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一件事情,你的心若還是無法平靜,還起波瀾,那說明你還是沒有完全看透這件事。當你平靜回觀過去曾經的驚濤駭浪波瀾壯闊無底深淵時,你才能更好的把握現在及未來!因為一切不過是一種經歷一種過程直到最終都成為結果。
所以,不要感嘆太陽能過去火熱的催生首富無數,也不要感嘆冷如深淵時他人高樓瞬時倒塌,只需順著技術這條線,努力看清其真正的走向及節點。
太陽能一路走來雖然由資本投資驅動,但真正改變格局的卻是技術。不要和我討論沒有投資,那技術還不是躺在那裡,這沒有意義。不要總是割裂絕對的提這些問題,資本本身已足夠多,已成為了一個生產要素。即既然已是一個生產要素了,就不要再單獨討論他的意義及重要性了。
相對資本等生產要素,所有生產要素裡目前最活的就是這技術本身了,他的重要意義已無須任何語言展開論證了。看看西方的科技文明是怎麼打開五千年文明的大清帝國大門的,那時的大清可是GDP佔全世界40以上的,資本無限充裕的。
開始單晶一統天下,多晶開始了鑄錠爐的升級,從G2開始一路升級到G7乃至實驗室的G8,那時效率可是比單晶低1以上的,可就是如此一路打的單晶落花流水,直到10-13幾乎一統天下。那時的上海展會,單晶就隆基中環偏安一隅而已,那多晶是絕對的主角,那G7路子是那樣的宏偉,讓人直視困難!
但隆基沒放棄,雲南寧夏布局,連續直拉,60釐米到6米的火箭,但這些還不夠,還缺少那一根線,儘管那根線在日本早已存在了不知多少年,亦如那4-8F在同和產品目錄上存在了多少年一樣的!!而同時的多晶陣營在幹什麼,我不知道,能知道的是除了不斷升級爐子眼看到熱場極限,面對那根線,面對本可以帥先大片化,想切多大就切多大的多晶,他們自己什麼都沒做。直到單晶用那根線結束了多晶的生命。
多晶當年用升級爐子打敗了單晶,現在看很簡單,只是當年規模不大,大家並不覺得什麼。可當單晶打敗多晶用一根線時規模已來到了近百GW了,這根線就意義非凡了。可撇開規模,這根線和爐子升級本身並不算什麼的。但在特定時刻,你堅持去創新,去應用那些創新,未來你會發現,那些改變了歷史進程和方向!!
那些意義皆非凡!!
這些裡面當然離不開資本的身影,而對資本來說只有一個,選擇對了還是錯了。
現在是單晶的天下,各類技術創新日新月異。Perc /TOPCON/HIt等各類技術路線漫天飛,各類投資亦是百億漫天飛的。像過去爐子升級那一根線改變格局一樣,這些技術路線裡那些將改變格局呢,大家都需要擦亮眼睛了,因為規模直奔200GW而去了。許多看我帖子的朋友知道,在太陽能10GW時我就開始說還要翻倍再翻倍,複次再複次 的。即使現在的百GW規模仍然是要翻倍再翻倍的。
上篇帖子提到過去是弗勞恩霍夫ECN/IMEC新南威爾斯梅耶伯格應材杜邦給我們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可現在已轉移了。相對西方原創架構的創新,我們在一個體系框架內的優化升級速度為西方的數量級,這個節奏三點以後在愛琴海邊喝茶的人永遠也不會明白的!
看看邁為聚合天盛這些國內新生的設備材料創新勢力,他們不但市場無敵,內部也是真真切切的集合技術數百的碩博團隊,是實實在在的,不是過去那種標誌意義了。這些碩博團隊為基礎,還集合了電池廠的電池技術人員,還有各輔助設備如印刷網版雷射等集合在一個實驗室裡,找那技術的極限變化,不斷的整合形成方案,給電池廠放大,產生效益再支撐繼續研發!!
這是真真切切的國內技術研發勢力了,是產業自然演化出來的,不是什麼政策引導或者某個技術極致追求人幹出來的,是產業自然導向倒逼催生出來的,這個演化超出了我過去的感知。我將繼續追蹤這個趨勢,在後面帖子再闡述。
現在是單晶的天下,未來呢?看過去單多晶薄膜共爭,你如果仔細看植物的光和作用,我覺得那未來是薄膜智能材料的,那材料就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樣高效率無汙染的轉化太陽能。
太陽能整個產業鏈已為我們主導,核心設備材料解決方案我們現在也有了,看未來這太陽能改變能源格局的產業盡在我們手裡了。我們第一次將能源這個經濟社會的基礎掌握在自己手裡了,這個產業將繼續發展,最終能否演化成我在10年帖子裡所推演的,即未來形成太陽能人民幣形式的結算方式,給人民幣一個能源的錨走遍天下,需要諸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