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2021-01-08 國際在線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作者:楊共樂(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院教授)

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

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3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

在西亞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社會,距今5500年左右。這裡有文字、有城市、有宗教,是農耕時代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它成了臨近民族爭奪的主要戰場。至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最後戰勝統治當地的波斯帝國,兩河流域的政治文明中斷,當地的楔形文字逐漸為外來的希臘文所替代。這裡的文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

幾乎與兩河流域文明同時,埃及文明出現於尼羅河流域,大致為公元前3500年,到現在也有5500年左右。但這一文明也在外族的數次入侵和佔領後被中斷,大約存在了3000年。到近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才被學者重新解釋。

古印度河文明形成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屬於城市文明。主要的遺址有:哈拉巴文化。其城市建築水平則遠超同期的其他文明,位居當時世界之首。不過,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古印度河文明被毀,原因不清。

在西方,除了被中斷的克裡特—邁錫尼文明(公元前2000—前1200年)之外,希臘人的文明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屬於城邦文明。著名的城邦有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的屬性就是小國寡民與各自獨立,沒有融合一統的意識。公元前338年,巴爾幹各邦為馬其頓所敗,失去獨立地位。公元前149年至公元前146年,馬其頓被羅馬打敗。羅馬在這裡建立了馬其頓和阿卡亞行省,馬其頓治下的巴爾幹的政治文明也宣告結束。

西方的羅馬文明屬於後來者,創建於公元前6世紀末,行共和、建帝國,存在了1000餘年。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為日耳曼人所亡。作為古代地中海地區產生最晚、影響最大的羅馬文明,也中斷了政治上的連續性。

這些原生或次生的文明都滅亡、中斷了。我們從這些中斷的文明的歷史中可以看到:軍事的先進性在文明的交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外族的多次入侵是導致政治實體中斷的關鍵因素;精神貧困往往使人們在困難面前無所適從。

在世界各原生文明中,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是絕無僅有的。當然,中國的文明也是從原始階段發展而來的。唐代學者杜佑說:「古之人樸質,中華與夷狄同,有祭立屍焉,有以人殉葬焉,有茹毛飲血焉,有巢居穴處焉,有不封不樹焉,有手摶食焉,有同姓婚娶焉,有不諱名焉。中華地中而氣正,人性和而才惠,繼生聖哲,漸革鄙風」。地理條件對於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價值重大,而聖哲的出現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華文明特質變得更為顯著。

湯因比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於金石並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的連續發展,到春秋時期進入生產力發展史上的鐵器時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裡特·邁錫尼文明都沒有走出青銅時代,就消亡了。中國古文明在青銅時代沒有為外部力量或內部因素所中斷。

中華文明在經過春秋、戰國之後,繼續向比周朝更發達的秦漢時代挺進。過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紀,中原地區也發生了民族遷移,還出現過若干少數民族的政權。但這些都屬於常見的朝代更迭,沒有產生本質變化。中華文明繼續前行。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中華文明的傳統又在隋唐時期得到進一步鞏固與豐富。以後雖有元和清兩代少數民族成為全國最高統治者,但這些皇朝都在中華文明體系下行政理事。中華文明一直沒有中斷。

從世界歷史上看,兩河流域與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蠻、走進文明的地區。這裡的居民創造了人類早期的輝煌,發明了文字,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辦教育,興文化,但就是沒有產生史學。古代的印度雖然擁有燦爛的詩篇,也有遠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沒有史學。在古代,只有古希臘和中國不但創造了歷史,而且創造了與歷史有密切關係的史學。但古希臘的史學主要是當代史,古希臘人沒有形成數代史家連續按時敘史的傳統。

古代中國是史學大國,也是史學強國。政治文明的連續性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而中國歷史的連續性又為中國史學的連續性提供了豐厚的內容。從甲骨卜辭到金器銘刻,從《尚書》《春秋》到由歷代史家編撰的文化長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蹟,更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最好見證。

中國歷史資源之豐富,史事記載之連續,讓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感到驚訝。他在《歷史哲學》中曾這樣寫道:「中國人具有最準確的國史……中國凡是有所措施,都預備給歷史上登載個仔細明白」,「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漢字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文明所產生的標誌性成果。漢字的整個發展過程清晰連貫,沒有發生過斷裂。聖哲的經典通過漢字滋養一代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文明延綿發展,始終充滿活力。

與西方傳統不同,中國通過對內開放、對外學習他人來不斷發展自己的文明。

階層開放、上下流動是中華文明對內開放性的重要體現。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提倡「明明揚側陋」,讓新生力量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作用。戰國時期,主持各諸侯國變法的商鞅、吳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國人。隋唐以後,科舉制度建立,人才的選拔路徑更寬敞也更開放,所以出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話語。

與歐洲依靠經濟力量的新興階級完全不同,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這類新興政治人物,依賴的主要是知識和個人的才學。這種開放選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進了新生力量的成長,而且有助於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從歷史上看,中華文明對外來文化歷來抱有開放包容的態度。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在史書上俯拾皆是。現僅舉兩例加以說明。例如:據《古今樂錄》云:「橫吹,胡樂也。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長安,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這裡所說的「摩訶兜勒一曲」實際上就是指流行於中亞的馬其頓歌曲。它被帶到長安,後來又被漢武帝時期的音樂家李延年「更造新聲」而流行中華,成為中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義大利發明並製成天文望遠鏡。10年後,望遠鏡傳入中國,並在明清之際中國社會的曆法變革、學術研究與軍事鬥爭等活動中發揮作用。可見,即使在明中後期這樣被認為閉關鎖國的時候,中華文明的開放步伐也並未停止。

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深紮根於5000年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文明發展中的復興,傳承中的升華,開放中的飛躍,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廣闊的現實基礎和深遠的世界意義,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復興都深刻、都偉大。因為它順乎歷史潮流,合乎發展規律,必將極大地促進和推進中華文明的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1日 11版)

[ 責編:張倩 ]

相關焦點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本文原刊於《學術月刊》2018年第1期,原題:「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經授權刊用。與世界上許多以宗教為核心的文明體系相比,中華文明體系最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其世俗性。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認為世人應「畏天命」,對天道、祖先要有誠敬之心。圖為2017年2月21日,上午7時40分許,山東曲阜市,曲阜高鐵東站孔子塑像。
  • 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
    作者:孔明安 陳文旭(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徵,即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對於我們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開放性特徵是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真理性的重要前提。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 正念與大五人格特質
    研究人員最近開始調查哪些人格特質與正念有關。在一項元分析中,Giluk(2009)發現正念與正面情感特質和盡責特質呈正相關,與神經質和負面情感特質呈負相關。與其他大五人格特質也具有相關性,包括開放性,外向性和宜人性,都是正面的,但很小。這種元分析的一個缺點是,它只能達到有限的深度。具體來說,通過將正念和大五人格特質分組在一起測量,消除了更多窄帶寬分量表的使用。
  • 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原標題: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明歷時數千年而綿延不絕,比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斷的古老文明,就知識體系而言,中華文明所獨具的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特質值得深入研究。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從延續上古血脈的商代皿天全方罍到傳承中華文脈的先秦石鼓;從9000年前的史前賈湖骨笛到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從古絲綢之路文明共榮的縮影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到吹響華夏正音的曾侯乙編鐘;從展現華夏英姿的商代婦好鴞尊到彰顯華夏正禮的西周大克鼎……作為我們久遠記憶的歷史媒介,國寶不僅是歷史時代的載體符號,更是中華文明的遺存和見證。
  • 聊一聊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對中華文明未來的展望
    其實如果你把中華文化看成一輛車的話,這車就是儒家文化。而他的輪子一個是道家的,一個是佛家的。這樣就好理解了,就是說每個普通中國人身上會有三重人格,儒釋道。奮鬥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失意時歸隱山林看雲捲雲舒,如果看破紅塵就皈依佛門,潛心修煉,普度眾生。這時就有人問了,那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唐朝就和華夏文明接觸了中華文明裡也應該包括。
  • 中華文明的四大倫理原則與近代西方的四大觀念,有何根本區別?
    可以說,我對這個「文明根柢」的歸納,就是從湯因比對文明基本架構的理念中提煉出來的。從政治倫理、經濟倫理、社會倫理、世界倫理看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何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家文化、老子、莊子都不能代表全部。如果把「文明根柢」形容為一棵茂盛大樹,那麼「核心價值」就是其所結下的豐碩果實。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以往的研究證明,大五人格中的開放性和盡責性對科學和藝術創造力的解釋效果量最大。7在搜集有關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大五人格中與日常生活問題解決關係最為密切的開放性和盡責性為預測變量,探討這兩種人格特徵與創造性問題解決之間的關係。已有研究發現,開放性是產生創造力最為基礎的核心特質。
  • 易中天: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著名學者易中天教授發表了題為「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主題演講。易中天指出,當前的天下大勢是文明的衝突,其中最主要的衝突發生在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之間,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必須思考其他文明的優勢與我們的不足。他認為現代西方文明在當前佔據優勢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普世的宗教信仰,而信仰的作用在於確定並延續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與之相比,中華文明缺乏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普遍是實用主義的。
  • 金色記憶‖中國古代黃金盛宴璀璨奪目,展現華夏中華五千年文明
    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
  • 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流傳至今
    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沒有受到這些衝擊跟地理環境有關,我們東南面是浩瀚的大洋,一望無際基本上沒有什麼文明能夠跨過大海來擊敗我們,而西北面一個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個是千裡茫茫的戈壁沙漠和天山等高大山脈。這些都極大的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把我們文明緊緊守護住避免外界的侵襲,歷史上也只有同在域內北面的遊牧民族能夠入侵中原,不過最終都融入了中原文化,同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始終影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進程。其中,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和外來文明的入華融合是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今年6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的葛承雍《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正是相關重要學術成果的結集。
  •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的相似,難道瑪雅文明的起源是中國?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的相似,難道瑪雅文明的起源是中國?眾所周知,瑪雅文明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是在6~9世紀的時候,但在10世紀後急轉直下,乃至湮沒消亡。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們的滅亡呢?而最近,科學家們在研究瑪雅人的預言的世界末日日期時,意外的發現瑪雅人的日曆跟中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黃曆高度相似,暗含屬相以及五行!
  • 包容性發展更具開放性普遍性可持續性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與傳統的發展模式相比,包容性發展將更具有開放性、普遍性、可持續性,緩解以往由於發展機會不平等造成的發展結果不平衡,做到權利公平、機會均等、規則透明、分配合理,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包容性發展也是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它將致力於消除不同民族間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的差異帶來的障礙,共同應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世界性難題,追求各個國家互利共贏、各種文明兼容並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曾培炎指出,包容性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兼容並蓄、海納百川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徵。
  • 愛我中華,寫我文明,書我歷史
    國家是文明的載體。中華文明淵遠流長,浴五千年風霜雪雨而歷久彌堅。文明既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根之木。傳說中的堯舜禹禪讓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代,再到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歷經了萌芽、發展、鞏固之期。其中尤以周武王滅商取天下,並利用封建諸侯擴展周朝疆域的意義重大。周朝第一次實現了將整個天下,納入一個政權框架統治。
  •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11月26日,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基因庫選址北大昌平新校區,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 100年前,英國人出了本書,說:中華文明起源於中亞蘇美爾文明
    在世界歷史上,中華文明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文明發源之時起,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薪火相傳連綿不斷,也是當今世界四大古文明中碩果僅存的一個,這也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地方。正因為中華文明獨有的魅力所在,所以那些西方學者也對中華文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在一百年前的1894年,英國學者拉克佩裡就出版了一本學術專著,專著的名字叫做《中國文明西源說》。
  •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僅剩中華文明?客觀分析,才能看出問題所在!
    (原創非首發)在上初中時,教科書就提到了四大文明古國,至今仍繼續延續的只有中華文明,那麼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就只剩下了中華文明呢?今天小編就從地理上、文化上、民族主體上去分析這個問題。中華文明從前21世紀的夏朝到現在,中華文明沒有一次間斷,始終以中華文化為主,雖有少數時間被其他少數民族統治,但這些少數民族往往被先進的中華文化所同化,中華文化仍是中國的主體,延續至今。
  • 為何說中國文明不是西來的
    民族主義也是頂大帽子,「中國文明」「夏朝」「中華上下五千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等,往往被扣上民族主義的帽子,中國學者也不樂意承受。   究竟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文明」?「中國」是永恆的麼?這是近年的熱點話題。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2021-01-15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