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10:50:25 來源:合肥晚報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對於生活所在地的氣候、氣候變暖的影響、氣象科技的發展等,普通人可能並不清楚。安徽省氣象局...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對於生活所在地的氣候、氣候變暖的影響、氣象科技的發展等,普通人可能並不清楚。安徽省氣象局副局長胡雯接受採訪,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解答。
【氣候與資源】全省降水北少南多,光熱水資源充沛
記者:安徽的氣候特徵如何?有哪些氣候資源呢?
胡雯:我省屬於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區,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全省年平均氣溫14.5~17.2℃,降水量747~1798毫米,具有北少南多,平原丘陵少、山區多的特徵。
安徽光、熱、水資源充沛且季節變化同步,為作物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安徽豐富優越的立體氣候和山清水秀、宜人宜居的氣候養生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氣象景觀資源。沿江西部、沿淮中東部風能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太陽能以淮北東部最為豐富,年輻射總量達450萬焦耳/平方米以上。
記者:我省應如何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
胡雯:我省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結構性、季節性緊缺。人工影響天氣是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的手段之一。利用人工影響天氣的方法,可以提高降水效率,尤其是在降水量偏少的地區,開展常態化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可以讓更多的空中雲水變成地面降水。
對於降水資源的利用,除了開源還要節流。要讓降下來的水留得住,用得好。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氣候和水資源,開展蓄水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強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去年我省發生近40年最嚴重伏秋旱,全省氣象部門人工增雨工作人員累計持續66天開展抗旱和森林防火滅火立體人工增雨作業,增加降水約8.65億噸。
【氣候變暖】全省每10年平均氣溫漲0.2℃
記者:氣候變暖的趨勢對降水是否有影響?
胡雯:全球變暖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氣溫上升加快了蒸發速率,氣候變化導致水文循環加速。蒸發率和降水率有所上升,但分布不均,雨帶出現偏移。
乾旱和洪水等與水相關的災害正變得更加嚴重,極端降水事件出現更加頻繁。降水形態正變得愈發不穩定,影響了降水資源的可利用率。
總的來看,氣候變化引起水資源量及空間分布發生變化,導致水資源短缺更加嚴重。
記者:最近幾年我省降水、氣溫等方面有何變化?
胡雯:近幾十年來,我省也出現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氣溫呈上升趨勢,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0.2℃,變暖速率與全國平均基本持平,高於全球平均。
此外,降水強度明顯增加,暴雨日數和特大暴雨站次增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多發、突發的態勢。
【氣象科技】建成全國首個高速公路惡劣氣象條件監測預警系統
記者:能介紹一些與群眾生活相關的氣象新科技方面的進展嗎?
胡雯:首先,我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取得重大進展。數值模式是天氣預報的核心技術,其地位相當於電腦的作業系統,是天氣預報領域的「國之重器」。從2000年開始,中國氣象局開始研發具有我們國家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rapes數值模式,到2019年中國氣象局的天氣預報業務中所有數值模式都採用了Grapes數值模式系統框架。
其次,颱風和強對流天氣的預報和監測也有所進步。在颱風監測方面,我國風雲4號衛星的應用,對於颱風路徑、風雨影響的監測效果更加有效。在颱風預報方面,開始利用智能預報方法,充分運用氣象大數據,進行颱風的短期預報模型的研製,預報效果越來越好。在強對流天氣監測領域,利用我國近幾年研發的新型雷達投入到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跟蹤,包括雙偏振雷達、相控陣雷達等探測設備,與傳統的氣象探測設施一起組成時空解析度更高的立體探測網絡,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的觀測平臺。
最後,安徽在全國首個建成並升級了高速公路惡劣氣象條件監測預警系統。氣象、公安、交通及高速公路運營企業交通安全四方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在保障高速公路安全、降低事故發生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趙佩娟 通訊員 王兵
責任編輯:李東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