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WMO)是中國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後最早加入的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1972年2月,中國恢復在WMO的合法席位。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更加活躍地參與國際氣象交流合作,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同時,為國際氣象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9年4月,中國氣象局代表團出席第八次世界氣象大會,會上吳學藝(前排右三)當選為執行理事會成員。
1984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36次屆會合影。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支持WMO在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目前承辦包括世界氣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統中心、區域專業氣象中心、區域氣候中心、區域培訓中心等在內的20個WMO全球或區域業務中心。
1991年5月,中國氣象局原局長鄒競蒙再次當選世界氣象組織主席,圖為新當選的主席團成員。
中國氣象局原局長鄒競蒙1983年當選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當選為WMO主席,1991年連任主席,是迄今在聯合國專門機構中擔任專門組織主席職務的第一位中國人。鄒競蒙擔任WMO主席後,致力於國際氣象事業的發展,得到了國際氣象界的廣泛讚譽,為國際氣象水文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3年,參加第十四次世界氣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合影。
2017年5月,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和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籤署《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
2006年12月,中國氣象局時任副局長許小峰出席在馬尼拉舉行的颱風委員會秘書處從菲律賓遷往中國澳門的籤字儀式。
1968年,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和WMO聯合組建了颱風委員會。作為颱風委員會七個創始成員之一,中國一直以來積極推動互動交流,參與相關科學研究項目,為區域內國家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援助提供支持。
2001年1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第一工作組第八次會議在上海召開。
1988年,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中國一直積極參與IPCC評估報告的編寫工作。目前,已經有148名中國科學家成為IPCC報告的主要作者。中國科學家已連續四屆擔任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
日內瓦當地時間2016年6月16日下午,中國氣象局時任局長鄭國光出席了在WMO秘書處舉辦的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協議籤字儀式。2010年,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由中國氣象局倡議發起並承辦首屆大會。
中國是WMO空間計劃的重要參與方之一。中國在軌運行8顆氣象衛星並向世界免費提供基本氣象衛星資料。中國已將風雲二號H星定點於東經79°,可為南亞、西亞、中亞和大部分非洲國家提供持續遙感觀測支持。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是地球觀測組織的三個主要地球數據廣播系統之一。中國已向亞太地區19個國家贈送CMACast系統,增強了亞太地區國家的氣象觀測資料獲取、氣象預報能力。
2017年5月11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籤署《關於承辦高影響天氣項目國際協調辦公室的諒解備忘錄》。
2018年6月22日,中國氣象局和世界氣象組織召開「一帶一路」氣象合作會議,圖為主要來賓合影。
2017年5月,《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籤署,並被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2018年6月,中國氣象局和世界氣象組織又共同籤署《「一帶一路」倡議信託基金協議》,重點支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氣象合作相關的國際交流、培訓及能力建設活動,為中國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了暢通完善的氣象合作機制。
2017年2月,WMO二區協(亞洲)第16次屆會召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會見WMO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網站地址:http://wmc-bj.nmc.cn/f
2017年5月12日,中國氣象局被WMO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標誌著我國氣象預報業務能力總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此,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裡唯一擁有「世界氣象中心」稱號的國家。
2014年9月22日,第44期多國別考察暨全球氣候服務框架(GFCS)實施研討會在北京開幕。
2017年,首期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培訓班在陝西舉辦。
長期以來,由中國承辦的WMO南京/北京區域培訓中心開展了天氣預報、氣候服務、衛星應用、航空氣象等領域的國際培訓課程,迄今已為約4000名國外學員提供了短期氣象培訓。自1976年起,中國氣象局組織了48期多國別考察活動,包括來自亞洲、非洲在內的全球140多個國家的500多位各國氣象部門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來華學習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經驗。
(文字:劉淑喬 責任編輯:張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