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20-11-22 騰訊網

[摘要]漢民族的文明特點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這樣一種特點從西周就開始產生了,因為西周為我們的文明奠定了一個基礎: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立序,以樂致和。

著名學者、作家 易中天

騰訊文化訊】2013年11月27日,騰訊網十周年「中國說」思享會在北京舉行。著名學者易中天教授發表了題為「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主題演講。易中天指出,當前的天下大勢是文明的衝突,其中最主要的衝突發生在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之間,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必須思考其他文明的優勢與我們的不足。他認為現代西方文明在當前佔據優勢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普世的宗教信仰,而信仰的作用在於確定並延續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與之相比,中華文明缺乏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普遍是實用主義的。在進入市場經濟之後,中國的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而價值體系仍是陳舊的,因此,才出現了一系列道德敗壞和價值虛無的問題。所以中國的轉型從根本上是文化或文明層面的轉型。以下為演講實錄:

易中天:非常感謝駱新給我圓了場。現在世界上存在著多種的文明,但是,只有西方現代、伊斯蘭和中華這三大文明是世界性的。中華文明代表著第一代文明,伊斯蘭文明代表著第二代文明,西方現代文明則代表著第三代文明。現在最有影響力的是西方文明,比較弱勢的是中華文明。這讓我想起《出師表》中所說的:「此誠危急危際存亡之秋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兩個:一個是人家有什麼或者人家的優越性是什麼;二是我們的問題或者不足是什麼。

比較三大世界性文明,很清楚,西方現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都是有信仰的文明,當然西方現代文明不等於基督教文明。我們知道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有一條特別重要的規定:國會不得立法建立國教。但西方現代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和新教文明的基礎上的。伊斯蘭文明更不用說,這兩個文明特點都是一神教,這和猶太教也是一樣的。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和猶太教文明是世界上三個最重要的一神教文明。猶太人認為他們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正因為猶太教的這種信仰,導致即使猶太人失去了祖國,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他們仍然可以作為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相反,很多失去國家的民族隨著歷史消亡了。因此,我們可以把信仰算作是猶太教文明好的地方。但不足之處是,它把自己封閉了起來,只有我們猶太人才是上帝選民,其他人、其他民族很難成為上帝的選民,因此猶太教很難成為世界性宗教。再來看伊斯蘭教文明,它主要講兩個概念:一個是特慈,一個是普慈。特慈是對一個群體,即穆斯林,獨特的慈愛,而普慈則是對所有人慈愛。現在看西方文明,西方文明講「普世」,連「特」都沒有了,而是普世的慈愛。

漢文明是沒有信仰的文明

中華文明或者準確地說漢文明是沒有信仰、沒有宗教的文明。什麼叫宗教?宗教是以信仰為中心的一整套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禮儀規範。什麼是信仰?信仰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堅定不移的相信。比如相信某個科學真理,它是自然規律不能叫信仰;或者相信某一個道德信條,這是社會行為規範,也不能叫信仰。

按照這個標準核定,我們漢民族有信仰嗎?沒有。第一,我們不存在超自然、超世俗的存在,我們沒有創世神話。或許我們的民族曾經有過,但後來沒了。例如,盤古是開天地的,不是創造天地的,因此他不能算作創世的神;而女媧是造人的,在她造人之前,黃土已然就有了,因此她也不是創造世界的神。我們沒有一個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我們沒有創世神,就沒有終極創造者,沒有終極關懷,就沒有彼岸概念,因此我們無信仰。我們有沒有信的東西?有,我們信神、信佛等等。但我們這個民族對這些東西的相信是實用主義的,比如我以前在農村看到神龕裡面供奉著的有觀音菩薩、太上老君、如來佛祖、土地公公、媽祖、自己的祖宗,除這些之外,還貼著一個紙條,上面寫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多種信仰即無信仰,什麼都信等於什麼都不信。我們有一句話叫「信則靈」,翻譯過來是靈就信,不靈就不信。有人說,某某廟你要拜一下,很靈的,諸如此類。我們的崇拜是實用主義的,有那麼多崇拜的對象,而且這些神靈各有各的分工。基本上各種班子都齊了,這是常實用主義的崇拜。這樣的一種行為好意思叫信仰嗎?

所以漢民族的文明特點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這樣一種特點從西周就開始產生了,因為西周為我們的文明奠定了一個基礎: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立序,以樂致和。我們的文明是這樣的文化系統。這樣的文化系統雖然經歷了從春秋到戰國、秦漢的國家制度的變化,但有些東西沒有變,例如家國一體沒有變,祖宗崇拜不變。既然是這樣的系統,那麼我們不可能產生對超自然、超世俗存在的堅定不移的信仰。

我們靠什麼延續至今?

那麼,我們是靠什麼延續至今的呢?

實際上,一個民族或一種宗教,之所以有信仰的對象,說到底是為了要確保它的核心價值,比如獨立、自由、平等,比如伊斯蘭教說的至仁至慈。正是為了要保證核心價值觀能夠實現,因此要藉助神的名義說出來,這才是信仰的意義。因此信仰核心價值不可或缺。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我贊成吳思先生的一個觀點,從漢以後到辛亥革命,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三綱五常,這是官民朝野的共識,到了計劃經濟時代是階級鬥爭,這也是官民朝野的共識。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我們進入了市場經濟的階段,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從古代到民國,我們的經濟基礎一直沒有大的變化,所以儒家倫理在民國時還有維持作用。階級鬥爭的價值和計劃經濟吻合。現在進入市場經濟階段,我們沒有了符合中國國情,既能夠延續中華傳統又適合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們找不到這個東西。結果是什麼?中國的經濟空前發展了,中國國家政治地位也提高了,但國民文化素質和道德水準,卻很抱歉,讓人不敢恭維。如此才有那麼多作假的,才有三聚氰氨,才有蘇丹紅等等。這個現狀用一個話描述是「身強力壯,東張西望,錢包鼓鼓,六神無主」。

因此,我決定用五到八年時間獨立撰寫36卷本的《易中天中華史》,這個工作只要回答一個問題: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與選擇。我今天的發言內容是這套書的總序一部分,已經放在各位的袋子裡。謝謝各位!

(騰訊網十周年「中國說·思享會」文化中國說主題演講,講稿已經作者審閱。轉載請務必註明:騰訊思享會。微信ID:ThinkerBig。)

相關焦點

  • 易中天玩直播披露隱居生活「有時我也會找不到北」
    記者宋磊 通訊員李洋 1日晚,久未在公眾場合露面的學者易中天在微信群直播首秀,就《易中天中華史》系列叢書接受網友提問,分享寫作中的苦與樂。當晚8點,直播開始,易中天身著黑色T恤出現在畫面中,他風趣地說:「現在驗明正身,如假包換。」直播全程以音頻進行,時長90分鐘。
  • 作家易中天:我擅長把握閱讀節奏感,我至今仍然認為魯迅很好 | 書房
    有一度,易中天在別墅的地下一層做了個書庫,但江南的梅雨季讓書全受了潮。這些書無法在上架,只能一箱箱地堆著。易中天把常用的書擺在二樓書房的書架上,包括成套的史書,毛選,也有其他人寫易中天的書。在觸手可及的位置,是一本《未來簡史》和《人類簡史》。他還在右手邊擺了一張和女兒的合影。
  • 易中天直播首秀曝隱居生活:有時會找不到北,會焦躁
    昨晚,久未在公眾場合露面的學者易中天,在微信群直播首秀,網友拋出的問題雖然千奇百怪,他只能選擇作答。為寫史,隱居江南小鎮近年,易中天一直隱居江南某鎮專心「中華史」系列的寫作,除今年廈門大學95周年校慶外,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躲在一個江南小鎮,不是名鎮,說出來也沒人知道。」
  • 聊一聊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對中華文明未來的展望
    其實如果你把中華文化看成一輛車的話,這車就是儒家文化。而他的輪子一個是道家的,一個是佛家的。這樣就好理解了,就是說每個普通中國人身上會有三重人格,儒釋道。奮鬥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失意時歸隱山林看雲捲雲舒,如果看破紅塵就皈依佛門,潛心修煉,普度眾生。這時就有人問了,那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唐朝就和華夏文明接觸了中華文明裡也應該包括。
  • 易中天:做文學的中學階段要學好平面幾何
    張駿 攝   中新網杭州11月15日電(記者 汪恩民 見習記者 張駿)易中天,一個被稱為由中國傳播率最大的電視欄目《百家講壇》打造的「神話」。15日,易中天在杭州接受記者採訪時,調侃了中國文學界比較缺乏邏輯,勸做文學的應該在中學階段學好平面幾何。
  • 易中天稱用偵探法寫「史詩」:女媧是一隻大青蛙
    剛剛看完《易中天中華史》卷一、卷二的我們發現,這的確是特立獨行的「易式」中華史,紙張背後散發著不羈才情,真像易中天所說的「可能不寫篡漢的王莽,可能沒有漢武帝劉徹,就連伐紂的周武王也只是一筆帶過。」一般史書都會提到的人物,到了易中天這裡,真的是隻字未提,而一些在其他書裡「不值一提」的人物他偏要濃墨重彩地大寫特寫。
  • 文明是什麼?單數還是複數?過去還是未來?
    我們能夠從這些過去的「我們」當中得到關於現在的我們和過去的「我們」的信息,這不僅取決於藝術品是什麼樣子,也關乎現在的我們選擇什麼樣的角度和方式予以觀看。所有的文明中,我們都可以找見有關人的藝術品,這些人在形象上其實並無本質性的差異,但它們構成了對歷史不同的詮釋方式。
  • 閒侃「網紅校長」鄭強,「學術超男」易中天,「哲學王子」王德峰
    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情況,恰恰證明了鄭強教授的話是對的,他在演講中教育大學生要愛國顯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大中學生,正處於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聽鄭教授的演講,可以起到正本塑根的作用,這就是鄭強教授演講的價值所在。
  • 過去,現在與未來
    對於兩種分析,自然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倫理層面的剖析,但我想說的,則是現在。   現在,就是此刻,轉瞬即逝,不可把握。因果的龐大鏈條或許左右著我們的現在,但現在亦是我們身處的那個孤立的點,僅以橫截面來看,在這個點上我們也許擁有著相對的自由。然而,我們也很容易發現,我們所認知的歷史或過去,都是由點組成的一條直線。
  • 解剖易中天(短文三則)
    解剖易中天(短文三則)李南方一、易中天的「人」「獸」標準和他的真面目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當然更是動物的本能。前段時間,網上有消息說,易中天力挺方方。
  • 6年前,那位前懟周杰倫,後批易中天的馬昊,如今怎麼樣了?
    馬昊對周杰倫的最後一個問題為:在杰倫的粉絲中,一些人連自己爸媽的生日都記不清,但他們可以清楚記得以杰倫命名的小行星編號;有些人連自我未來的方向都不清楚,卻清楚地記得杰倫的每一首歌,寫給了誰,有沒有被唱……對於此,杰倫是怎麼看的呢?
  • 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群中發出一片歡呼:「現在出來了,太陽現在出來了!」 這裡的「現在」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約1.5億千米,光速為30萬千米/秒,太陽發出的光需要約8分鐘才能到達地球。這就是說,我們看到的第一束太陽光,是太陽在8分鐘前發出的,我們的「現在」,已成為太陽的過去。
  • 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原標題: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樂夢融   人類等了30年,終於等到了2015年10月21日。   這個日子有什麼特別的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三部曲《回到未來》中有個情節,主角麥克弗萊和布朗博士乘坐時間旅行車從1985年到達了未來,他們的「目的地」就是2015年10月21日。
  • 大秦嶺生態環境:過去、現在與未來
    大秦嶺生態環境: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秦嶺在中華文明的繁衍和發展中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被譽為「中華龍脈」。   在以建設文明生態環境為主旋律的新時代,秦嶺的生態功能更加重要,它不僅是支撐西安這一國際化大都市及關中平原永續發展的生態屏障,還是長江、黃河重要支流的涵養地。
  • 靈芝:「過去」「現在」和「未來」
    靈芝的心靈舞蹈成長營,ID:lzwd2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01有時候,那些樸實的道理因為太過於耳熟能詳,而常常被我們忽略在李笑來老師的課程裡,有一個概念關於「過去」「現在」「未來」在我的排序裡,未來>現在>過去02「現在」,是如何而來的?
  • 技術如何改變過去現在及未來——2020工作總結
    當你平靜回觀過去曾經的驚濤駭浪波瀾壯闊無底深淵時,你才能更好的把握現在及未來!因為一切不過是一種經歷一種過程直到最終都成為結果。       所以,不要感嘆太陽能過去火熱的催生首富無數,也不要感嘆冷如深淵時他人高樓瞬時倒塌,只需順著技術這條線,努力看清其真正的走向及節點。       太陽能一路走來雖然由資本投資驅動,但真正改變格局的卻是技術。
  • 面向未來人類文明的中國形態的建構邏輯
    建構面向未來的現代文明: 中華民族實踐的人類意義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先生曾經指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文明體,絕大部分都是後來產生的,人類最早誕生的那一批文明體絕大部分已經消亡,而只有一個文明體直到現在還依然存在與發展著,這就是中華民族。
  • 愛我中華,寫我文明,書我歷史
    國家是文明的載體。中華文明淵遠流長,浴五千年風霜雪雨而歷久彌堅。文明既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根之木。傳說中的堯舜禹禪讓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代,再到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歷經了萌芽、發展、鞏固之期。其中尤以周武王滅商取天下,並利用封建諸侯擴展周朝疆域的意義重大。周朝第一次實現了將整個天下,納入一個政權框架統治。
  •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僅剩中華文明?客觀分析,才能看出問題所在!
    (原創非首發)在上初中時,教科書就提到了四大文明古國,至今仍繼續延續的只有中華文明,那麼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就只剩下了中華文明呢?今天小編就從地理上、文化上、民族主體上去分析這個問題。中華文明從前21世紀的夏朝到現在,中華文明沒有一次間斷,始終以中華文化為主,雖有少數時間被其他少數民族統治,但這些少數民族往往被先進的中華文化所同化,中華文化仍是中國的主體,延續至今。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一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3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在西亞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社會,距今55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