第三個十年破曉之日,中華郡遠古部落舉行了開業慶典活動,同時舉辦了「《文明破曉 中華立信》-於黃帝鑄鼎地、商鞅變法處,打造中華誠信文化源點的專家論壇活動」,一併取得了圓滿成功。此次論壇由《長安說》直播平臺進行現場直播,參與此次討論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黃帝鑄鼎、商鞅變法、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國家政策等話題,從不同角度深入解讀了誠信文化為時代之需。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
    兩千多年前,一條被後人稱為「絲綢之路」的商道從東方中國發端,向西、向南、向北縱橫馳騁、綿延萬裡,一直伸展到歐洲腹地和非洲紅海,開啟了東西方文明交融、碰撞、互榮共生的嶄新篇章。從此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舟楫相望,各國打破藩籬,互通有無,友好交往,書寫了人類歷史的輝煌。而發祥於這條絲綢之路上的亞洲各文明圈曾經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富有、最安全的軸心地帶。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始終影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進程。其中,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和外來文明的入華融合是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今年6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的葛承雍《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正是相關重要學術成果的結集。
  • 深入把脈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動態 光明日報社聯合出版界代表召開座談會
    為深入把脈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動態,團結聯繫廣大知識分子,9月11日,光明日報社邀請中國外文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作家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負責人,就「思想文化領域圖書選題與傳播」展開座談,共同研討思想文化領域的出版動態、重點選題、閱讀趨勢,探討如何構建數字時代的議題設置與多元傳播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_新聞...
    兩千多年前,一條被後人稱為「絲綢之路」的商道從東方中國發端,向西、向南、向北縱橫馳騁、綿延萬裡,一直伸展到歐洲腹地和非洲紅海,開啟了東西方文明交融、碰撞、互榮共生的嶄新篇章。從此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舟楫相望,各國打破藩籬,互通有無,友好交往,書寫了人類歷史的輝煌。而發祥於這條絲綢之路上的亞洲各文明圈曾經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富有、最安全的軸心地帶。
  • 胡文祥:交叉科學書寫輝煌未來
    、氣勢、氣魄和氣質……創立九大公式 展現交叉輝煌遊人可以按圖索驥直達目的地,而探險者卻只能一邊開闢新路,一邊尋找心中的目標。這些研究成果再次印證了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曾說過的一句至理名言: 數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文字。7.胡氏生物最長壽命公式(壽命生物學領域)胡文祥教授提出了一個估算人類與動物等生物物種個體最長極限壽命(Y)的公式,主要由生物的生長發育期(性成熟期)(T)來決定。
  • 聊一聊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對中華文明未來的展望
    其實如果你把中華文化看成一輛車的話,這車就是儒家文化。而他的輪子一個是道家的,一個是佛家的。這樣就好理解了,就是說每個普通中國人身上會有三重人格,儒釋道。奮鬥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失意時歸隱山林看雲捲雲舒,如果看破紅塵就皈依佛門,潛心修煉,普度眾生。這時就有人問了,那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唐朝就和華夏文明接觸了中華文明裡也應該包括。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因此,我們討論中國的歷史,分析歷史上和今天「中國」的「內」與「外」,就不能不關注中華文明特別是作為其主脈的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質,甚至可以說,正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決定了歷代的中國政體、中國人的「內」、「外」觀和中國疆域的歷史發展軌跡。即使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強力衝擊,中華文明體系及其特質仍持續深刻影響中國的文化與社會演變,包括價值倫理的演化、話語體系的轉變和國家體制的重新構建。
  •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我科學家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一帶有哲學意味的話題或許有了新答案。
  • 瑪雅人曾在地球上輝煌一時,為何一夜之間消失了?到哪裡去了?
    可見那個時代的瑪雅人創造的文明成果是很燦爛的,他們創造出燦爛文明,古代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期。經過考古研究發現,瑪雅人建成了大批的城市,這些城市可容納幾千至幾萬名瑪雅人生活。而城市裡有比較完善的市政設施,還有祭祀場所和運動場——可以打球。
  • 梁啓超經典代表作之終極全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來了
    該書是了解中國思想史、學術史之必讀書。《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啓超的代表作之一。本次整理以最為通行的1936年中華書局《飲冰室合集》本為底本,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稿本、清華學校講義本、《史地學報》刊載本、《東方雜誌》刊載本、民志書店第四版單行本、《東方文庫續編》本為通校本,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概略》稿本、南開大學暑期講義本、輔仁大學鉛排本、重慶中華書局重排重校單行本以及《學燈》《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晨報副鐫
  • 歷史維度中的中國夢
    多樣性統一的中華文化,孕育了構築中國夢的文化資源。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形態,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是多樣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基礎上形成的文化整體,包含中國各民族和各地區的文化,都有其獨特內涵和價值。中華文化所包含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