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10日是國際氣象節。這是對從事氣象事業的工作者們一個最好鼓勵和獎勵。
國際氣象節的發起人是法國人,1991年2月10日,在法國巴黎附近的一個叫依西·雷莫裡諾(Issy-Les-Moulineaux)的地方舉辦了第一個國際氣象節,當時有16個國家的25個電視臺參加,來自世界各地的氣象專家從參加氣象節的電視臺中,評出優秀的氣象節目、氣象小姐和氣象先生。到了2000年時,就已經有65個國家的130個電視臺參加國際氣象節了。
我國最早的氣象臺是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匯觀象臺。不過,當時的天氣預報只有「全國風向不定、天氣多變、可能有雨」等既模糊又簡單的內容。
1980年7月,中央電視臺播報了我國第一次的電視天氣預報。
如今大家看到的天氣預報已經運用了衛星、雷達等高科技手段,不僅有一兩天的短期預測,還有跨季度、跨年度的長期氣候預測,和實時系統預報。
以下是我國的一些氣象臺站及建立時間:
北京地磁氣象臺:由俄國教會建立於1849年。(北京地磁氣象臺氣象觀測始於1841年,1849年正式成立地磁氣象臺,1867年氣象臺脫離教會,直隸於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
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由法國教會建立於1872年。
香港天文臺:由英國政府建立於1883年。
臺北測候所:由日本中央氣象臺建立於1896年。
青島觀象臺:由德國海軍建立於1898年。
哈爾濱測候所:由俄國「中東鐵路建設局」建立於1898年。
北京中央觀象臺: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建立於1912年。
延安氣象臺:由中國共產黨建立於1945年。
新中國第一套氣象郵票,是1958年8月25日發行的《氣象》特種郵票,全套共3枚。
第一枚「古氣象儀」圖案為東漢科學家張衡創製的測風儀器——相風銅烏,是世界上最早用來觀測風向的氣象儀器;
第二枚「氣象觀測」圖為我國製造的現代探空儀,由探空氣球和無線電探空設備組成,主要探測高空多種氣象要素;
第三枚「氣象服務」為我國最早的氣象觀測塔——建於近代的上海外灘信號塔,塔上掛颱風信號,預報鄰近地區48小時內將有颱風影響,背景是一幅地面天氣形勢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康鵬根據新華網、央視網、百度百科等綜合整理,圖片來自網絡)
下載齊魯壹點客戶端,關注本壹點號——說古談今,就能查閱以前的文章並能第一時間看到更新。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