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歷史不是叫我們哭的,也不是叫我們笑的,乃是叫我們明白他的。明白昨日的過往,才能知曉今天的得失!歷史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文字,也不是影視劇裡的劇照,而是一部動人心魄的故事,有喜有悲,有嚴肅沉重的血與淚,也有妙趣橫生的奇聞趣事,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古代的趣事冷知識。
僅供參考娛樂,如有不實,請批評指正!
1.在商朝時期,亂扔垃圾者會被剁手。
商朝其實是一個很注重環境衛生的朝代,在商朝的法律規定亂丟垃圾的要剁手,《韓非子﹒內儲說》記載:「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於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鬥,鬥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這裡的灰就是指垃圾。記載中,子貢問話孔子,認為商朝亂丟垃圾就要剁手,過於殘忍,暴政才會導致滅亡。然而孔子卻為這種刑罰打call,孔子認為不亂丟垃圾容易做到,剁手雖然殘忍,但是能夠遏制亂丟垃圾的行為。在商朝,丟個垃圾都要剁手,直接加入殘疾人士行列。小編如果生在商朝估計今天得用舌頭給你們打字了,就問你怕不怕?
2.在隋朝時期,科舉落榜和字跡潦草的人要被罰喝掉一升墨汁。
現在我們常把讀書稱為「喝墨水」,用「喝墨水」形容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很高。但其實在古代「喝墨水」越多,知識水平越低。這其實源於科舉制度。如《隋書·禮儀志》中有「士人應試時,凡書跡爛劣者要罰飲墨水一升」的記載。
科舉制度最早開始在隋朝,但南北朝時也開始興起了個別考試,已經具備了科舉雛形。南北朝時期梁武王也曾規定「差謬者罰飲墨汁一鬥」,差謬的判斷依據有二:一是字跡潦草,無法辨認;二是詞不達意或文法不通。(如果是我。早就被撐死了。)
3.清朝乾隆皇帝實際身高只有1米66。
《清史稿》關於乾隆皇帝的外表只戰戰兢兢地用了四個字:隆準頎身,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高鼻梁兒大高個。中國歷史上,凡是皇帝,必然隆準,也必然頎身,而事實上呢,乾隆身材並不高大。乾隆晚年,英國有一個叫馬戛爾尼的使臣,曾經出訪中國。他曾記載說,乾隆帝身高約五英尺二英寸,換成公制,約一米六。
不過這是乾隆八十三歲時的身高,我們知道,人到老年,身材會有點縮水,估計乾隆年輕時比這要高一些。那麼故宮現在還保存著乾隆夏天所穿的一件十二章朝袍,根據這件衣服的長度,我們可以大致推測,乾隆身高是一米六六,所以說個子並不太高。
4.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沒有那麼矬,實際身高有1米80左右。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說道,武松身長八尺,而武大郎不滿五尺,被人嘲笑為「三寸丁谷樹皮」。文學流傳,再加上電視劇塑造,武大郎的這個矮小形象就被定格了。但其實歷史上的武大郎,本名武植,是明朝永樂年間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中過進士,任山東陽穀七品縣令,並不是賣炊餅的。他和潘金蓮也是恩愛夫妻,因為交友不慎,被謠言中傷,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留下了千古奇冤。幸好,歷史上的武大郎在家鄉有墓地,而且保存完好,「眼見為實」來得更震撼。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開,發現了楠木懸棺。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未發現遺物尚存。根據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180釐米,看到這個意不意外?
5.歷史上的和珅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美男子,還是一個大才子。
電視劇中的和珅常被描畫成不學無術、醜態百出的滑稽角色,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和珅並非如此庸碌不堪。恰恰相反,他倒是一位才貌俱佳、學識出眾的「才子」。乾隆朝《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贊》中還特別提到,和珅精通滿、漢、蒙、藏四種文字,而且還掌握鮮為人知的西藏秘咒,這種才能在當時的朝廷官員中是極為少見的。此外,和珅在外交工作方面也有不錯的評價。英國外交官馬戛爾尼率使團出使中國的時候,曾對和珅做了這樣的評價:「白皙而英俊,舉止瀟灑,談笑風生,真具有大國宰相風度。」由此可見和珅其實是一個有才有顏值的高管,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沒有捷徑,和珅雖然被冠以「第一貪官」的帽子,但是這也不能掩蓋其出眾的實力,會拍馬屁者千千萬,沒有真才實學也是枉然!
藝術創作源於現實,但也會脫離現實!看到這些是不是有一種顛覆認知的感覺呢?我們對於歷史的了解多數來源於影視創作和文學作品,所以呢對於真實的歷史呢往往會被其代替,藝術作品我們只能當做娛樂消遣,切莫將其帶入真是歷史。
今天小編就暫時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如果諸位看官還有興趣的話,小編還會繼續分享的!歡迎諸位評論區批評指正!